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小红是一名三年级学生,父母离婚带给她不小的冲击,以致于她不愿离开母亲来学校上学。小涵和姐姐跟着妈妈走入新的家庭,时刻处于不安中,担心妈妈不爱自己,并因此产生暴躁情绪,经常与姐姐争个高下。小俊的父母不在身边,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沉迷游戏无法自拔,常常请假或者迟到。
在上述3个案例中,学生的问题大多源于家庭。家庭的动荡对他们造成了部分心灵创伤,再加上疫情期间,孩子们感受不到同学和老师给予的那部分快乐和安抚,所以情况更加严重。为了让孩子们解开心结,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我开始在家庭教育指导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与孩子们沟通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他们的需求。
小红一边害怕学习落后,一边抗拒离开有安全感的家庭。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小红的家长沟通,了解小红在家的表现,让家长高度重视小红的心理状态,并指导家长调整与小红的沟通方式。在学校,我加强对小红的关注,给予她充分的鼓励,让她获得成就感,进而放下恐惧和忧虑。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小红开始慢慢敞开心扉,甚至主动参与班级活动。
小涵的问题主要在于同姐姐有芥蒂,我与小涵的母亲和继父沟通,具体了解了小涵平时与姐姐的相处模式,发现小涵并非只是单纯地怕输,而是怕自己输给姐姐后失去母亲的爱,这是调整孩子心理状态的突破口。我告知小涵母亲症结所在,建议她多关注小涵,不要拿她和姐姐比。在学校,我召开集体心理疏导班会,在不伤害小涵自尊心的同时疏导她。在老师和家长的持续关怀下,小涵不再偏激地與姐姐争输赢,开始与姐姐和谐相处。
最初,我以为小俊只是单纯地痴迷上网,与家长沟通后,我才明白他只是缺乏关爱。爷爷奶奶不理解他,再加上缺乏父母的陪伴,小俊的各种情绪无处宣泄,只能通过游戏来麻痹自己。在清楚了解小俊的诉求后,我拜托家长经常给小俊打视频电话,给小俊一些特别的鼓励,让小俊能感受到家长的支持,时时感到家的温暖。在这样的感化下,小俊有了变化,学会了劳逸结合。
从小红、小涵和小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孩子来说,家庭和学校几乎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家庭动荡即是世界坍塌。历经每个孩子的改变过程,我才切实明白孩子的无助与迷茫,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也不知道怎样改变现状。因此,相信孩子的每一次吵闹都是在与困境做抗争,这样才能探得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有的家长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吸收学校教育。有时候学生在校的行为问题正是受家庭影响所致,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才能确定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调整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因此,教育孩子,先教父母。为每位学生、每个家庭提供更加细心的家校沟通服务是教师的职责,这关乎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解放分校)
责任编辑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