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涵
正定古城墙位于河北正定县内,南邻滹沱河,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历经多次改建与扩建,现为明代府级城池遗存。其有多重城门防卫体系、城墙、马面、马道、护城河等实物或遗迹,是人们了解正定建城史、研究明代城墙规划的珍贵资料。由于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老化,正定古城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如何正确保护与利用古城墙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 正定古城墙的历史沿革
正定城建制于352年,十六国时期前燕大将军慕容恪攻打冉闵于常山,在滹沱河北岸建了一座军事城堡,名为安乐垒,此垒就是现在正定城的前身。北魏天兴元年(398 年),魏王拓跋珪占领常山郡城(今东古城),其登城垣北望安乐垒,赞美安乐垒名字寓意极佳,于是将郡城迁到此地,从此安乐垒成为常山郡的政治、军事中心。
北周宣正元年(578年)在真定(原安乐垒)置恒州,原来的土筑城垣也因此变成了周长7500米的石砌城垣。这是正定古城墙建设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改变。
唐宝应元年(762年),由于水患导致原石城坍塌。时任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借机扩建,将原城墙拆除,扩建之后为土城,平面呈“凹”字形,周长10000米,形成现在正定城平面格局的雏形。北宋及金元时期,城墙因战争和水灾的破坏而多处倒塌,朝廷多次修复城墙、疏浚护城河、修筑护城堤。由此可见,正定古城墙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和抵御水患的作用。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都察院右都御史陆矩会镇守真定城,为加强真定城的防御功能,重新修筑真定城。将真定城扩建为“周围二十四里,高三丈余,上宽二丈”(光绪版《正定县志》)的土城。隆庆五年(1571年),真定知县顾授始将土城改为砖城,直至后任知县周应中申动府库银6万余两,征用真定府辖各县民夫,分段兴工,于万历四年(1576年)竣工。从此土城变成了砖城。万历十八年(1590年)又对四门、月城及各角楼进行重修。明崇祯二年(1629年),增筑北月城上的城楼。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修补西南角城墙,并把原有的5052个垛口合并为2548个。
清代正定古城墙也被修补了多次。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京汉铁路通车后,在西北角楼与北门间增开华安门,现已不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日军和国民党曾在城墙中修筑工事。1947年第一次解放正定后,在古城墙的东、北两面拆了一些豁口,以防国民党突袭。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古城墙被破坏严重。大部分城砖被拆除,除现存城门外,大多已成为土城。东城门埋于1965年修建的国防工事下,南门存里城门和翁城门,西门存里城门、瓮城门,北门存里城门及月城门,西城门、北城门、西南角楼尚残存马道。东南、西南、南侧尚保留较完整的护城河河道,城墙段、地下城墙遗址总长6000多米。
■ 正定古城墙的价值
正定古城墙是正定古城的构成要素之一,其发展和演变真实反映了正定古城城市格局的变迁,是研究正定古城在历代军事交通地位的重要实物遗存。经过石砌、扩建、加砖扩建以及各朝代的修补,其外包灰砖和现存不同年代的城砖反映了正定古城墙的发展过程。正定城内出土的明代碑文石刻,为古城墙的建筑历史提供了佐证,也为研究正定古城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古城墙的变迁也印证了正定古城是由唐朝的十字街改为明清的双十字格局的历史。正定古城墙是全国现存为数不多的明清府城城墙之一,代表了明清府城城墙的建筑形式及规模,也是研究明朝府治城池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正定古城墙属于府级规制,高大坚厚,门阙严正巍峨,由现存南城门月城、城墙、城楼构成的天际线优美壮观。南城门月城上有看花楼,清朝时期城内外泉水众多,是当时河北一大胜景。文献记载的“九楼四塔八大寺”是正定有名的历史景观,古城墙现存的南门楼与古城内的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以及重建的阳和楼重现了当时的壮丽景象,形成了具有历史价值的景观视廊。
正定古城墙体现了明代城墙的典型特征,反映了当时筑城的规划设计能力和建造技艺水平。城墙包砖密度大、强度高,夯土纯净致密,这反映了筑城材料和筑城工艺的高超水平,为研究明代城砖、白灰烧制和夯土技术提供了实物例证。
正定古城墙及城墙外的护城河构成的完整体系,体现了军事防御的功能,其独特的三重门设计有利于军事攻守。文献记载,正定多水患,三重门相互错开的设计可以减少洪水正面的冲击力。正定古城墙因地制宜,将军事防御体系和抗灾防洪体系相结合,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正定古城墙是宣传正定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历史文物。正定古城墙雄伟壮观,古城墙及古城内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巷、传统建筑等遗迹,形成了价值极高的文化旅游资源体系,对提升正定的知名度具有重要作用。
■ 正定古城墙保护和利用的现状
2013年5月,正定古城墙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正定古城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秉持正確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正定县积极落实总书记的批示,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对古城墙东南西北4个城门及城墙进行了风貌恢复工作。2014年10月,城墙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正定古城墙全长约10.8千米,地面现存部分9.28千米(含南城门、西城门的瓮城月城残墙 0.76千米)。南城墙全长2.17 千米,全部实施修缮工程;西城墙约2.70千米,现存2.15千米,不存段落0.55千米;东城墙约3.53千米,现存2.86千米,不存段落0.67千米;北城墙约2.40千米,现存1.34千米,不存段落1.06千米。2014—2019年已完成古城墙保护及整治工程的城墙总长约5.8千米(包含城门体系的城墙段)。62%的地面现存城墙段落已经实施本体保护工程,其中现状修整与局部修复工程占37%、现状修整与加固工程占25%。
东城门又称迎旭门,建有内城、瓮城、月城三道城门。2019年7月,正定县开始对东城门进行风貌恢复工作,对历史遗存实施扣罩式本体保护,恢复东城门月城、瓮城、马道、城墙风貌。2019年年底对外开放。
南城门又称长乐门,是4座城门中保存较好的一座。南城门的瓮城为抗战时期的工事遗迹,目前已改造为小型的古城墙展示馆,主要是对古城墙历史和保护工程的整体展示,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于2019年完成内部展陈。
西城门又称镇远门,为明代遗存。近代以来仅存内城门、瓮城门及部分月城。为保护西城门,正定县政府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建立西城门(镇远门)遗址公园,以保护西城门及瓮城、月城遗址,使文物本体得到有效保护;周边建成占地3.7万平方米的遗址公园,工程配套建设绕行道路,打通中山路瓶颈,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2019年年底对外开放。
北城门又称永安门,是古时通往京师的必经之路,为明代遗存。现仅存里城门、月城门。当地对北城门的保护与西城门一样,均为建立遗址公园。北城门(永安门)遗址公园工程,建成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的遗址公园。对镇州街进行拓宽提升,建成环形路,解决了多年道路拥堵的问题。2019年年底对外开放。
■ 正定古城墙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古建筑类文物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会对文物本体构成威胁。在正定古城墙的保护工作中,也面临着这些问题。城砖上被乱刻乱画、墙体被暴力损毁、古城墙城砖被盗及城墙裂隙、塌陷、空洞等情况仍然存在,古城墙保护工作面临难题。
正定古城墙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叠压关系复杂,考古研究工作尚需深入开展,以便全面了解古城墙建造的年代关系和建筑构造。目前,对于城门系统、水门、水道等遗迹以及护城河考古勘探工作仍未全面开展,对遗址保护工作开展造成困难。
正定古城墙结合城门城墙形成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绿地,目前在形态和功能方面趋同,尚需结合正定古城的历史、城墙城门的结构特点等拓展多元化、多主题的展示利用方式。
正定古城墙南门附近的商业街,其街区内的店铺以餐饮业为主,缺乏当地特色,内容同质化严重,缺少历史文化底蕴。正定传统美食如宋记八大碗、马家卤鸡、正定崩肝等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体现,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正定古城墙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与正定古城内的其他文化遗存构成的景观视廊,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但由于宣传不到位,正定的游客来源较为单一,除当地居民外,大部分是来自周边县市的游客。
■ 正定古城墙保护和利用的对策
建立文物检测体系,加强文物管理
密切监测古城墙本体安全状况,建立健全文物本体健康安全检测体系,检测古城墙病害的发生发展状况,并记录数据,对已完成的城墙修缮工程定期评估实施效果。合理规划保护区,有效保护、控制环境要素。按照国家有关文件完善财务与资产规范化管理,加强文物保护单位运行经费的管理。正定古城墙保护规划应以《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定古城保护条例》为依据和基础,协调好古城墙保护与其他文物古迹之间的关系,努力复原正定古城风貌。
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古城墙考古研究工作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对正定古城墙进行系统研究,丰富研究成果。古城墙的保护与利用,需要专业人才队伍建設支持。要充分发挥高校以及文博行业人才的作用,鼓励在岗人员继续提升研究水平的同时,还要引进优秀人才,吸引更多的文博工作者参与到古城墙的考古研究工作中。
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探索多元化展示路径
除了现有的古城墙展示路径外,应当充分利用正定古城墙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但需注意保护古城墙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不得损害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充分发挥古城墙本体的利用价值,借鉴其他古城墙保护和利用的经验,在不改变自身建筑主体结构、风貌及不危害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调整街区业态,体现古城文化特色
平衡好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要以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为根本。当地政府可对古城墙附近街区业态进行调节和引导,重新划分店铺,将能体现正定文化的传统技能类非遗引入街区内,改变街区以美食为主的经营风格,将传统美食和传统技艺更好地在街区内展现。为保护历史景观,应避免对古城墙附近街区的过度开发,控制接待游客量,避免商业化过重给游客带来消极的文化体验。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相较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古城在宣传方面仍需要加大力度。要充分利用正定古城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短视频平台优势,加大宣传力度,传播正定传统文化,促进当地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正定古城墙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叠压关系复杂,是研究明清时期城防体系的典型案例,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其是正定古城的文化符号,也是市民情怀的寄托,对正定古城墙的保护与利用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