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晶卉
中班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究周围的世界。一次户外活动在连续几天大雨后进行,幼儿在搬运大型建构积塑的时候,无意中从积塑里倒出了许多水。细细的水流顺着绿色的场地向东流去,吸引了许多幼儿。他们纷纷放下积塑,汇集到了水流的两侧,讨论着水流的长度、走向、形状等。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探究水流,感受水流的神奇特性,我们实施了“水流”主题课程,帮助幼儿更多地了解水流,获得丰富的经验。
1.探究兴趣的培养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同时,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在探究过程中,幼儿从发现水流、自己选材制造水流,到发现水流的特征、水流分岔的秘密,继而对大自然中的河流发生兴趣,这些都是幼儿在活动中生发的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这些兴趣是帮助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2.观察能力的提升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的能力。”在主题活动中,幼儿从操场上发现积塑中倒出的水流成一条“小河”,到利用水杯自己探索水流发现水流的走向、分岔和消失等,教师都充分“放手”,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同时,适时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探究、对比,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
3.记录和创作意识的萌发
在幼儿进行各项观察和实验的同时,教师支持幼儿大胆联想,如猜测水流的走向。教师以照片的形式将现场进行记录,便于后期评价时能够以更直观的形象,向幼儿展示探究过程。同时,鼓励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或结果呈现出来。主题活动依托于幼儿平时的绘画日记,是将观察进行记录和创新的过程。
4.社会性意识的提高
在课程实施中,幼儿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针对材料方面的问题,教师依托现有的材料,为幼儿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使他们在一次次观察、实验中收获新知。当幼儿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疑惑或是合作活动中遭遇瓶颈时,教师鼓励幼儿向书籍、同伴、成人寻求帮助。这不仅需要幼儿对自己面临的困境进行正确表述,还需要他们使用合适的沟通方法,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性意识。
5.科学氛围的感受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支持幼儿接触自然,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为种植园浇水是平日里的常规性操作,教师将点数、测量、比较等数学能力融入其中,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幼儿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6.对自然的敬畏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自然中大河的照片、视频以及音乐作品,让幼儿感受自然,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敬畏和保护自然。
随着课程的步步深入,一些在游戏初期并未预设的目标逐渐显现。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必须置身其中,及时“看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探究要素,让幼儿在观察、比较、操作、实验中,体验探究与发现的乐趣。
教师要通过观察,敏锐地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闪光点,并将闪光点通过谈话或游戏向幼儿传递,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将其逐渐放大。此外,在课程建构中,教师要将各领域的活动目标进行整合,在构建过程中不断丰富课程,整合经验。
游戏中蕴含着无限奥妙,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本次主题活动萌发于一次户外晨间锻炼,而萌发式课程不只是建立于幼儿的兴趣上,教师也能体会到与幼儿分享的乐趣。如果要在游戏中让幼儿收获更多的认知和经验,教师必须先置身于游戏之中,认真地观察、发掘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敏锐地捕捉其中蕴藏的教育契机。这是创设主题活动的关键所在。
如果课程活动预先朝着某一目标前进,那么它通常是直线状的,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但是,学习不是直线状的。当新的链接产生时,学习会朝着无法预期的道路分岔前进。因此,在课程实施中,一些预期之外的难题会不时出现。中班幼儿的计划与记录能力尚处于萌芽阶段,大部分幼儿无法将自己的猜想做成计划,也无法将自己的发现形成记录。
面对预设的活动目标与中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相去甚远这一问题,教师在有序跟进预设目标的同时,积极提供回应与支持。例如,面对环境,利用照片展示壮丽的河山;面对活动形式,利用交互式游戏,引导幼儿将数概念深植其中;面对技能提升,引导幼儿回顾已有的绘画日记经验,借由绘画日记的形式完成计划和记录。同时,教师及时修正目标,使之更贴近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始终在幼儿身后,担任评量者、斡旋者、监督者、记录者。当课程实施完成后,教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等加以梳理、整合,及时发现不足并进行修正。通过课程内容的梳理与整合,教师更加明确当前课程目标与预设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更加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