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 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

2023-08-19 23:17邓海霞田向一
百科知识 2023年15期
关键词:水街水口徽州

邓海霞 田向一

提到古村落,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皖南,那里散落的徽州古村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唐模就是其中之一。唐模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距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仅十余千米。它钟灵毓秀,是一个集水口园林、徽派建筑、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古村落,“堪称徽州古村落的典范”。从这里走出去的晚清翰林许承尧曾这样赞美家乡:“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2012年12月17日,唐模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植树选址 栽树定居

唐模村不大,既不如宏村、西递恢宏精致,也不如呈坎那样扑朔迷离,却古朴清净。该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唐模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徽州“十姓九汪”,汪姓在徽州是大姓显族,出了不少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汪华。隋末,汪华揭竿而起,摄歙州刺史,自封吴王,使得徽州在隋末战乱中未受到大的袭扰,百姓安居乐业。唐初,汪华归顺新朝,任歙州刺史,受封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归葬歙县云岚山。

五代时期,汪华后人汪思立起了另外卜址建村之念。他运用八卦理论寻觅风水宝地,最后相中现名唐模塘和宗汪两个地方,但一时之间难以取舍,便于两地各植一株银杏树,结果宗汪一处的银杏树率先成活,汪思立当即率领儿孙定居在距银杏树百米处的狮子山下,这里也逐步变为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汪华的恩荣,取忠君、忠主之意,决定效仿“唐朝”的标准和规模营建村庄,改村名为“唐模”。关于唐模的得名,明成化、弘治年间潜口人汪茂升所撰《吾宗敬思流芳序》中有云:“唐末,予祖馗公再迁平聊乡唐模,族盖昌炽,有忠烈遗风,人谓唐朝规模,故名所居曰‘唐模。”

南宋时,郡北许村的许氏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住在唐模的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村的大姓望族,但他们不忘姑父当初的收养之恩,仍沿用“唐模”这个村名。

村中至今还保留唐朝皇帝册封汪华的圣旨和汪氏家族由植树选址而建的族谱。

山水村居 风雅龙形

水是徽州村落形成的基础,几乎每一个徽州古村,都有一两条溪流穿村而过,整个村落的建筑均沿着溪流向两边发散。唐模也不例外。唐模村以狮子山为支撑点,位于村西上水口的上川溪与筠溪汇合成檀干溪,是为“二水合金”,象征龙尾。檀干溪穿村而过,西进东出,宛如一条龙。至高阳桥段,檀干溪两边堆砌的红岩石或弯曲,或笔直,或凸出,或凹入,犹如龙身,高阳桥则为龙头,桥下的双孔则为龙的双眼,高阳桥以下檀干溪及小西湖、东湖和檀干溪南无数大大小小的池塘,则为龙抬头时所吐之水珠,它们围绕着这条“龙”,唐模也因此得名“中国龙形村”。民宅、祠堂、店铺等近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檀干溪两岸,构成一幅清新明丽的村居山水图。

讲究风水的徽州人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非常重视水口,并强调入水口要开敞,出水口当封闭。他们一般会在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以庙、亭、堤、桥、树等为镇物,锁住运势,防止“财气”外流。唐模的水口建于村东,既有天然地理水势的应用,也有精妙的人工设计—以桥、堰为关锁,以亭、庙、坊为镇物,与古树、古道和园林共同形成独特的水口园林景致。

画中村居 地灵人杰

从宏村到唐模村的车程大约一个多小时,道路两旁时而竹林葱翠,时而漫山茶园,时而溪水相伴,时而山花盛开,展现着徽州山水的妩媚与靚丽。

还未进村,游人就被村口的一株大树所吸引。这株有400多年历史的香樟树高17米,直径360厘米,枝繁叶茂,并且树上挂满了红丝带。1992年,为拍摄电影《天仙配》,导演四处寻访那株能开口说话的槐荫树。来到唐模后,一眼就相中了这株香樟树,让它成了影片中董永和七仙女的媒人—那株能开口说话的槐荫树。从此,这株香樟树名声大振,有“天下第一媒树”的美誉,到唐模游玩的情侣们都会把写有双方姓名的红丝带绑在树上,许下“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

紧邻香樟树的官道上建有一座造型优美的亭子,名叫沙堤亭,又名八角亭、水口亭,是唐模村水口的标志,进入这里就算进入唐模村地界。该亭为清代遗构,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八角路亭。亭子平面为正方形,边长6.2米,分三层,中间为砖砌休息室,四面拱门,上两层四边为虚阁,中空,四边均装有栏杆和挂落,三重檐,飞檐翘角。在亭子上方东西两侧各有一方匾额,西面写着“云路”,东面写着“沙堤”。其中“云路”二字寄托着人们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旧时,唐模村里的人远行,家人都会送别至此。站在亭子正中向上看,两层楼板形成一个“回”字,为的是告诫远行的人要回家,落叶归根。

与沙堤亭相距30米、同样骑路而建的是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青石牌坊,这座被视为村中荣耀的牌坊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为旌表许承宣、许承家这对同胞兄弟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接连高中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而恩准建造,人称“同胞翰林坊”。在徽州有谚:“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是指位于歙县城中的许国八角石牌坊,“半座”就指“同胞翰林坊”。该牌坊高12米、宽9.6米,次间立柱两边为石鼓,明间立柱两边为蹲狮,在龙凤板上刻有“恩荣”二字,明间额坊上东面刻“圣朝都谏”,西面刻“同胞翰林”。通体采用茶园石筑成,其上布满精美的石雕,在石柱间还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整座石坊华丽风雅,保存完好,堪称徽州牌坊的经典之作。

許氏宗族是唐模当地的名门望族,代出名人。除了许承宣、许承家兄弟外,唐模村还有一位末代翰林—许承尧。许承尧于21岁中光绪甲午科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进士,后入翰林,是清末光绪甲辰年最后一科进士,曾官至翰林院编修,是反清革命志士,也是倡导现代文化、男女同校第一人,敦煌文化早期发掘者,近代著名诗人、方志学家、书法家、文物鉴赏家。村中被称为“翰林府”的徽派建筑就是许承尧故居。许承尧故居占地数亩,卧室、书房、门套、大厅、前庭、后院一应俱全,其中的“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是许承尧珍藏敦煌文书的地方。故居临河的短垣之内还有一座大花园,园中置山石楼亭,遍栽佳木名卉,凡木石花卉皆配有许承尧自撰的诗文。

祠堂与民居、牌坊并称“徽州三绝”。除宗祠外,徽州各姓宗族的祠堂建筑还有一类,那便是支祠(包括房祠)。顾名思义,宗祠是指某一姓氏后裔子孙为祭祀一世祖所建祠堂,支祠则是指宗祠下属某一支内为祭祀某一代祖所建祠堂。在唐模村,有许氏宗祠和尚义堂、继善堂、骏惠堂三大支祠。

其中,尚义堂在支祠中的地位最高,建造上也最讲究。尚义堂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其来历颇不寻常。1449年,瓦剌南侵并俘获明英宗。正在塞外经商的唐模人许怀显带头向于谦率领的明军捐饷并组织募捐。后许怀显被封为尚义郎,并被恩准建尚义坊、尚义堂。

尚义堂由前庭、中堂和后殿三大部分组成,为三进两院五开间祠堂,前低后高,气势恢宏。前庭为八字衙门式建筑,调门中开,显得威严、肃立、高贵。祠门前还建一座木质牌坊,现仅存中间两柱和一木雕月梁,梁上雕有199朵牡丹花,梁托上雕有精美的飞鹤和奔鹿。

继善堂位于尚义堂西侧,临溪靠河,是座经商人家的祠堂。它由前、中、后三室构成,从大门石阶而上,最高处为神龛。其正门彩绘有大唐开国元勋秦叔宝、尉迟恭神像,两侧置抱鼓石一对。

骏惠堂始建于清初,是普通百姓的祠堂,门厅面阔五间,建筑简单而质朴。

檀干小园 不逊西子

如果说忠君铸造了唐模,尽孝则成就了名闻遐迩的檀干园。檀干园是唐模村的点睛之笔。也因为这座园林的存在,唐模成为一座水口与园林并存的古村落,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

檀干园其名取自《诗经·伐檀》,始建于清初,曾是本村许氏文会馆的旧址,是皖南现存最大的私家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檀干园的门洞进入,迎面是两丛茂密的青竹,青竹一侧立有一块巨石,上面写着一个红色的“孝”字。在檀干园内建有一座体量较大的小楼,名为“清听轩”,原为唐模村许氏义塾。

檀干园虽不大,造园手法却不俗,由一座小石桥将几亩大的小水塘隔成两个小湖,两座小亭、许氏文会馆遗构、忠烈庙和碑林亭星罗棋布。因为是仿造杭州西湖而建,又被称为小西湖。

移步湖边,远眺全园,湖边绿树如茵,疏影摇曳,四周散置着亭台楼阁、水榭长桥。徜徉园内,可以欣赏到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谭印月、曲院风荷、柳浪闻莺、苏堤春晓等美景,且四季景色各异,景致不逊于西湖。

相传清嘉庆年间,唐模村人、徽商许以诚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家典当铺,获利甚丰。其母想去杭州西湖游览,因年迈体弱不便成行,许以诚便出巨资雇人模拟杭州西湖风景,挖泥造湖,堆山造景,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营造出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胜景,恰似一处微缩的西子湖。

镜亭是小西湖的中心,四面环水,亭内四壁以大理石砌成,镶嵌有苏轼、朱熹、倪云路、赵孟頫、文徵明、米芾、董其昌、黄庭坚、蔡襄、八大山人(朱耷)、查士标等书法大家的18方碑帖,正草隶篆诸体皆备,龙蛇隐壁,铁画银钩,至今完好无损。

繁华水街 十桥九貌

伴着蜿蜒的檀干溪前行,清澈的溪水经过一座座小石桥,翻越一道道拦水坝,形成一个个微型瀑布,三五成群的鸭子在水中捕食嬉戏。溪水两岸数十株巨大的樟树浓荫蔽日,郁郁葱葱。

当溪流渐次被栏杆与粉墙黛瓦的老屋揽入怀里,就到了唐模最繁华的水街。水街就是夹溪而建的小商业街,长1000余米,白墙乌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民居、祠堂、店铺一应俱全,十座风格各异的石桥连接起两岸,“十桥九貌”成了唐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唐模水街依稀有了江南水乡的韵致。

水街是村子的主要街道,在整个华东地区都算得上是保存完好的老街。整条水街的石板路和水磅以及水街上的各式小石桥均为清代遗迹,路面以茶园石铺筑,沿街店肆前有近3米宽的走廊,晴天遮阳,雨天避雨,临水一侧设“美人靠”,过往行人可在此歇脚,外地摊贩亦可坐定招揽生意,本村村民更乐于在廊下聚会聊天。

沿着水街往前走,一座醒目的廊桥安卧于溪上。它叫“高阳桥”,是唐模水街十座石桥之主桥,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来自河南高阳的许氏兄弟所建。因昔日桥内供奉观音菩萨,民间又称“观音桥”。高阳桥下部为双拱石桥,单孔跨度近7米,桥上建有五开间木构瓦屋,飞檐起翘。内部为通畅的过道,也是休闲的茶社。

唐模村多桥,“碧水赏街古民居,彩虹跨溪一十桥”。蜈蚣桥、五福桥、灵官桥、义合桥、高阳桥、太平桥……檀干溪上的十座桥,一座桥一个故事,一座桥一段历史,一座桥一幅画,它们分布在大约1000米左右的溪流上,平均每百米即有一座。村中心一段共有五座小桥,每隔二三十米即有一桥飞架两岸,极大地便利了村民的往来。溪桥密度如此之高,除了考虑行路方便,另一个重要因素还是为檀干园水口园林作配套,增色添彩,使唐模水口更具田园色彩和生活情趣。

1400多年来,唐模古村就这样伫立在徽州大地上、黄山白岳间,那一棵棵古老的樟树,一排排古徽州特有的马头墙,那千年流淌的檀干溪及溪上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石桥,一直固守在这一方天地。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水街水口徽州
水口水电站7号机组完成增容改造和并网发电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夜钓
徽州绿荫
一家人在乌镇水街
水口、水口环境与风水(下篇)
灵渠水街的早晨
通川区十里水街一期绿化存在问题及对策
千年沧桑话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