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数据,今年北京高校硕博毕业生预计约为16.08 万人,本科毕业生预计约为13.61 万人;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相差近2.5 万人。
(4 月5 日《北京日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个“金三银四”的就业季,硕博反超、本研倒挂触动了人们“学历贬值”的敏感神经,特别是对即将踏入社会寻找工作机会的本科生来说,就业焦虑陡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深入发展的阶段。教育部2020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我国要在2035 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让更多优秀本科生有机会继续深造。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对高端人才需求旺盛,相比本科生,硕博毕业生在专业领域有更深的研究,专业知识技能更强,因此更容易在就业市场上得到青睐。基于就业的现实压力和对高学历的追求,“毕业不就业,先考研”成了很多本科毕业生的第一选择。
从教育层次提升的角度看,硕博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有利于推动科研发展和创新,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体人才素质,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一现象的出现,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本科生的求职之路愈发艰难,而对硕博毕业生来说,学历相近的人越多,就业时也将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
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破解就业难题,政府和企业不能袖手旁观,而要主动出击。政府应加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企业则要更多地走进高校,组织进校宣讲会、双选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
面对新趋势,高校和学生不能裹足不前,而是要积极应对。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在校期间,应在潜心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走出象牙塔寻找实践机会、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是个人小事,而是高校、企业、政府的共同大事。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博生,不受困于就业焦虑,能在合适的岗位发挥才能,高等教育為建设小康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才算完成,科教兴国的战略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