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东
自198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AMC签署合作协议并于次年成立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以来,中国汽车市场逐渐形成了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的格局。不过,在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企业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导致自主品牌长期处于劣势,而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享有较大的影响力。
然而,7月26日公布的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的消息,为自主品牌带来了历史性的时刻,也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了新的整合阶段。最值得关注的是,大众汽车旗下的两款2026年中国定制版车型将搭载小鹏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能力,通过技术授权许可的方式实现。同时,大众汽车还将对小鹏汽车进行约7亿美元(约50亿元人民币)的增资,这将使得大众汽车集团成为小鹏汽车的第三大股东。
有业内评论认为:“大众给小鹏交了50亿元学费。”这意味着,在新兴的新能源时代,中国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向外资企业进行了“反向”技术输出,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三电等核心技术领域领先的直接证据。实际上,在产业链上游,今年2月,美国福特汽车宣布,与全球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合作,在美国密歇根州投资建设一家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工厂。这一技术输出消息同样引发了国内业界的热议。
这一系列积极事件的背后,不仅体现了我国汽车工业从自主到自强的转变,还反映出全球新能源转型所带来的窗口期。自2023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出色。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出口总量增长了61.6%。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1至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增长势头明显。
与此同时,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在转型新能源汽车过程中面临困境:拥有Jeep品牌的广汽菲克已正式申请破产;广汽三菱进入了临時停产阶段;广汽丰田和长安福特纷纷启动了大规模裁员;大众汽车集团在电动化转型上已经投入了数百亿欧元,然而其在华电动汽车销量远不及预期。
当然,中国汽车品牌在崛起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首先是品牌形象和市场认可度的问题,相较于合资和进口品牌,自主品牌仍存在一定差距。其次是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自主品牌需要在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