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卡西莫多
科幻作家用文字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各具特色的科幻世界。影视制作者则将这些文字变成影像,让我们能更直观地享受属于科幻的“视听盛宴”。
电脑绘图技术:让文字变成图像
电脑绘图技术,简称CG 技术,就是用电脑来制作图像的技術。它可以创造出现实中难以实现或者不可能存在的画面,比如超级英雄在天空中飞行,或是地球被发动机推动着在宇宙中“流浪”。
1. 形象设计
科幻作家会对人物形象或科幻场景进行文字描述,例如我们描述小酷龙时,可以是:“头上有犄角,身后有尾巴。眼大又可爱,酷龙就是他。啦啦啦!啦啦啦!”接着,画家或设计师就会根据文字描述,将小酷龙的平面形象设计出来。
2. 三维建模
要让小酷龙和真实的人物或环境互动起来,如果他仅仅是个平面的二维人物可不行,我们得让他立体起来,也就是三维化。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利用专门的计算机软件,通过虚拟的三维空间来构建出小酷龙的三维立体模型。
3. 纹理映射
为了让小酷龙的形象更加真实,我们需要对他进行纹理映射处理。纹理映射,简单说就是将一张带有相关纹理的图片贴到小酷龙身上,以此增加真实感。例如,给小酷龙光滑的表面贴上一层皮肤纹路,就能让他的皮肤更有细节。
4. 模拟光照
学过素描的“可可豆”一定知道,在素描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物品的明暗效果,这是因为受到光照的影响,物品会呈现出明面和暗面。
创造虚拟角色时也一样,我们需要模拟来自不同光源的光照效果,让角色在不同的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明暗状态,让它们看起来仿佛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5. 细节渲染
我们看到的电影画面是由一张张二维的图像组成的。渲染,就是要将我们刚刚建立的三维模型转为二维图像,然后再进一步加工,使它的细节看起来更加丰富。
我们可以理解为,渲染就是给处于三维环境中的小酷龙拍上一张带有特定动作和场景的二维照片,然后对这张照片进行细节处理。
6. 加入特效
特效,就是指给我们创造的人物或场景加上一些额外的特殊效果,例如让小酷龙双角闪光、口中喷火,或是眼中射出霹雳。哇!简直就是超级英雄版小酷龙!
1991 年,《未来战士2》中的液态金属机器人是电脑绘图技术在大银幕上塑造的首个类人形象。
1993 年的《侏罗纪公园》是第一部大规模使用电脑绘图技术的电影。
我们前面提到的,就是电脑绘图技术的简单流程。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几个经典案例。
电脑绘图技术不仅仅能“画人”,还能创造各种各样的物品、场景,甚至创造一个完全不存在的科幻世界。正是因为电脑绘图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才能看到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有视觉冲击力的科幻场景。
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是第一部全部由电脑绘图技术完成的动画电影。
1999年,电脑绘图技术在《精灵鼠小弟》中创造了第一只有毛发的动物形象。
2001年,《指环王》中出现了第一个由电脑绘图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共同创造的角色——咕噜。
动作捕捉技术:让人物“活”起来
有了电脑绘图技术,我们就能创造出一个基础的虚拟形象。为什么说是“基础”呢?因为我们还需要让虚拟形象动起来。这个时候,就该动作捕捉技术出场了。
动作捕捉技术,简单说就是由真人或实物来表演,电脑同步记录下真人或实物的表情、动作和运动轨迹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添加到虚拟形象上。
1. 演员准备
真人演员会穿上特制的衣服,衣服上有着特制的小球。这些小球分布在人体主要的肢体和关节部位。
需要被捕捉表情的演员,脸上还会被画满小点点。这些小点点的分布也有讲究,大致代表表情变化时会用到的面部肌肉。
那么,这些小球和小点点有什么用呢?
2. 捕捉开始
其实,这些小球和小点点都是感应器。专用摄像机会将它们的位置变化记录下来,然后将数据传输给电脑。电脑通过分析之后,会将这些数据和人体结构联系起来,然后生成虚拟的动作画面。
3. 动作合成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电脑会将虚拟的动作画面合成到我们设计好的虚拟角色身上,让虚拟角色也跟着动起来。因为是以真人为参考,所以虚拟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也能够非常生动自然。
动作捕捉完成之后,虚拟角色就会被电脑合成进相应的场景中。这些场景可能是实拍的真实景观,可能是等比例缩小后的微缩景观,也可能是由电脑绘图技术创造的虚拟景观。如此一来,人物和场景相结合,就呈现出逼真的科幻画面,能给大家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
当然,科幻电影的制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电脑绘图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需要其他技术和技巧的配合,最终才能诞生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科幻电影。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科幻电影不仅能给我们带来新奇的观看体验,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引发我们对未来、对科技的思考。在未来,科幻电影的制作技术一定还会不断创新和发展,让我们期待更加震撼、逼真和感人的科幻电影出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