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耦合机制探赜

2023-08-19 13:06:48金祎
区域治理 2023年17期
关键词:育人特色院校

金祎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人文精神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地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1]。地域特色文化是指最能展现该地域独特气质的人文现象,最能反映该地域独有的精神面貌,最能代表该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形态,是地域文化中最为独到的精粹所在,具有强大的文化能量。

高职院校在实施文化育人过程中,发掘、吸收、开发和利用属地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让鲜灵活泼的地域特色文化浸润、融入文化育人全过程,在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同时,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现实需要

地域特色文化充盈着最能凸显该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特质,蕴藏着非常突出的育人价值,是高职院校实施特色文化育人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过程只有紧紧植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域文化传统习俗,才能真正发挥出文化浸润优势,实现文化育人目标。

(一)高职院校实施特色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人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在历史发展中,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其蕴含的悠久历史底蕴与深厚人文精神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凝聚着地域文化特质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高校开展文化育人难能可贵的重要资源,彰显着丰富的育人价值。高职院校长期植根于本地区地域特色文化氛围中,地域特色文化理应成为供其开发利用的育人矿藏和需要内化于心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育人视角下,发掘地域文化中蕴含的特色育人资源,激发其时代生命力,渗透进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让大学生重新谛视身边的家乡地域文化,认识其在解决当下社会问题和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使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使文化育人过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高职院校向本土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二)高职院校开展特色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

地域特色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鲜活素材,又是蕴含浓厚文化资源的育人渠道和平台。高职院校实施文化育人方略离不开地域特色文化大环境,让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领略地域文化风采,感受文化底蕴,涵养文化情感,内化文化精神,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为此,必须创新文化育人的理念载体,引入地域特色文化,实现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相耦合,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相融合,倡导、实施文化引领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厚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必须打造地域特色文化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的教学载体,创新教学形式,在教学中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开阔大学生文化视野,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模式;必须推进产教融合,多元化合作,培育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载体,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实施专项社会调研活动、社团实践活动,提高文化育人的社会化水平。

(三)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地方高校,在完成教学育人工作的同时,还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更要承担起引领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任。与地域文化相融合是实现地方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突破点,实现区域差异化竞争的有效策略,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差别化发展的创新路径。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引领,坚持地域性、职业性和技术性三大教育原则,创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运行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相适应,把地域特色文化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将地域特色文化的应用型创新能力融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融合地域文化亮点的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开展本土化、差异化和特色化职业教育,发挥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实效,传承、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培育地方急需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地方特色经济建设,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院校推进“双高”建设重要抓手

伴随职业教育领域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大力推进,职业院校间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凸显院校办学特色,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高职院校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地域文化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养分,将地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探索形成自身教育特色的必由之路。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地域特色文化,既是实现职业院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举措。将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引入学校,融入课堂,进入教材,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本地高职院校文化育人途径,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具有属地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既能彰显高职院校自身教育特色,更为推动“双高”院校建设找到创新发展之路。

二、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现实瓶颈

当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对地域文化学习兴趣不高,文化育人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文化自觉意识不强束缚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关注

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日益重视,全社会都在努力开展全民传统文化教育。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主阵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活动,但很多时候由于学生文化自觉意识不强,参与此类活动时更关注其娱乐性,多停留在文化猎奇层面,浅尝辄止,活动热闹喧嚣的背后仅是对文化内容的表面传递,并未能抵达学生内心,无法让学生深入审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以此传承发展地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更成为一种奢谈。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不强,对地域文化了解不深,这是高职教育借助地域文化实施文化育人的一大困境,也为高职教育开展特色文化育人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传统地域文化研究视角定位不适应职业教育需求

当下对地域文化主题的研究多从学术视角入手,受困于学术范畴,与社会经济发展、时代文化需求存在隔膜,不利于地域特色文化的全社会传播,也难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文化育人重要环节就是把文化传承和职业教育相结合,要善于发掘地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地域文化传承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让地域特色文化走进学生生活,让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喜欢本土文化、传承地域文化,让地域特色文化鲜活起来,才能从单纯文本认知迁移到对乡土文化的整体喜爱,进而升华为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三)传统地域文化呈现方式与青年学生意向兴趣对接不畅

当代高职院校青年学生中存在对地域传统文化兴趣不高,认识不深,主动了解意愿不强等现状,这既受限于高职学生孱弱的文化自主意识,更受困于地域文化呈现形式与青年学生意向兴趣爱好之间的扞格。任何文化和思想传统都依赖象征符号,不同象征符号对受众影响效果迥异。当下地域文化在青年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中影响较为微弱,这与其呈现方式有一定关联。让地域特色文化脱下沉重的学术外套,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使其从学术概念发展成文化产品,让饱含历史内涵的传统文化转化成生活中的日常品,让文化融入生活,满足青年学生文化需求,促使青年学生自觉地传播并发掘地域符号背后的文化价值。

三、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途径

高职院校要结合地域文化特质、社会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学生特点,探索如何以地域文化传承为抓手,有效实施特色文化育人,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一)融入课程体系,加强地域特色文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育是高校实施文化育人的主阵地,也是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地域文化内容融入课程体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地方特色文化中提炼育人资源,实现地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善于创新职业教育模式,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将地方特色传统建筑、传统工艺、传统戏曲、传统美术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环节,把文化渗透、道德培育和专业知识传授、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把人文素养教育渗透教学各环节,贯穿课堂内外,覆盖通识课与专业课,涵盖必修课与选修课,深化课堂文化育人实效。

(二)依托校园活动,构建地域特色文化育人环境

地域文化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资源。高职院校要创新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以传统文化类精品社团为抓手,在校内定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文化苦旅、经典赏析、文化体验等活动,使其成为校园内传播地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地方故事相结合,用吟诵、话剧、舞蹈、音乐等形式,深度挖掘地域魅力人文,多元演绎文化魅力,重构文化记忆,凝聚地域文化吸引力,使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更显生动鲜活。要善于发挥互联网的渠道作用,借助抖音、公众号等自媒体的“吸粉”特性,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地方文化项目,吸引大学生关注地域特色文化,增进对地域特色文化的了解与喜爱,引导大学生探究中华文化之“根”,厚植家国情怀,创新“修齐治平”的成才路径。

(三)融合文化资源,搭建地域特色文化实践平台

地域文化是富有生命力的活文化,唯有走进其中才能得真意、识真情、知真味。高职院校可通过组建文化实践项目,实施形式多样的地域文化调研实践活动,发挥文化育人效果。通过亲身体验深化课堂认知,了解地域文化保护现状与面临的困境,探究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针对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近学生、走进生活、走出特色。开拓文化实践基地,推进校地合作,推广服务性学习,与属地博物馆、文化机构等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主动对接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通过文化场馆志愿讲解、地方故事宣讲、舞台剧展演等形式,以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彰显地域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汇聚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于一体,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融合,达到以文化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实践效果。

(四)推动产教融合,促进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动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创新,既是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落实文化育人职能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途径。高职院校要积极配合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自身在产业创新上的技术优势、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发地域文化创新创业项目,围绕文创产品开发、传统技艺传承、旅游项目建设等方向,发挥文化赋能重要作用,激活文化创新基因,打造文化周边产品,塑造地域文化品牌,将抽象的地域文化转化为具象的文化产品。通过产教融合途径,扶持学生把个人职业规划与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地域特色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猜你喜欢
育人特色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