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它有太多充满个性的阐释与解读空间,还有太多与时俱进的发展的可能。由梁增红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1 年出版的《走向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一书,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本書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阅读教学解读,发展语文素养。本书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要从文本中遴选出合适的阅读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将语文素养的发展落到实处。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既要有限度,文本解读不能乱贴标签;又要有向度,要以语言为抓手,着眼于语用;还要有梯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此外,要认识到自读课文不能等同于课外阅读,要从“教读”向“自读”延伸,以“教法”促“学法”。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积极倡导深度阅读,从“记知识”转向“用知识”,从“一望而知”转向“一望无知”,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素养和关键能力。
第二,运用阅读教学场景,提升语文素养。本书强调,诵读必须读准、读熟,得文本解读之基;读出节奏,得语言形式之美;见微知著,得谆谆教诲之情;变化结构读,得文本之理。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滋味,对文本的情、理、趣形成“整体直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教出“每一篇”的特性,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而不是重复学生的“ 已知”,一味地解读文本“写了什么”,总是在文中的景、人、事上打转。例如,在教学散文时,要教出它的“类性”,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而不能陷入“形散神不散”的陈词滥调中无法自拔;还要教出属于作者的“篇性”,体会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此外,教师要克制对自读课文“讲的冲动”,尽量不要去教学生已会、已知的内容;学生在经历了一节课的学习后再来作比较,便能发现其自身水平的提升。
第三,利用阅读教学思辨,内化语文素养。作者指出,当下的语文教学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缺乏批判精神。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养,就应该让学生通过作品的语言文字读到一些什么,并且能自圆其说,而不是做“证明”题。也不要让学生把知道的内容再说一遍,而应该通过教学,把学生原来不能理解、无法感受的东西变成其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东西。同时,语文教学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也会令阅读教学重回过去的老路上去。此外,还需要扭转语文课堂上自说自话、玄虚空谈等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要真正借助语言文字,抵达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语文课才能教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总之,阅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它贯穿人的一生,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带领学生用生命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用语言去表达,真正教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庆市酉阳自治县实验小学黄艳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