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雪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身处改革一线的班主任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家校共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家校双方的观念亟须转变。面对课业减负与素养提质、教师减负与教育提质、经济减负与生命提质等“矛盾串”,在“减”的同时,也应逐渐建构出“双减”背景下家校沟通的“智慧链”。
争吵:差点儿成了网红学校
“你是不知道刚才那个家长有多蛮横!完全不讲道理,当着自己儿子的面和保安大吵大闹,吵完扔下儿子骑着电动车就跑了。”“我也看见了,一言不合就要投诉,还好那会儿还没到进校时间,不然咱们学校就要成网红了!”……早上刚进办公室,就听见同事在热火朝天地聊着早上学校门口发生的“奇闻异事”。仔细一听,原来竟是“双减”惹的祸!本学期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普遍推迟了学生的到校时间,连带着学校的开门时间也推迟了。可偏偏有家长对政策置若罔闻,不依不饶地嚷嚷着赶快开门,又遇上门卫拿国家政策、校园安全说事,没到点坚决不提前开校门。就这样,谁都不让谁,谁都觉得自己占着理,这矛盾啊,可不就是这么种下了吗!
争辩:是否应该开门
未等细想,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起来,“你去看一下我儿子进教室没?”是我班家长的电话,再看名字,竟是一位一向通情达理、比较配合学校工作、从未和老师红过脸的家长。联想到刚才大家讨论的那件事,我的心里突然“咯噔”一下,火速冲到教室,确认孩子毫发无伤地端坐在课桌前,悬着的心才放下。“孩子正在教室里上课呢!”顺便试探性地问了一句:“早上发生什么事了?怎么一向懂事的儿子也让你操心啦?”“我要被你们学校的保安气死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呀!不就早个10分钟,说是执勤教师还没到岗,拿国家政策来教训我,硬是不让小孩进门,真夹生!”电话那头的抱怨像子弹一样向我扫射。
等电话那头的情绪释放完毕,我赶紧给家长降火:“小宇妈妈,我很能理解您现在的心情,早上学校的保安与您起了冲突,着实不应该。我先给您赔个不是。”听到我主动开口表达歉意,小宇妈妈的语气不再像刚才那样咄咄逼人,“其实,我把儿子早一点送来学校就是想让他比别人多学一点知识。‘双减减得我们课外辅导班一个都没有了,现在每天的家庭作业基本在学校都写完了,空出来大把时间。我们夫妻俩文化水平不高,对他的学习真的是有心无力。拼爹拼妈已经输了,就这么一个孩子,你说我能不焦虑吗?”小宇妈妈的一席话道出了“双减”之后众多家长的心声。细细想来,归根结底还是对“双减”政策存在误读。
“双减”减去的是学生过重的、额外的学习负担,目的是让教育回归常态,让每个儿童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像小宇妈妈这样的家长则认为儿童花费的学习时间越多,作业量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所以尽早把孩子“托付”到学校就能比别人多学一点知识,这与“双减”理念背道而驰。
争取:课后服务要做好
想明白小宇妈妈的出发点,坦然回应的底气也就足了些。我首先肯定她长久以来对我工作的支持,点赞她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与用心,将心比心把自己放在与她同等的地位友好地展开沟通,弱化敌对情绪,为接下来的谈话做铺垫。随后,一方面向她说明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归根结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课外培训取消了,课后服务丰富了;作业量减少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负担减轻了,学习质量也能同步提升。另一方面,则对“双减”后空余出来的时间如何分配提出建议。
一番推心置腹的沟通后,小宇妈妈渐渐放下了对“双减”的成见,对早上的不当言行表达了歉意,真心与我探讨“双减”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而我通过这次小小的风波也更加明白自己在这场教育变革中的使命与职责,那就是用更多智慧的方法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争取更多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承担的责任和相应的义务非常重,学生的兴趣、家长的诉求、政策的限制、管理的困难等,需要家校齐心合力,共同建构出家校沟通的“智慧链”。
1. 明理念,定位不越位
长期以来,“提前抢跑”“剧场效应”下的教育“内卷”放大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焦虑,成年人迫不及待的选择往往代替了孩子们的选择。而“双减”的应运而生则是教育回归理性、回归纯粹、回归“人之为人”的及时雨。班主任在和家长沟通时,首先就要找准方向,对准靶心,在带领家长理解政策、响应政策、宣传政策的同时,透过家长反映的问题聚焦教育本真,指出家长观念上的不足,不可模棱两可,顾左右而言他。
2. 看现象,守位不缺位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多种角色,既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也是家校沟通的桥梁,从班集体的建立到引导、到管理,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善于向内探索智慧沟通的“三重山”。第一重:看山是山,关键词——接纳。案例中的小宇妈妈一开始大唱反调,在学校门口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吵闹,表面上看,实在是一位不好沟通的“硬茬”。纵然不受欢迎却依然代表了大部分家长面对新政策时容易出现的情绪,要用平常心面对。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关键词——理解。家长情绪越激烈说明内心越渴望被理解。作为班主任不应被情绪左右,要学会发掘背后的秘语。第三重:看山还是山,关键词——读懂。经过沟通后了解,小宇妈妈其实是因为“双减”带来的不确定性产生了新的焦虑,而这些焦虑恰恰代表着家长真实的想法和诉求,这不正是家校沟通的指南吗,接纳矛盾、理解情绪,从而读懂“双减”。
3. 提策略,有为才有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說过,教育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对“双减”政策存在误读的家长一定不在少数,所以,家长也需要教育。尤其是“双减”后儿童在家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多,亲子时间变多,如何利用这些时间,成了摆在家长面前的一大难题。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而会爱孩子则是一门科学,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抓住契机,灵活利用家访、班会、家长会等,让利国之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网红不可怕,就看我们怎么处理。“双减”是一个宏大且真切的社会课题,背后是成人对儿童世界的关注。作为一线班主任,要始终与教育部门同向,与家长期盼同行,与学生成长同频,积极承担起该有的社会责任,回应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诉求。无论对家长还是教师来说,如何用智慧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都是一个重大课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