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卡丽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实践,独创性地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开创的。从1840 年至1949 年,中华民族耻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科学技术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向科学进军”的战略部署,五年后全国共有科研单位239 个,研究工作人员4000 余人。[1]内艰外困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先后取得“两弹一星”试验的成功,证明了贫弱的新中国具备了独立研发和创造核心科技的能力,也为未来中国科教升级构筑了厚实稳固的基础。
从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中共中央顶住各方压力,周恩来总理以命守护的中国科技创新班底取得了多项举世瞩目的成果,1965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6 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同年陈景润成功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等等。
可以说,没有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的“向科学进军”的规划部署,就没有新中国科教启动的基石。
“三大战略”是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不懈奋斗的基石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末,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明确“实事求是”原则,确立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化发展方向。1988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标志着科技创新正式成为重要国家战略。在“863”计划带动下,中国自主研发科技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均达到历史峰值,给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带来了曙光。
“改革开放”开创新科技的进出口渠道,“经济建设”提供科技发展有利支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国情长远规划,并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科教兴国”战略是一项至少十五年以上无限期的中国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部署,给世界各地有报国之志的能人志士吃了一颗定心丸。掀起了国内学子留学热和国际专家回国热,“科教兴国”战略为人才双循环铺设了宏大的立交桥。
千禧年伊始,世界第四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于2006 年1 月9 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通过《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主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至此,中国科研教育领域协调统一于“自主创新”这一更高境界,制度优化、机制创新,推动自主创新人才、自主产权科技陆续问鼎国际前沿,令世人刮目相看。
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站在人类命运的历史拐点,审慎负责任地于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把科教、人才、创新三大战略一起写进了报告;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将“三大战略”统一于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划部署。
总体上看,党的二十大以前国家战略部署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构框架、优化结构,而通过贯彻和落实二十大报告精神将“三大战略”的部署向各领域渗透。
二十大报告首创性地将“科教”“人才”“创新”三大要素和谐统筹统一,形成了永葆活力的生命系统。
1.自主科技遍地开花
据调查统计,截至2013 年,科技研发人员与1949 年10 月的不足50 000 人(专门从事科研工作者不到500 人)相比已超350万,位居全球第一。[2]我国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跻身世界第五个自主研产卫星国家;国产“北斗一号”20 年成就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2008 年9 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完成首次空间出舱任务,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控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这些都为新时期“三大战略”的创立奠定了实践经验。
2.实现“人尽其才”激活“核心技术”创新群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将“人才资源大国”的蓝图变为“智力资源大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敬才、求才、用才、育才的“新时期人才观”。[3]以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空前广阔视野,从“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4]的国内育才,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5]的国际揽才,中国同世界各国一同抵制国际霸权主义,坚持和平发展的边斗争、边建设、边发展,人才是创新科技的源泉,更是国家独立自强的根基。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将三大战略投入乡村振兴、军民融合发展等攻坚克难工程中,历练基层人才,精选中层人才,完善全国各级各类人才结构,为“智力资源大国”聚能育才。党的二十大在巩固科技创新成果基础上,又为解决“卡脖子”项目规划了更高阶段的方向,开启了在教育、科技、人才、文化、体育、健康领域的时代新征程。[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民至上是中国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勇于用“自我革命”为人民谋幸福,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人才的首要界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7]新时期人才观的“德”,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人民路线”,这是党永葆活力的根本源泉。确定了“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是党的二十大精神中“三大战略”首创理论的根本价值取向。
2.任人唯贤,不拘一格用人才
任人唯贤是用才价值观在起作用。[8]中国共产党就是能够团结一切爱国志士,共同奋斗,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客观上需要踊跃的各界智慧人才,迎接世界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挑战和机遇,撑起新时代国强民富的中国梦。任人唯贤,广纳海内外人才。[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无比宏大的胸怀和气度让世人看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求才若渴的真诚。二十大精神引领了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空前宏大的优质人才队伍。
3.面向世界海纳人才,用活各类人才
中国共产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决心和“人民至上”的宽广胸怀令世界为之赞叹。世界各国精英人人向往中国,这是顺应了人类历史规律的成果;同时,中国梦的根基仍在“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教育,激活各类人才,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育才、引才、用才,不拘一格成就人才,这凸显出人民是国家之根本,区别于他国的显著特质。在二十大精神中的“人才强国”战略中首创性地缔造了世界范围的求才、育才、成才之举。
4.敬重人才、崇尚知识和创造
二十大精神中的“三大战略”明确强调了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价值观中劳动实践、科学探索、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得到升华。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是一个空前宏大的队伍,包括工人、农民、理论与科技领域各类工作者,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所有人为国家富强而劳动都应得到尊重。尊才、爱才的良苦用心激发了一切热爱中国的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懈奋斗,攻坚克难,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型的社会,为缔造“智力资源大国”铺就宽广的道路。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是第一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论述,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制度优势,更展现了我国的科技强势。然而我们还有战略性项目被西方“卡脖子”,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因此,当今正是需要人才辈出之时。
人才的潜力有待教育激活。通过各级各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因材施教,用先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各类人才自觉成长,报效国家,开发无限的思维创造力,使中国“人才资源”优势充分爆发。
科技“突围”依赖“创新”这一根本动力。创新驱动要破除陈规陋习、打破阻碍科技和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才成长松绑。“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首创,也是世界其他国家政党本质无法达到的高境界。
2.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从建国初期的“七子”到现在全国各类高等学校3012 所,在校学生总规模4430 万人,中国已经跃入教育大国之列。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相对滞后,根本在于管理的体制机制中繁琐的行政程序、用人政策、教研室管理等环节阻碍了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工业化教育模式亟待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指出了高等教育要在协同育人、产研科研融合、基础新兴交叉学科深入探索,加强教材管理评价改革和完善,组织民办教育、中外合作学院教育的健康成长,营造教风正、学风正、数字化教育的氛围,让已有科技成果惠及师生,助推更多新科技的涌现,汇成“智力资源强国”的大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优质人才队伍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受实践检验的新时期习近平思想理论体系已经基本成熟,从治国理政到国家安全,解决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八大危机,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这本质上就是最典型的新时代的首创,为创新驱动“智力资源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二十大“三大战略”落实在识才、育才、引才、用才各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课成为成就人才健康发展的关键课程和有利抓手,引领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十大精神是继往开来的思想指南针,既通过实干精神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树威,又通过国内外双循环的布局为新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各领域扫除障碍、攻坚突围指引了方向,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上规划了“智力资源强国”梦,开辟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