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框架构建—基于Haddon模型

2023-08-19 01:22徐赟桑圣梅赵玉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传染病公立医院

徐赟,桑圣梅,赵玉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组织人事处,江苏南通 226001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日趋增长态势,不但对公民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同时也对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均产生了巨大危害。在公共卫生领域,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第一任务是防止和降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故的风险,同时在事件发展中选取把控措施,以减少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1]。公立医院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的中坚力量,其应急管理水平尤为重要[1]。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有别于普通诊疗工作,具有预测性低、控制度弱、危害性高等多重性质,公立医院有可能会面临指挥和组织系统反应滞后、硬件设施不适应、医务人员危机及急救意识单薄、发热门诊标准化管理不达标、公共卫生科边缘化等问题[2]。所以在如何及时应对、有效处置方面,医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公立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框架的构建及优化则会推动应急体系的完善。

1 公立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定位及职能

1.1 公立医院是预警监测事件发生的前哨部队

高能、敏锐的监测预警机制是现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保障,迅速捕捉事件发生的前期信号可抢夺时间成本,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集结应急管理小组。从国内外曾经发生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看,大部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以突发传染性事件以及突发中毒事件为主,大部分的事件在前期阶段会出现散发病例的迹象。早期患者在察觉到身体不适时大多会选择就近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接诊人员能否迅速把握监测前期危机信号则是应急管理体系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3]。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主力军,是大部分居民就诊时的首要选择,所以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阶段的前哨部队,对整个卫生应急体系的运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2 公立医院是突破信息沟通壁垒的重要媒介

封闭堵塞的信息流会影响甚至阻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处理,有效畅通的信息化手段可以助力构建科学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尽量快速、全面地获取危机事件的全部可靠信息,并加以科学分析来剖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貌、了解波及范围,为解决处置提供正确依据,以便准确制订应对决策,妥善解决危机。如今正处于大数据时代,智慧医院医疗健康信息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卫生应急协同管理体系的建设,医院可通过智能化信息系统来优化应急管理界面,横纵双向构建全覆盖信息网络,横向上打通院内各部门沟通渠道,加强各部门、各科室协同治理能力,有助于形成整体联动性的院部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纵向上可将院内预警监测到的异常信息迅速、无误地传达至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机构,及时响应卫生应急联动机制,为上级部门颁布应急条例、制订相关决策提供事实科学依据。全方位畅通信息流动渠道、突破信息沟通壁垒,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化保障。

此外,因大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波及范围大、损伤面向广等特征,故易引发社会群众的高度聚焦,成为社会热点事件,公立医院应切实承担相关责任,担任好可靠信息传播媒介,阻止造谣、传谣等不良事件的产生,基于事实且在保护患者隐私后向社会公布真实事件发生过程等相关信息,积极配合完成舆情引导[4]。

1.3 公立医院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隔离地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部分由突发传染病事件以及突发中毒事件组成,传染病事件则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等显著特点,若把控处置不力,则易引发扩散的不良局面。当公立医院收治突发传染病事件涉及病例时,应从院内建筑结构通风设计、诊室消毒管理、传染病诊治操作流程、重点人群隔离保护措施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重点管理,尽快识别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重点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传播。

但由于现如今传染病多发,受技术手段、医疗技术、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制约,新发传染病特效药或者有效疫苗的研制往往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快速突破技术上的壁垒实现短时间内的临床使用及产品上市。所以把控突发传染病事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及时发现、精准把控、精确隔离,以此消除传染病事件外溢的相关隐患,将社会层面的损失降至最低。

1.4 公立医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助体系的“主阵地”

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公立医院除了承担动态监测、精准识别、实时预警、及时上报、严格把控等责任外,更是救治患者的“主阵地”。医疗救治则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但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成因多样性、危害复杂性等异常特征,当普通医疗机构收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涉及的病例时,通常会遇到救治时间紧迫、患者病情易危重、病因不明朗、患者数量易剧增等危机与挑战,常规的医疗救治体系无法满足此类特殊情况的救治需要,相较而言,公立综合性医院具备卫生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学科团队建设领先、急诊救治经验丰富等长处,可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中发挥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主导优势。

然而近年来,各种烈性传染性疾病、重大食源性疾病、有毒有害物质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灾害频发,暴露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较为薄弱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不容忽视的短板。但仅仅完善医院的救治体系远远不够,应上下形成联动,左右互相协同,进化为一个完整的全链条应急救治体系。医院目前仍存在应急联动通道不畅的问题,在应急救治中,医院与疾病防控、交通等单位间的协同联动机制不够完善[5]。其中,上下联动主要是处理好国家疾控和省、市、区、县疾控的协同联合关系,左右协同则是处理好与监督机构、科研公司、宣传媒体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共享关系。以此才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多方面协同管理。

2 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型构建

2.1 Haddon 模型简介

1972 年美国原国家公路交通局负责人William Haddon Jr 用“3 种因素、3 个阶段”的理论解释了事故伤害成因[6-7]。Haddon 模型基于此理论构建而成,构建初衷是剖析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以及制订相关预防措施,随后便广泛运用至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解析与防患管理工作中。Haddon 模型以突发事件发生的三大过程“事件发生前”“事件发生中”“事件发生后”为纵向三维度,以三大关联要素“宿主”“致病因子/媒介因子”“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横向三维度,横纵组建矩形分析框架。其中宿主意为事件中的受害者,致病/媒介因子至直接关联此次事件发展情况的关键成因,物理环境意为周围客观存在的场所及事件发生地、传播地,社会文化环境则指的是会影响危害事件波及程度及范围的政治氛围、文化熏陶、法律法规等隐形环境。Haddon 模型基于时间、空间、客观以及主观因素等对安全事故来进行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地全方位剖析及阐述,并对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级应对,从而抑制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发生及发展。

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将Haddon 模型运用至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事件分析中,Yan TC 等[8]使用Haddon 矩阵模型探索恐怖分子地铁爆炸的医学应对方法。金礼杰等[9]结合Haddon 模型对高校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进行了研究。石娟等[10]结合Haddon 模型进行了贵州省某医院儿童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讨论中,部分学者也采用了Haddon 模型来进行相关分析。马明敏等[11]基于Haddon 模型,从前期预测、预案编制、组织指导、人才培养、联演联训、科技创新等方面为医院构建了一个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框架式预案。Haddon 模型在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中已逐步构建相对成熟的分析体系,并可基于实例,抓取事件发生阶段中的不同关键节点,为决策者制订应对计划提供参考,提升相关部门的应急救治能力。

2.2 基于Haddon 模型构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框架

医院作为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哨部队、确保信息畅通的重要媒介、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隔离地带以及急救诊疗患者的“主阵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管理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如今,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视程度与防治意识愈发提升,基于Haddon 模型可以从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视角出发,着重关注宿主、致病因子/媒介物、环境三大维度,以此构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系统化分析管理框架,见表1。

表1 基于Haddon 模型构建公立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模型

2.2.1 宿主 事件发生前应组建院内多学科急救诊疗专家成员库;系统性估算危害程度,分类制订单元化应急预案;成立院内预备应急管理小组;确立院内各片区应急联络人,确保事件发生时,点对点迅速连接成有效应急处置网络,以便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的把控力。

事件发生时应迅速集结应急管理小组,挑选符合此次医疗救治所涉及的各学科专家;迅速响应院内应急预案,院内各片区联络员快速对接,形成院内应急管理网,精准救治受伤患者、快速隔断传染可能性、强力把控事态发展。

事件发生后需要总结归纳经验教训,根据真实案例适时修订院部应急预案;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对事件过程中发生的优劣之处分别进行表扬及指正;根据实际诊疗情况将院内急救方案调整至最优状态,力求做到最快、最好、最有效的应急诊治工作;推进卫生专业技术程度更新、诊疗技术手段进步,加快新发传染病疫苗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

2.2.2 致病因子/媒介物 事件发生前应提前熟知可能遇到的引起生物体疾病的一切因素,例如强辐射、微生物等致病因子或媒介物,了解它们的特性、生存环境、生物破坏力、易发期、主要传播途径、潜伏期等详细信息。公立医院是传染病防控和救护的重要关卡[12],应重点筛查院内易滋养致病因子或者致病媒介物的环境点位,重点管控、随时抽查、实时监测;事件发生时应精准筛选识别致病因子,全方位把控传染源,精确阻断传播路径,全面清零媒介物,动态监管,以防其他致病因子相互影响、交叉传染;事件发生后需要对波及到的致病因子或媒介物进行事后监控管理,在媒介因子的潜伏期内时刻戒备,不定期进行重点筛查,以防事件再起。

2.2.3 环境 ①物理环境:事件发生前应提前确保医院医疗救治设备充足,优化建筑结构通风设计及诊室消毒管理,疏通院内应急救援通道,保证应急物资储备库正常运转。预先完善优化医院后勤保障体系,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突发传染病事件时,确保医院隔离区地点、设施、物资等应急准备充分。事先在院内人流密集场所安置应急点位。

事件发生时,立即启用院内应急救援通道,提供多学科诊疗场所,抢救患者;快速提供医院床位以及配置相关应急物资,并且保证医疗药品、消毒剂等的正常供应,如若发生突发传染性事件,则需立刻确定隔离场所,确保隔离场所的日常运作以及消杀工作。

事件发生后需要总结经验,查找救治环境及应急流程存在的漏洞,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工作。优化应急物资、场所管理流程。对院内尤其是隔离区域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工作,阻断再次传染的可能。优化多学科诊疗诊室,完善防护措施,确保医疗救治设备处于完备状态。

②社会环境:事件发生前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队伍的培训与建设,定期进行应急演习与训练,向患者及医务人员普及应急救援知识,做好卫生健康知识宣教,提前做好日常个人防护工作,加强个人防范意识。树立应急预警观念,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同时还需优化卫生应急协同管理体系,构建全方位信息覆盖系统,提前构建院内多学科诊疗制度,加强院内学科交流合作氛围。处理好与疾控、医疗机构、经济信息、监督机构、科技等部门之间的协作互享关系。

事件发生时迅速响应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启用协同合作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难免对公众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恐慌[13],应做好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务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缓解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并合理利用融媒体资源,基于事实且在保护患者隐私后向社会公布真实事件发生过程等相关信息,做好科学宣教工作。

事件发生后需要评估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程度,根据过程评估查缺补漏,完善优化医院应急预案,加强医院公共卫生安全的科学化管理。加强院内外卫生健康宣教,形成良好健康意识。并建设、培育院内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应急卫生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传染病公立医院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