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海
在黑龙江省2981公里长的边界线上,分布着众多的边防哨所,他们如镶嵌在璀璨夜幕中的闪亮星辰,映衬着整片星空。其中最亮的两颗就是被称为“北方第一哨”的漠河北极哨所和“东方第一哨”的抚远东极哨所。
从最北到最东,矗立在祖国边防线上的钢铁哨所,留下了一道道雄浑的身影,也流传下一首首边防军人卫国戍边的英雄诗篇。
中国最北,有我们钢铁的哨所
北极村是中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最北的村镇,同时也是中国最北的城镇。中国“北方第一哨”北极哨所就处于北极村。
谈起漠河,第一感覺就是冷。的确,这里年最低气温零下53摄氏度,年均气温零下3.5摄氏度,无霜期只有九十多天,漫长的冬季长达八个月。这里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气候最冷的县级市,素有“神州北极”的美誉。
北极哨所的后面就是黑龙江,隔江望去,可见对岸俄罗斯的哨所,139号石碑就位于哨所内。
新中国成立以来,边防管理不断加强,1969年6月在漠河边防站的基础上组建了边防连队,分别在洛古河、漠河、兴安等处设有边防哨所。几十年来,驻守在哨所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迎风斗雪,矢志报国的戍边精神却一直流传。
春节晚会总会有北极哨所的官兵向全国人民拜年的画面,这一场景深深地印刻在了新战士扎西的心中。这位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小伙穿上了军装,来到了他多次在电视屏幕中见过的北国边疆,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军人。
初入军营时,扎西普通话说得不好,与战友交流困难,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但在领导和战友的帮助下,他不仅解决了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还苦练军事技能,很快就融入到队伍之中,担负起工作职责,成为连队的标兵。
“当兵就要当尖兵。”扎西在演讲中喊出的口号,也成为许多新兵奋斗的目标。
每年冬季,江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哨所所在的连队会提前召集全体官兵,在严寒中花一个月的时间筑一道长达十多公里的铁丝网,防止边民误越国界。哨所的战士们除了每天进行例行性巡逻、潜伏勤务外,还会专门在旅游热点地区进行定点执勤,执行任务。
在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下,边防官兵们每天都要全副武装地开始执勤任务。江面上寒风凛冽,冰层一层一层堆积,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平坦如镜,冰凌如刀,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冰碴就能把鞋划破,风吹在脸上像刀刮一样疼,由于寒冷,战士们需要穿很厚的衣服,被汗浸湿后,衣服冻得硬邦邦,脱下来都能站住。
用脚步丈量边境,他们就是这样沿着边境线走了一年又一年,用热血与忠诚,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几十年前,哨所的官兵在茫茫雪原上支起帐篷,垒起“地火龙”,用松木杆铺成床,把炮弹箱当办公桌、木头墩当凳子,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现在,各方面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官兵们配发了新式的边防执勤专用服,专用巡逻车辆,还可以通过视频设备将边境上的情况尽收眼底。遇到突发情况,连队的快反分队乘坐巡逻车和摩托雪橇,几分钟就能到达出事地点。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当年,战士邓万才在哨所建起第一个蔬菜大棚,使官兵第一次在冰雪覆盖的五月吃上了自产新鲜蔬菜,成为享誉全军的“北极菜王”。第二代“菜王”宁广红,又将蔬菜年产量提高到1万公斤……第五代“菜王”相国军,还亮相央视屏幕,介绍他的养菜经验。他研究探索出的燃池温室和电热养殖法,实现了南菜北种,让来自天南地北的官兵们都能吃上家乡菜。现在连队实行科学营养配餐,吃菜再也不是难事了。哨所还建立了保暖营房、衣服烘干房、洗澡间等设施,让战士们的生活更舒心。
看着整肃的营房,英姿勃发的边防官兵,不禁又想起那首《北陲哨兵之歌》:“脚踏金鸡之冠,身居天鹅之顶,在祖国万里的边防线上,有一颗闪亮的星。上哨所伴我是北极的风,巡逻归身披是雪白冰凌。保卫祖国的安宁万家欢乐,我们是光荣的北陲哨兵!”
在最冷的地方,战士们都有一颗最热的心。
在东极哨所迎接祖国的第一缕朝阳
2004年10月14日,中俄40年边界谈判终成正果。中俄双方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黑瞎子岛西侧一半的岛屿归属中国,这也标志着中俄长达四千三百多公里的边界线全部确定。
驻扎在黑瞎子岛的乌苏镇哨被称为“东方第一哨”,是祖国大陆最靠近东方的哨所,也是祖国大陆最早见到日出的哨所,这里是太阳最先升起的地方,每天战士们都在这里迎来第一缕曙光。
在东极哨所,每天的升旗仪式,庄重而热烈。驻守于此的哨所官兵,自登岛以来,不管是遭遇特大洪水,还是遭遇罕见的暴风雪,红日初升,将五星红旗在岛上高高升起的那一刻,就是哨所每名官兵最荣耀的时刻。
战士温俊滔是连队里唯一的广东兵,从炎热潮湿的南方到冰天雪地的北方,五千多公里的距离,对他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抚远地处北国边陲,每年11月下旬,宽阔的河面就开始封冻起来,冬季最冷时气温可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夏季气候炎热,岛上植被丰富,蚊虫也多。温俊滔从适应气候开始,到熟练掌握军事技能,短短的几个月,这个南方兵就变成了地道的东北人,也成为一名合格的边防军人。
登岛之初,哨所条件艰苦,连队官兵发扬我军优良传统,自力更生,很快建起了营房,连通了电线,搭建了两座高架观察哨,还修筑通往岛外的简易公路。
如今哨所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张立亮是首批登岛的官兵之一,他说:“现在官兵住进了新营房,信息化设备进营区,执勤装备不断地更新换代,营房设施不断地完善,改善了官兵的生活条件,提升了舒适度。连队逐步装备了光纤防越报警系统、多媒体背负式终端、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等信息化执勤装备,信息化装备已基本覆盖连队辖区,执勤中可与连队指挥室实时进行通联,具备了边情快速报知的效果。”
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主席视察东极哨所,登上30米高的哨楼,察看执勤设施,询问执勤情况,同正在执勤的哨兵交谈。他叮嘱大家发扬以岛为家、艰苦创业精神,忠诚履行戍边职责。
边防官兵们牢记习近平主席“发扬以岛为家、艰苦创业精神,忠诚履行戍边职责”的殷殷嘱托,战士们练兵备战的热情更加高涨。翻开连队训练周表,除边境巡逻等正常任务外,“联合反恐、边境封控”等实战氛围浓厚的训练内容也成为官兵们每周的必修课。根据辖区的特殊情况,边防连每个星期都会进行应急处突、反恐演练等训练。在一次考核中,连队打破常规,改变以班排为单位的紧急出动方式,定点定位到个人,分工更加明确。这种紧急出动的方式得到上级认可后,已经开始全面推广。执勤就是战斗,哨位就是战场。近年来,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基层建设先进连队、海空边防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而其中东极哨所官兵成为了整个连队的排头兵。“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初心。条件变好,国门卫士的牺牲奉献精神不能变、家国情怀不能变。”哨所的战士们对习近平主席的殷殷嘱托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从北极哨所到东极哨所,到处都是这样英勇的边防军人,他们矢志报国,用生命守护着祖国的边疆。他们是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是人民的英雄。
边防军人身上流淌着爱国的热血,他们牢记使命,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牺牲。边境线上的每一米土地,是他们坚守的战位,也是他们守护的家园。他们经常身处恶劣的环境之中,面临恶劣天气、复杂地形和艰巨的军事斗争,但他们从不退缩。他们用坚毅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边防军人的崇高精神。
最耀眼的青春,在最遥远的边疆;最强大的国防,在每一个戍边人的心里。
“不畏极寒,赤诚奉献,不辱使命,为国戍边”,这是边防军人戍守边疆不辱使命的信心和决心。这些忠诚的卫士,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面对极寒天气的考验,与风雪搏斗,和严寒抗争,扎根边陲,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他们无愧于“边关卫士”的称号,他们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