□ 吕 云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对于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科学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提高机构履职效能、促进机构编制部门深化转职责转方式转作风具有重要意义。淮安作为江苏省机构编制管理评估试点设区市,以机构编制管理评估为重要抓手,围绕一体化推进、数字化评估、实战化运用的工作思路,创新建立“多评合一”评估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机构职能体系建设和优化编制资源科学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基础架构,打造全面精细的评估生态。因势完善体制机制,解决“评什么”“怎么评”问题。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关于评估试点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淮安陆续出台《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暂行办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内统筹基层赋权、权责清单、法规执行情况等评估,对外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内外协同的“多评合一”评估体系和“1333”配套制度构架,形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运转协调的联动机制。应势优化指标体系,解决“评得对”“评得好”问题。在中央、省指标体系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开展调研、研讨,学习借鉴周边地区先进做法,结合淮安近两年试点经验,及权责清单动态调整、“1+N”法规制度体系、基层力量优化工程等建设特色,适时优化指标内容,将职责边界落实情况、事业单位运行情况、领导职数使用效益、编外用工管理情况等纳入评估内容,形成包含6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43项三级指标、28 项个性指标和1 项机构编制保障能力整体性评估的指标体系。顺势培强评估队伍,解决“谁来做”“谁会做”问题。评估指标量化程度高、操作要求细,定性分析过程对评估人员专业素质更是重大考验,为此淮安始终坚持强化评估队伍建设。开设“编学编讲”业务论坛,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市县交流分享等方式,对机构编制管理评估的政策规定、指标内容、流程方式等进行专题研讨。开展全省特色亮点做法复制推广专题学习活动,对周边地区的先进经验进行吸收、消化、完善、落地,将评估任务细化到个人,统一量化标准和尺度把握。开展“老带新”业务传帮带活动,评估组由业务骨干打造班底,并与新手结对、组团,充实了评估队伍,保证了评估质量,同时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
优化流程链条,保障系统有序的评估过程。严格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的计划节点有序推进各项流程,着重把握好部门自评、民主测评、实地评估、综合评定等环节。多维度自评他评完成基础了解。按照省“穿透式”评估总体布局,结合淮安机构运行特点和专项改革需求,确定了市工信局、市场监管局、日报社等10 个部门(单位),及洪泽区、东双沟镇作为评估试点,形成“市县乡”三级评估大格局。一方面,通过动员部署、专项辅导,编制《工作流程图》《参考体系表》供评估对象对照自我检视。另一方面,函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关评价,结合网络舆情、电子政务信息、政务热线大数据分析、一体化等系统平台,提前完成60%的基础性分析,拟定并简化部门台账资料清单。多层次实地评估助力深入分析。采取面上听、逐项查、系统比、现场看、深入访、综合评“六步走”评估法,深入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展开实地评估。分类设计34 个个性化问题,针对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开展内外结合的民意调查,访谈领导及中层干部、基层工作人员,了解收集部门整体运行情况和意见建议。结合查阅资料、听取介绍、实地查看、跟踪调研等情况,查找问题、收集建议。多渠道评审量化实现综合研判。运用系统思维,进一步扩大参与主体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机构编制数字要素建设的参谋助手作用,实现评估手段信息化,保障了超空编、在编人员年龄结构、机构编制问题台账整改落实等情况的基础性分析,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对策措施,共享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信息。开展专家评审活动,对评估对象的总体运行情况进行论证,对照细则量化评分,最终形成评估反馈意见。
强化结果运用,放大正反刺激的评估效果。为更好地发挥评估结果的导向作用,淮安坚持及时运用、灵活运用、综合运用评估结果。“即知即改+有序推进”释放评估效益。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归类建档。对于部门可以内部调整完善的事项,如市总工会交叉任职、日报社科级干部任免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当即向主要负责人反馈,作出政策解答,并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对于需要外部协调或机构编制调整解决的事项,如餐饮业管理流程中的一些具体职责分工不明确,市工人文化宫、园区执法大队等事业单位职能严重弱化等问题,将作为职责边界清单完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清单反馈+回访督查”形成评估闭环。评估结果以“一家一报告一清单”的形式予以书面反馈,对突出问题进行重点解读,并要求部门在100 天内上报整改成效,督促部门立即着手分析原因、寻求解决路径、认真整改落实。针对评估中反馈的问题,开展“百日回访”行动进行回访督查。加强与纪检监察、巡察、组织、财政、人社等内部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完善情况通报、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和整改反馈的联合督查机制。“改革动因+考评依据”拓展评估外延。将评估中发现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事项,作为部门机构编制事项调整的重要依据。对于职能弱化较为严重、违规问题较多、得分较差的部门,在整改完成前限制其编制职数使用。评估结果及时通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联席会议,为成员单位开展各类专项考评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评估结果和整改情况纳入市级机关履职绩效考核,促进“考评结合”,提高各部门抓好机构编制执行、提升使用效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移工作重心,凝聚县区同频的基层智慧。为激发基层创造力、确保评估贴近实际,淮安同步开展县区评估可行性研究,选择部分地区作为试点,鼓励各县区大胆尝试。洪泽区在完成“穿透式”试点任务的基础上,对东双沟镇开展了机构编制保障能力整体性评估的探索实践,在乡镇机构编制“先算再批”管理方面获得了初步成效,确定了人口概况、经济规模、人员供养、发展条件等4 个二级指标和常住人口、民生保障、财政供养人数、财政收支、规上企业产值、规上企业税收、编内人员供养经费支出、基础设施投入、特色园区建设和特色产业培育、营商环境优化等10 个三级指标,为测算财政供养人员限额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金湖县在评估中广泛开展社会测评,面向各界代表群众围绕被评估部门的工作饱满度、履职尽责等情况进行网上评价,并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借助县机关绩效管理、“荷香清风”等线上平台,进一步提升评估手段的多样性、内容的全面性。淮阴区、盱眙县在评估中全覆盖摸排机关、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的机构编制执行、使用效益、职能履行、编外用工等情况,为下一步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规范编外用工管理、推动机构编制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