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 淼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幼儿为主体的幼儿园区域游戏能够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幼儿自主活动。在区域游戏中,教师什么时候介入、应该怎么介入、用什么方式介入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案例,从适时介入、角色介入、言行介入等方面阐述教师介入策略。
教师介入不是教师对游戏的无意干预,也不是对游戏的随意指导。介入既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也是为了满足幼儿自身需求。
案例一:老师,你来帮帮我吧
利用低结构材料进行创作深受幼儿喜爱。一天,美工区里几名“师傅”正在修理汽车。这里的“汽车”都是幼儿用各类纸盒自制的。柯柯在修汽车时不小心将汽车弄“散架”了,他努力将汽车恢复原样,可是尝试了好几次也没有成功。于是,他走到我跟前说:“老师,我想修这辆汽车,可是把它弄坏了。怎么办?”我看了看,决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你试着用胶水把它粘住。”柯柯在我的提醒下再次尝试,可是没有修好。“老师,你帮帮我吧!”柯柯垂头丧气地说。我接过他手中的汽车说:“好吧,我来试一试吧。”汽车修好了,柯柯高兴极了,抱着我说:“老师,谢谢您!”
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遇到问题,教师应该帮忙吗?幼儿对游戏感兴趣,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促进幼儿发展、获得经验的一个契机。当幼儿真正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他们会放弃原来的游戏而选择其他游戏,失去一次提升经验的机会。因此,教师的适时介入是有必要的。
案例二:城堡倒塌了
“我来搭城堡,你负责搭城堡旁边的桥。”
“好的,等我搭好了,我再来帮你一起搭。”
建构区的幼儿友好地商量着。随着“啪”的一声,缘一手中的积木不小心滑落下来,“破坏”了其他幼儿的作品。这时,气愤的楠楠将手中的积木砸向缘一。我走过去说:“是地震来了吗?我们一起把它修好吧!”我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即将发生的游戏纠纷,幼儿又再次进行建构游戏。
每个幼儿都有着不一样的性格与个性,想法不尽相同。所以,当自己的想法无法与同伴产生共鸣时,冲突就有可能产生。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会在评价环节中,和幼儿一起探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建构游戏中,除了搭建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和同伴应该怎么相处,等等。
案例三:瓶盖创意制作
美术区新添了许多五颜六色的瓶盖。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只有几名幼儿走进美术区,摆弄几下瓶盖后又选择了其他区角。于是,我用瓶盖做了两只小鸡、几只蜘蛛,对幼儿说:“瞧,小鸡找妈妈了,蜘蛛也爬来了。”我的介绍引起了幼儿的关注。“我要做个蜻蜓”“我要做个熊猫”……美工区顿时热闹了起来,幼儿的创意制作将教室点缀得多姿多彩。
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源于生活。”在幼儿的认知中,瓶盖就是用于拧各种瓶子的。对于用瓶盖创意制作,幼儿缺乏经验和想象力。教师适时介入,能够丰富幼儿对游戏的认知。这种隐形引导易于幼儿接受,让幼儿不知不觉习得了新的技能。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生活中想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差异,必须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决定如何创设环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特点,及时发现问题和需求,时刻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从幼儿的学习兴趣出发,针对游戏中出现的不同状况科学介入。
案例四:我该做什么
在区域游戏时,观察是我的首要任务。一次,“小医院”游戏让我停住了脚步。3 名幼儿各自表演“医生”“护士”“药剂师”,但彼此之间没有交流。于是,我以“病人”的角色走到“护士”那里。“护士”看见我问:“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我回答道:“我肚子疼。”“护士”用笔在纸上画了几个符号,让我去“医生”那里。“医生”早已准备就绪,一番检查后给我一张小纸条,让我去取药。“药剂师”认真地取药,并将药递到我手中。但是,他没有嘱咐我如何用药。我赶忙询问药的服用剂量和服用次数。他思考了一下告诉我:“一天三次,每次一片。”
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幼儿要将已有经验落实到游戏中时,常常会由于经验的不足而停滞不前。这时,教师通过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时介入引导,使游戏向前推进。
案例五:快乐美食城
美食城来了许多“客人”。在等待区,一位“客人”一边看书一边等座位。可是,有的客人离开了,座位空下了,服务员也没有通知顾客。这时,我以“店长”的身份介入游戏。我说:“雪儿,这一桌是谁负责的?”雪儿说:“是我。我现在正忙,唐一帮我招呼吧。”游戏继续进行,大家又各自忙着。“生意太好,人手不够了。”我又说道。
在持续一年的区域自主游戏中,小班幼儿的游戏技能不断提高,生活经验逐渐积累。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游戏,甚至能够按角色的分配,结合生活经验开展游戏。但是,合作意识不强,相互沟通缺乏,处于平行游戏的状态。教师可以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于是,在游戏结束后,我与幼儿一起讨论:平时,爸爸妈妈带你们到饭店吃饭,饭店里有谁、他们都做什么、怎么做的、说些什么、怎么说的,等等。
区域游戏在幼儿学习发展中起着隐性教育的作用。不论是环境创设、材料投放,还是幼儿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都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游戏效果,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适时介入非常必要。教师不管以何种方式介入游戏,目的都是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具体指导,促进幼儿游戏水平不断提高。
幼儿的游戏现状、真实想法,可以通过教师的发问来了解。例如,“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等,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幼儿善于思考、辨别的能力。例如,一次,一名幼儿将餐巾纸、彩纸、卫生纸扔进了水池。我发现后并没有阻止和批评,而是问道:“你在干什么?为什么要把这些纸扔进水池?”我通过询问发现,幼儿在探索不同材质纸的吸水速度。
教师可以通过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做出反应。例如,在音乐区,幼儿对乐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不清楚。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了解不同乐器的不同使用方法。
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要给予幼儿更多探索、发现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和认知。教师要避免直接告诉幼儿答案,不随意干预幼儿的探索行为。总之,教师的介入指导是开放的,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和度,充分体现幼儿的参与性、自主性,让幼儿真正体验到自主游戏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