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江
从2021年开始,A股上市公司退市进度加速。Wind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A股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7家、42家,两年退市公司数量占30多年来A股全部已退市公司总量的40%。然而,2023年截至7月初,A股市场已锁定退市和已退市公司数量就已超过40家,全年超过2022年已成定局。
市场人士表示,伴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行,退市机制也将常态化运行,A股生态持续优化。
今年退市公司已有22家
7月6日,有3家企业发布摘牌公告,文化退、和佳退、银河退正式告别A股市场。截至7月6日,A股今年的退市企业数量达到了22家。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6月20日晚,退市辅仁、退市未来、退市运盛、退市中昌等4家公司同时披露,公司退市整理期已结束,股票将分别于6月28日和29日终止上市暨摘牌。
这一密集的退市节奏,近期尤为明显。6月16日,*ST宏图、*ST中天披露,收到交易所终止上市决定,均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交易类退市;*ST紫鑫亦披露,公司触发交易类退市将被终止上市,并停牌。6月14日,*ST宋都披露面临交易类退市风险,并停牌;此前一天,*ST天润和*ST弘高也因同样的原因停牌……
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6月26日,A股已有*ST宏图、*ST宜康、*ST蓝光等10家公司退市摘牌,大通退、顺利退、必康退等19家处于退市整理期(包括已结束整理期但尚未摘牌公司),*ST中天、*ST庞大、ST美置、*ST蓝盾等退市或成定局,另有10余家公司提示面临“1元退市”风险。
年度退市股或再创新高
整体来看,今年22家已退市企业中,除了中航机电因被中航电子吸收合并,选择主动退市之外,其他21家企业均为强制退市。
其中,*ST凯乐(退市)、*ST中天(退市)、*ST庞大(退市)等9家企业遭遇市场投票,触及面值退市标准,1家触及重大违法上市,剩余11家企业中,既有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也有因非标审计意见退市企业,更有多家公司同时触及“非标退市”和“财务退市”两种。
如奇信退等,除了“上一年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2年年报被出具‘非标意见”外,截至2022年年末,公司净资产还为负值;退市中昌、ST顺利退更是“五毒俱全”,不仅被出具“非标意见”,净资产为负,2022年扣非净利润为负值,且营收低于1亿元。
此外,还有*ST腾信、*ST蓝盾、*ST搜特、*ST文化等逾20家企业已经进入退市整理期,进入“告别A股倒计时”,年内退市企业数量有望创历史新高。
7月7日,科创板首现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企业——*ST紫晶和*ST泽达正式摘牌。
今年4月,这2家企业已经收到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2家企业在IPO申报环节,就已通过虚构交易等行为虚增多年营业收入,构成欺诈发行。
更值得一提的是,因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面值退市的*ST搜特,遭遇“股债双退”,深交所已发布事先告知书,决定终止公司股票及可转债上市交易,发行于2020年3月、到期期限为6年的搜特转债,即将成为史上首只退市的可转债。
与其相同遭遇的还有蓝盾转债,据*ST蓝盾最新公告,7月10日,蓝盾转债将步入退市整理期,首个交易日无价格涨跌幅限制,这是可转债历史上首只步入退市整理期的可转债。
被实施*ST的公司增多
21世纪经济报道显示,截至7月6日,A股市场今年已有96家上市公司实施ST,较2022年同期的91家略有增长。从被实施ST的原因来看,大多是因为财报问题,如*ST交昂在法定期限内未依法披露定期报告,*ST泛海等23家企业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ST世贸等25家公司最近一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等。
也有经营异常导致被实施风险警示,如*ST京蓝收到法院受理公司重整申请裁定,*ST新海涉重大信息披露违法,ST三圣因主要银行账号被冻结出现经营异常等。
从行业分布上看,被实施ST的企业中房地产企业一骑绝尘,ST粤泰、ST美置、*ST新联等13家房企被ST,远超其他行业。
今年6月16日,川系开发商蓝光发展已正式退市,成为2023年首家从A股退市的房企,而被实施ST的一些房企中,*ST宋都、ST阳光城也纷纷触及面值退市标准,收到了交易所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投资者要趋于理性
在退市常态化和全面注册制落地双重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跟风“炒差”不可取,投资趋于理性。
一方面,劣质公司炒作风险显著增大,“炒小”“炒差”之风受到遏制。从近期进入退市整理期的公司股价表现来看,相关公司退市整理期首日股价暴跌甚至腰斩成为普遍现象。常态化退市机制的运行一定程度上促使投資者提升了风险意识。
“全面注册制改革背景下,‘壳资源稀缺性不再,市场尾部公司出清速度有望加快,ST、*ST公司面临的退市风险增大。建议投资者理性看待股票价值,关注A股相关公司退市进展。”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董事总经理李求索说。
另一方面,个别公司试图保壳、规避退市,受到监管部门关注。“注册制全面实施后,市场交易逻辑进一步回归基本面,资金向头部、优质、蓝筹标的集中。”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个人投资者应以中长线视角看待国内经济基本面与企业估值。
相关机制持续完善
专家认为,《上市公司退市管理办法》已被纳入证监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未来常态化退市机制有望持续完善,退市制度执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在退市力度加大背景下,投资者保护力度也有望加大。证监会此前发布的《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设置与退市公司风险状况相匹配的投资者准入要求,与交易所退市整理期安排有序衔接,防范风险向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扩散。
稳固优胜劣汰机制,投资者保护同步推进。监管部门通过强化*ST公司信披,加大退市风险信息披露,不断向投资者提示退市风险。同时,完善投资者民事赔偿机制,涉及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违规的退市公司,在确定退市后都会受到投资者的民事追责。
股票退市后,投资者在确权登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也受到有关部门关注。据悉,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近期向证券公司投行部门征询了对退市公司挂牌转让相关制度的看法和意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从而评估退市有关制度实施情况,为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参考。此外,关于将券商主动承接退市公司主办券商业务纳入分类评价机制,投保基金征询了券商的看法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