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丽
美丽的三月,浪漫的季节,英语复习有条不紊进行到了第二轮复习阶段,此时此刻我想套用著名歌手费翔的歌《读你》里面的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作为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也是我希望同学们在词汇复习方面达到的境界,重复N 遍也是欢喜如初。
我的分享有四部分组成:考有所依、研之有据、教有策略和学之有道。第一部分,考有所依。高考命题的三大风向标《高考蓝皮书》英语课程评价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英语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其中《高考蓝皮书》明确指出,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景载体串联线是今年命题的三大主线。2016 年2 月林崇德教授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高考注重考察学生的学科素养。那么作为教师怎样给学生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的学科素养落地呢?这就要求我们析政策、研课标、做真题、悟规律。
我们组是一个团结有爱的大家庭,在备课组长博学和勤奋的感染和熏陶下,大家备课上课认真负责,精益求精。高三开学初,我们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了20到23年的新课标全国1 卷, 甲卷和乙卷真题以及浙江卷,我们自豪的说, 我们做过的试卷还有校长的亲笔签名呢。我们先周盲做,指派一个主备人,大家集思广益。还要提一下, 我们学校每天上午的9 点到10 点是雷打不动的集体教研时间。说实话,虽然有时大家吐槽累,但集备的时候大家集思广益,毫无保留,碰撞出了很多思维的火花。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肯定走得远。
我们学到了知识,悟出了真谛。通过做题我们发现,高考题词汇量加大,尤其是语境猜词和熟词生义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恰恰这正是咱们学生的短板和瓶颈,因此构词法和语境猜词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在这里我借用我的恩师蒋老师的研究成果,他把单词分为两大类:纲内词汇和纲外词汇。纲外词汇包括注解词汇(非说不可的词汇)和边缘词汇(能不说就不说的的词汇)这其中有知识边缘词汇:新闻、科技、文化、体育等和语境边缘词汇:上下文语境(context)。他喜欢深入研究,特别是词缀这块儿颇有研究,他被大家欢快的称作“行走的活词典”。常见的词缀比如说en-,im-,in-,dis- 必须知晓,其他的不一一赘述。通过对学情的研究和学生错题的反馈, 我们还发现影响他们理解的正是语法和词汇问题。如果我们把语言比作一座房子,语法是梁,词汇便是材料。如何积累更多的材料成了我们老师关心的首要问题。我们知道,去年疫情学生们网课,一轮部分单元复习不扎实,怎样解决这“夹生饭”问题呢?
我们首先确定了二轮指导思想。巩固一轮“地毯式”词汇复习成果;完善词汇拓展结构;精通专项高频词、标内课外词和话题词汇;提高语境猜词能力;内化一词多义和熟词生义;力争突破词汇关。从广度、宽度和深度三个纬度着手。从广度上继续进行“地毯式”复习,全面覆盖课标3500 词,包括读音、词性和汉语意思。宽度上,二轮词汇复习用时2 个多月, 平均每天复习20 个左右词汇。高考词汇中那些常用、偏难词汇为本轮复习的重点。常用词汇注意其一词多义、与其它词的搭配、构成的短语和词组。精度上,重点掌握的写作词汇压缩到1000词左右,包括部分高级词汇,强化其应用,突出一个“精”。
接下来我们看看学生怎么样充分利用这70多天呢?因为单词不背,技巧白费。首先让学生们利用小早读30 分钟,课前5 分钟背课标外常见词汇、熟词生义、高考阅读词汇、不规则动词变化表和常见的合成词。课上5分钟背一不小心就写错的派生词,所谓的“小”词和语境记忆。利用3 周的时间背诵按三大主题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分类的类别词汇。利用2 周背诵按动作分类的词汇,不但巩固词汇网络,还服务于读后续写,实现文本的正确解读和续写语言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对于传统文化,编制单独的导学案,从传统节日、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神话故事等不同角度,阅讀并进行改编,设计阅读理解、语法填空等题型,实现知识的迁移,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再好的复习思路和方法离开了落实都是空谈。要利用多种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词汇落实情况,除传统的听写外,还可以采用小组检测、同桌互测、小测验、词汇拼写大赛等形式。还有婷婷老师开发的PPT 自动播放快速捕捉单词,检查同学们对单词的把握能力,很有趣味也有挑战性。既要检查英译汉,也要检查汉译英,既要有单个单词的拼写检查,也要把单词放在单句或段落中检查。只有在语境中才能理解单词和词块的功能、词义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使用者的意图和态度。词汇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结合主题和语境开展的综合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语言的内化和迁移。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是说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词汇也是这样,多重复多积累,读千遍也不厌倦,才不会辜负每一个闻鸡起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