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敏,陆燕飞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江苏南京 210029
近年来,随着多重耐药菌及新发病原体的不断出现,各级医院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及微生物检验人员的能力培养愈发重视,而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成为提高相关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1]。微生物检验作为一门与临床紧密联系的学科,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生物样本及检验结果的多样性促使检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临床沟通能力,以确保检验结果得到正确解读,辅助临床诊疗[2]。因此,上级单位微生物实验室在对进修生进行临床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重视其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3]。本院培训了大量来自基层医院的进修生,在对进修生教学培训中具有丰富经验,现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进修生临床沟通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经验分享如下。
1.1沟通意识不强,不愿与临床沟通 大多数微生物检验进修生来自基层医院,综合诊疗水平的限制阻碍了检验科与临床同等对话交流的契机;同时医院对检验科重视程度不够,微生物检验作为检验科中的一个亚专业,更易被临床忽视,信息和知识结构不对等导致检验人员从心理上抵触与临床沟通[4]。另外,很多基层微生物检验人员忽略了检验结果对临床医生的帮助,由此也意识不到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同时,很多基层医院从事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还要兼顾生化、免疫、临检等其他亚专业的工作,工作内容相对繁杂,部分人员存在与临床沟通耗费时间、精力、影响工作效率的错误想法[5]。总之,双方因为缺乏了解,不愿互相交流,彼此沟通都比较被动。
1.2基础知识薄弱,惧怕与临床沟通 微生物检验进修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临床经验相对缺乏,即使主观上有与临床沟通的意愿,但因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常常不能解决临床医生提出的问题[6-7]。如当临床医生咨询标本采集及保存的问题时,进修生因不清楚不同标本的采集要求及送检原则,无法准确回复或当临床医生质疑检验结果时进修生因能力有限无法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解释及后续建议。甚至当临床医生提出不合理的检验要求时因对项目开展情况不熟悉而无法解释原因,要么直接拒绝引发矛盾,要么无条件服从而进行无意义的检测。诸如此类的问题会让其产生畏惧心理。
1.3沟通途径缺乏,没有良好的沟通平台 微生物实验室想要与临床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体制,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平台,合适的沟通途径[8]。然而,当前微生物进修生所在的基层医院,实验室与临床没有一个坚固、便捷、和谐的沟通“桥梁”,一些常见沟通途径如书面交流、面对面交流、电话交流都比较匮乏。即使双方沟通意愿再强,所需沟通内容再多,也无法有效进行信息传递。来到上级单位进修后微生物检验进修生对医院环境、人员均比较陌生,临床沟通更是无从下手。
1.4沟通技巧欠缺,沟通效率不高 沟通是一门艺术,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然而,微生物检验进修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掌握不了沟通的核心要点,“不知道说什么和不知道怎么说”导致了很多无效沟通。如与临床医务人员沟通时进修生由于与临床医生知识结构不对等,缺乏临床思维,难以把握临床医生真正的需求,沟通效果不佳。与患者沟通时往往没有换位思考,不能为患者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不能安抚患者情绪。
2.1通过案例强化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微生物检验作为医学检验重要的专业学科之一,主要负责对临床怀疑感染的各类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是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抗菌药物目标治疗最有力的证据之一[10]。微生物检验结果的正确发出离不开检验前标本的规范采集及运送、检验中微生物人员正确的鉴定及检验后报告合理的解读。与临床沟通可全面保证检验质量,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其重要性体现在检验前、中、后的各个环节[3]。通过案例强化微生物检验进修生临床沟通意识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11]。某段时间本院微生物实验室发现急诊科送检的血培养标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明显增加,怀疑污染菌的可能性大,于是与急诊科护士进行沟通,发现这段时间急诊科护士轮岗,新来的护士血培养标本采集不规范,导致假阳性率偏高。于是微生物检验员工带着进修生一起走进临床,详细介绍了血培养规范采集的意义及具体操作,双方就临床出现的其他问题一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沟通结束后1个月观察发现,急诊科的血培养污染率明显下降,此次沟通既减轻了微生物人员的工作负担,也避免了临床医生的错误诊断,进修生也通过此次沟通深刻意识到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2.2通过各种学习形式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与跨学科知识储备 临床沟通的目的是提高检验质量并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临床,这就需要自身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储备[12]。针对微生物检验进修生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技能缺乏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带教措施:(1)根据进修时间、进修生基础水平及学习目的合理安排轮转岗位;(2)每名进修生配备1名本院工作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一对一指导交流;(3)每周对进修生进行系统知识梳理并根据需求开设一次专业知识讲座,如细菌耐药机制的产生等;(4)提供书籍、资料供进修生业务学习,如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M100指南、临床微生物图谱、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等材料;(5)带领进修生参加医院内组织的各类临床讲座,丰富其临床知识储备,如参加药学部组织的药物PK/PD研究等。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高进修生理论水平,为其临床沟通打下坚实基础。
2.3引导进修生采用多途径、多方式加强临床沟通 多样的沟通方式可使临床沟通更为便捷、全面、长久[13]。本院微生物实验室在与临床沟通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多种沟通方式让微生物与临床随时保持着密切联系。目前实验室主要的临床沟通途径包括直接电话沟通、走进病区与临床面对面沟通、发行《检验与临床》医院内刊物与临床共享、开展新项目系列讲座、微信群即时沟通、参加MDT案例讨论、举办学术讲座、与临床开展科研协助等。进修生轮岗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均会有意识带领进修生一起完成每一次沟通,鼓励并培养进修生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主动与临床沟通的习惯。
2.4通过情景演练,提高沟通技巧 通过情景演练模拟真实的临床沟通环境可提高进修生临床沟通技巧,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14]。根据微生物实验室临床沟通常见场景及问题设定主题,进修生参与剧本设计和现场演练,结束后依据沟通目的、内容、方式、结果等标准综合判断此次演练是否为有效沟通,并集体讨论沟通过程中的要点及改进措施,共同提高沟通技巧。
2.5与进修生保持交流联系 尽管进修生在进修期间增强了临床沟通意识、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也掌握了多种沟通技巧及沟通途径,但由于进修生所在基层单位设施和环境与省级医院不同,本院微生物室建立的临床沟通机制在基层医院不一定能一一开展。为保证进修生回归原单位能有效开展临床沟通,本院与来院进修生建立了微信群,根据进修生所在单位实际情况,帮助其选择适合的临床沟通方式及内容,实际遇到问题时也在群内进行相应讨论及解答,同时兄弟医院也可在群内分享经验,相互学习。
经过本院培养的微生物进修生对临床沟通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在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临床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通过进修结束前座谈会的沟通交流发现,91.67%(165/180)的进修生在进修结束前已做到与临床主动、独立的沟通,进修生进修结束回到原单位后3个月通过电话及微信回访发现,80.00%(144/180)的进修生在自己单位主动开展了一系列临床沟通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检验质量和临床服务水平。
在培养微生物检验进修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应重视其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并贯穿整个进修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后续将进一步完善微生物进修生在临床沟通能力方面的培训体系,帮助基层医院构建相应的临床沟通制度,提高检验质量,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也期望本文分享的微生物进修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可以为更多院校和机构提供经验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