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雅娟
新学期入园第一天,我园“棒棒糖”班迎来了一批新生。记得那天上午八点半,一位老人领着一名孩子来园。这名孩子咧着嘴巴,不停地流着口水,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一旁的老人告诉我们,孩子叫选选,一生下来就和别的孩子不同。直到现在,你问他话,他都不会回答;平时,只会回答一两个字。更让人心疼的是,选选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工作,对孩子的情况不闻不问。老人心酸地说着这些情况。
在幼儿教育中,家长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家园有效合作,能够共同分担教育责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看着眼前这名“留守儿童”,我和其他教师都表示:“我们要给选选完整的爱,特别的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悉心照料选选,每一顿饭都亲自喂他。在“学会吃饭”主题活动月中,“家长助教”萌萌妈妈带来了绘本《漏嘴巴的故事》,给孩子们讲述吃饭的礼仪;萌萌还做起“小老师”,示范吃饭前怎么放椅子,吃完饭怎样擦嘴巴……选选知道了吃饭的礼仪,明白了吃饭的注意点。渐渐地,他主动尝试自己吃饭,一勺又一勺地练习。终于,选选学会了吃饭。
我们经常通过微信、QQ 等,和选选妈妈取得联系。刚开始,选选妈妈态度比较冷淡,常常说不上几句话就下线了,对孩子的情况漠不关心。“和”能成事,“敬”能安人。我们耐心、虚心、诚心地与家长交流,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随着沟通频率的增加,我们逐渐了解到,家长对这样与众不同的孩子漠不关心。尽管我们理解家长的想法,但是这样的孩子更加需要家长的关爱。
每月一次的家长学校开课了。我们特意邀请萱萱爸爸、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大家作讲座,和家长交流育儿心得。在座位上,选选妈妈边听边记录,频频点头;讲座过后的互动交流,更让选选妈妈感触颇深。不久,选选奶奶告诉我们,选选妈妈虽然离开家了,但是会常常打电话,与孩子聊天、讲故事,孩子非常开心。有时,选选接到妈妈的电话后,还会一摇一摆地走来告诉我们。看着孩子纯真的笑容,听着孩子兴奋的话语,我们心里喜滋滋的。
这一学期即将结束。可是,“棒棒糖”班小雨在最近这段时间,好像不喜欢说话了,有时还坐着发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一天离园时,我们和小雨奶奶进行了沟通。当谈到这个情况时,小雨奶奶激动地说:“老师,小雨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妈妈已经回老家了,再也不管孩子了!”父母离婚,孩子的教育怎么办?老人一边抹眼泪一边说:“老师,以后又要你费心了。”说完,小雨奶奶无助地离开了。
离婚,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妈妈离开后,孩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作为教师,我们要让这种伤害降至最低。于是,我们立刻与小雨妈妈联系。小雨妈妈也敞开心扉,聊了很多,如家庭矛盾、生活不易等。我们因势利导,告诉她孩子的现状,引导她理解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关爱。小雨妈妈表示:“我不会忘了孩子,我会承担起妈妈的责任。”我们还引导小雨妈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在我们的提醒下,小雨妈妈开始关注“棒棒糖”班QQ 群、班级网站,通过家园合力,助推孩子成长。渐渐地,小雨的脸上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在一年一度的阅读节上,小雨牵着妈妈的手来到现场。这是小雨妈妈给小雨的惊喜。小雨妈妈特意请了假,从外地赶来陪同孩子。读绘本、讲故事、喂鸽子、做游戏……小雨幸福地拉着妈妈的手,笑得像一朵花。
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家庭、幼儿园只有积极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经验,才有利于儿童更好地发展。
悦悦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围着她一个人转。但是,她的生活习惯极其糟糕,不喜欢吃饭,不喜欢午睡,当然更不会自己穿衣了。这该怎么办?“棒棒糖”班的孩子都是最棒的,不能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懒虫”。为此,我们利用晨诵时间诵读儿歌,帮助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把“做最棒的自己”班级理念融入一日活动的点点滴滴。
悦悦妈妈非常关心孩子。她每两天就会打来电话,询问孩子进餐、午睡等情况,了解孩子在园的一举一动。每一次,我们都耐心地与她交谈,提出教育建议。但是,悦悦的进餐、午睡等行为,似乎没有任何改变。我们发现,悦悦妈妈只是想了解孩子的状况,并不愿意用行动改变悦悦的现状。于是,我们利用一次通话机会,委婉地提醒她:“孩子在逐渐长大,作为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同时,要积极配合老师,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后来,悦悦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表示会用心培养孩子。日子在悄悄地流逝,家园合作越来越默契。悦悦的进步越来越大了,能够自己吃饭、独立午睡,甚至还可以穿衣服、叠被子。在“小鬼当家”系列活动中,悦悦还获了奖。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家园共育中,我们努力搭建“走心桥梁”,家园沟通越来越顺畅,家园合作越来越默契。一个个孩子如无数不同的种子,穿越课程与岁月,一天天丰盈着、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