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与拓展

2023-08-19 13:06:48王娇
区域治理 2023年17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宪法现代化

王娇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论述。法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环节,必然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总体而言,法治的现代化立足于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服务于党的治国理政,着眼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终极使命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然远大理想,非须臾可实现,非一瞬可抵达。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探寻与拓展,历经百年,日臻完善。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探

在漫长璀璨的中国历史中,奉法与强国紧密联系,创造了影响深远、辐射周边的中华法系。1840 年的鸦片战争开启了屈辱的近代历史,中华法系随之凋亡,蕴含现代性要素的法治建设也自此开启。

(一)变法修律,打开法治现代化视野

为救亡图存,中华民族拉开了反帝反封的序幕,各个阶层、各类抗争纷纷展开,开展了从器物、制度到意识形态各个层面的变革。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但封建的旧土壤之上,何以能结出“维新”的果?迫于时局,清政府开始大规模修律,沈家本被指定为修律大臣,他贯彻“参酌古今、博辑中外”的修律方针,进行了中西律法精神的联结,引入了西方刑法中的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引入了西方民法中的契约自由、所有权绝对原则等,其主持修订的众多律法中均饱含现代性元素。其后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大清帝国的统治,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中国打开了现代化的视野。

(二)思想觉醒,迎来开天辟地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扬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为新思想涌入中国打开了通道。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五四”运动而得以加速,青年力量崛起,民心民智觉醒,工人罢工运动此起彼伏。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工人力量的不断壮大中,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从此旧貌换新颜。中国共产党站稳人民立场,带领人民,依靠人民,展开了法治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三)法治初探,推动根据地法治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过程中,法治意识不断强化,法治基础不断夯实。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开创了新型法治体系,以宪法大纲为主体,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打开了宪法实践的源头,制定了宪法大纲。在政治、经济、文化、劳动、土地、婚姻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律令,有力推动了人民民主和民生的发展。在法治实践中,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司法审判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典范,是崭新的人民民主审判方式。[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法治实践,为苏区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党从局部治理走向全国执政提供了丰富的法治经验。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迈开了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步伐,中国的发展开启了新纪元,中国的命运握在了中国人民自己的手里。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中国人民自己的手里, 像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2]新中国,新法治,破旧立新,涤荡旧制度旧观念,广泛开展了法治实践。

(一)宪法及相关法的法治建设,拉开人民制宪序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破旧秩序,消解旧的意识形态,在废除以《六法全书》为代表的国民政府旧法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宪法为统帅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此捍卫和建构新的国家机器。1949 年,各界协商通过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功能。在1954 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历史上的第一次人民制宪,意义重大,明确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拉开了新中国宪法探索的序幕。同“五四宪法”同时颁行的还有各个层级的组织法,为各级国家机关的设置提供了法律规范。

(二)民商事法治建设实践,深入关切民生

建国之初,经济社会百废待兴,思想急需革“旧”迎“新”,民商事领域立法也得到了重点关注。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揭开了新中国婚姻法律关系的新篇章,废止旧的婚姻制度,改变婚恋陋习,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在第一部《婚姻法》中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沿用至今,也成为调整婚姻家庭法律关系的基本准则。1950 年6 月,《土地改革法》开始颁行。土地问题关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被视为“第二场决战”,筑牢了工农统一战线。1953 年,中国正式拉开了三大改造的序幕,为响应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需要,制定了农业合作、手工业合作、工商业改造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刑事及程序法治建设实践,巩固社会秩序

建国之初,因为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颁行了一系列单行刑法,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法治保障。自1950 年起,刑法典的起草工作也一直在推进,先后出过两个稿本,虽未予公布,但这一实践为1979 刑法的颁行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也开始重视程序法律规范,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对审判程序的相关总结,并试行推广,为法律适用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引。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律实践,破除了旧的封建法律体系,搭建起了人民民主国家的法律体系框架,为进一步深化人民民主、开拓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可能性。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拓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歌猛进,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3]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一面凝心聚力、共创未来的旗帜。

(一)十六字方针出台,深化民主法治建设规律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以法制来保障民主,使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4],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十六字方针。为响应“有法可依”的要求,大规模的法律创制活动自此开启,填补了许多法律领域的空白。1979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包括刑法在内的七部基本法律,创造了“一日七法”之美誉。1982 年,广受好评、影响深远的“八二宪法”审议通过。“八二宪法”以“五四宪法”为基础,总结经验,适应形势,广泛征求意见,交付人民讨论,最终诞生。1987 年,党的十三大召开,会议宣告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二)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建设历经考验,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在经济建设中,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到 20 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的目标,为适应新经济体制,法律必须进一步完善与变革。经济体制的转变推动了法治的发展,《公司法》随之出台,民商、刑、国家机构和管理方面的法律得到进一步完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论述了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并对法治建设进行了规划,提出到2010 年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拓宽法治道路

2001 年,中国加入WTO,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完善律法,进行法律的修订及解释,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2003 年,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2011 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5]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立足于基本国情,把握时代脉搏,服务于国家建设需要,守正创新,砥砺前行,成功开拓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创

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深入人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成为社会共识。

(一)提出新十六字方针,推动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方针引领“中国之治”进入新篇章。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体现了法的内涵式发展,人民对法的科学性、民主性、规范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契合了人民群众需求内涵的不断提升。总体而言,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提出的背后是社会生产力的大跃升,是党治国理政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对高水平法治的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了系统部署,明确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明确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部署,指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7]为此,还提出了五项原则和一系列的具体举措,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明确指引,对宪法完善和实施、执法、司法、守法、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擘画法治蓝图

党的十九大提出“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第六条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全方位贯彻落实法治,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良法方能带来善治,宪法是根本法,是一切立法、司法、执法活动的根本准则,宪法的与时俱进、加强宪法的实施与监督尤为重要。据此,2018 年3 月,最新的宪法修正案通过,实现了宪法的与时俱进,激发了宪法的新活力。2020 年5 月,《民法典》表决通过,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中国正式进入了法典时代,树立了中国法制史上新的里程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了“十三五”期间法治建设任务,明确要推进法治取得重大进展,擘画了到2035 年的中国法治建设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发挥好法治作用,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十年创造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法治开创了新局面。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在科学理论的指引,在凝心聚力的奋斗中,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定能迈上新台阶。

五、小结

回顾党领导人民建设的百年历程,法治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法治建设逐步走向成熟,法治文明成果来之不易,当珍重先辈实践之心血,承续先辈之勇气,砥砺前行,在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发挥好法治的作用,以良法善治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深化拓展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宪法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人大建设(2018年4期)2018-06-26 08:38:16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0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