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55岁的雷双英是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最早一批走出大山的人。她说,这要归功于一张小小“培训券”。
常山所在的衢州市,是浙江经济后发展地市之一。时任常山县就业局局长的蒋建才回忆,当时全市120万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的有66万人,初中及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比重高达84.7%。
如何让农民走得出、站得住?2003年,常山县推出“劳务培训、农民点单、政府买单”的培训券模式。据了解,最早推出的“劳务培训券”面额分为150元、200元、300元等。农民可以到县就业局、鄉镇等部门免费领取,凭券到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各培训点就近参加培训。培训的内容紧扣农村居民需求,包括缝纫、电脑设计、来料加工、家政服务等。
“我们农民没啥收入,镇政府就召集我们学做穿珠。”雷双英回忆,第一次培训只持续了四五天,却让她大开眼界。之后,她开始慢慢走上来料加工之路,并办起了工厂。“多亏了那时学到的技术。”她说。
“劳务培训券”也经历了多次升级。常山县锦绣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王喜梅说,以前的家政服务培训,人们只要听几堂课就可以上岗。如今,同样的培训已分门别类细化为育婴师、催乳师、菜肴烧制等不同专业课程。“课程越专业,吸引来的人越多。”
20年来,常山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6亿元,组织农民培训累计25万多人(次),推动农民转移就业约10.5万人。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