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成效评价研究

2023-08-17 10:19孙嘉康满春刘定湘徐国印陈琛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8期
关键词:坡耕地三峡库区评价

孙嘉 康满春 刘定湘 徐国印 陈琛

[关键词]坡耕地;治理成效;评价;三峡库区

[摘要]为摸清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的成效,利用文献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成效评价体系,并基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对2010年后坡耕地治理的综合成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提升了治理区坡耕地的蓄水保土能力,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15.02万t,每年水源涵养量达到29.54亿m3,坡耕地土壤侵蚀程度整体上属中度侵蚀[2 712.51 t/(km2·a)];有效拦截了坡耕地的氮、磷流失,总氮消减量和总磷消减量分别达到11.61和8.99 t/(km2·a),减少了土壤肥力流失;显著提高了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坡耕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助力农户脱贫致富,单位面积人均收入增加达到6 174元/(hm2·a);初步形成了三峡库区内的特色种植业,有效吸纳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基于新的形势和要求,建议合理推进坡耕地治理,控制和治理新增人为水土流失,不断改善区域小气候,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形成特色产业品牌和完整的产业链,推动集约化经营水平,以更好地发挥三峡库区坡耕地在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方面的效益。

[中图分类号] S1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0941(2023)08-0068-05

三峡库区是我国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因而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被列为水土保持极重要区域和重要水源涵养区[1]。三峡库区内土地类型多样,坡耕地作为人地系统耦合的结果,大多数坡度在20°以上[2],极易发生土壤侵蚀。三峡库区坡耕地年侵蚀量达9 450万t,占库区年总侵蚀量的60%以上[3],是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的主要坡面侵蚀来源之一。同时,坡耕地大量的水土流失也携带化肥、农药、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库,加剧了三峡水库水体污染和泥沙淤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水质[4]。因此,坡耕地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其治理效果对区域生态安全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着直接影响[1]。

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工程以坡改梯、退耕还林、种植结构调整等方式陆续开展[3],既保护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也维护了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影响区的库岸稳定和河道安全。当前,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生态环境保護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也明确要求加强对三峡库区等重点库区消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加强库区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消落区良好生态功能。因此,需要及时梳理和评价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已取得的成效,及时发现和总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水土流失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采用包括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关联矩阵法、模糊评价法、灰色系统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已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治理等的成效进行了评价。其中,层次分析法在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中应用广泛,FENG Wei et al.[5]基于层次分析法研究了我国各省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效果,万彩兵等[6]总结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王海燕等[7]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了涵盖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综合评价模型。但是,关于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成效评估的研究仍比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在结合文献资料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基础上,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坡耕地治理成效评价体系,对2010年后三峡库区内的坡耕地(坡度>6°)治理成效进行评价研究,旨在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三峡库区坡耕地的重点任务,并为治理思路、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1研究区概况

三峡库区地处北纬28°32′~31°44′、东经105°44′~111°39′,库区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18.5 ℃,年平均降水量1 000~1 300 mm。库区面积共5.8万km2,包括湖北省的宜昌市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和恩施州巴东县,重庆市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开县、忠县、丰都县、石柱县、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区、渝北县、巴南区、江津市等19个县(区、市)及重庆市主城区的7个区(北碚、江北、渝中、南岸、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

三峡库区内坡耕地总面积76.8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9.12%,占国土面积的13.33%。从空间分布来看,云阳县的坡耕地面积最大,为6.44万hm2;忠县坡耕地面积占本县国土面积的比例最高,为22.14%;除渝中区无耕地土地利用类型外,夷陵区坡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占本区国土面积的0.09%、耕地面积的0.82%。从坡度分级来看,15°~25°坡耕地面积最大,占坡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为43.63%,25°以上坡耕地占比为33.73%,6°~15°坡耕地占比为22.64%。

2研究方法与数据

2.1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具有简便、适用面广、系统性强的优点,由于需要的定量数据较少,但要求本质性的因素和关系都包括在内,简化了系统分析与计算工作,因此保持了思维、决策过程的一致性[8],在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中应用较多。

本研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经验评价法,按照遵循客观、公开透明、注重实效、切实可行等原则,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级体系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咨询专家,结合专家的相关经验和判断意见,进行指标筛选和调整,从而对三峡库区坡耕地的治理成效进行系统评价。

2.2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文献中针对三峡库区典型区域的研究结果。因为各指标数据的来源和格式不统一,所以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根据已有的分级规定或者研究结果,分别建立指标层各个指标的赋分标准,并进一步咨询专家确定,然后根据所取得的数据按照内插法进行赋分,用于后续的效益评估。

3评价指标体系

3.1指标选择

本研究参考已有研究成果[5,7],结合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的背景特征、主要问题和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条件,按照客观性、独立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可量化性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选出针对性较强的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2指标权重及得分

根据表1中建立的坡耕地治理成效评价指标体系,逐层建立判断矩阵,并根据矩阵求出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见表2),得到评价各个因子重要性的次序,即各指标相对上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然后通过计算检验判断各级矩阵的一致性(见表2),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说明各指标权重分配是合理可信的。最终,得到坡耕地治理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和得分,见表3。

3.3评价模型

根据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权重,最终确定的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成效评估模型为

式中:A为坡耕地治理成效;ki、kj分别为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指标权重;Bi、Cj分别为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指标值。

4结果与分析

4.1生态效益评价

对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生态效益的评估,主要从坡耕地治理对水土保持、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等方面进行,具体包括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水源涵养量、土壤侵蚀强度、总氮消减量、总磷消减量、植被覆盖度和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等7个指标。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总氮消减量和总磷消减量是3个主要的评价指标,各自的权重分别是0.292 8、0.215 6和0.215 6,对生态效益的影响超过70%;然后是土壤侵蚀强度、植被覆盖度,权重分别是0.094 2和0.077 6;而水源涵养量和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2个指标共计贡献约10%。

1)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三峡工程公报数据,经过坡耕地治理后,三峡库区截至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和剧烈等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的面积占比分别为75.40%、13.42%、8.07%、2.88%和0.23%,平均土壤侵蚀强度约为中度[2 712.51 t/(km2·a)],可得78.30分;而三峡库区2015年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为3 460.42 t/(km2·a)[9],可计算出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为115.02万t,可得74.79分。另外,根据“十三五”期间秭归、兴山、涪陵等典型县估算的三峡库区坡耕地平均治理程度约为68.05%(62.20%~72.01%),基于三峡库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 150 mm)[10]和蒸散发量(585.12 mm)估算,坡耕地治理后每年水源涵养量可达29.54亿m3,得到88.24分。同时应该注意到,虽然坡耕地的治理程度较高,但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侵蚀强度在强烈以上的侵蚀面积,且土壤侵蚀强度较低的坡耕地存在侵蚀加剧的情况,因而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三峡库区内坡耕地的治理程度,及时防止已有水土流失程度恶化和面积增加以及人为新增水土流失,为后续坡耕地治理和利用奠定基础。

2)根据已有研究,三峡库区典型地区坡耕地的平均总氮和总磷流失量分别达到17.41和10.99 t/(km2·a),经过坡耕地治理后总氮消减量和总磷消减量分别达到11.61和8.99 t/(km2·a)[11-12],得分分别为66.68和81.75分。这表明坡耕地治理有效拦截了三峡库区内的氮、磷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壤肥力的流失,也进一步减少了进入三峡水库的营养物质,减轻了库区水体的富营养化趋势,有助于库区水质、水环境的改善。

3)经过坡改梯、退耕还林(草)、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的治理,三峡库区内整体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且其增速也在加快,已从2011年的65.5%增加至当前的74.37%[13],平均植被覆盖度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已接近一般植被覆盖度等级划分的最高级[14],得分为90.00分,为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退耕还林(草)、种植结构调整等治理措施下坡耕地的植被生物多样性增加,Shannon-Wiener指数达到1.27[15-16],得分为70.50分。在植被覆盖度提升的基础上,植被生物多样性增加,改善了区域土壤理化性质和小气候条件,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提高了人类生存和动物栖息条件。但是,植被的更新和演替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而坡耕地治理项目实施的时间相对很短,即使是采用退耕还林(草)措施等,退耕的坡耕地上也只能形成结构相对单一的初期先鋒植物群落;同时,坡耕地治理后,其中很大部分是用于粮食作物的种植,这一利用方式下坡耕地的植被结构仍然相对单一,即使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或采用复合种植模式形成特色经济林或者复合农林结构等,仍然具有相对单一的种植结构。因此,在坡耕地治理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追求更高的植被生物多样性,需要在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坡耕地治理措施。

综上,对三峡库区坡耕地的治理既有效减少了坡耕地水土流失,也减轻了面源污染,减少了进入三峡水库的营养物质,为三峡水库水环境的改善打下了基础;而且,氮、磷的拦截也有效保持和改善了库区坡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同时,库区内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进一步改善了区域小气候,促进了三峡库区内生态的良性循环,综合可得76.61分。这表明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为更好地发挥三峡库区坡耕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奠定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4.2经济效益评价

对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的经济效益评估,主要考虑了与坡耕地种植相关的两个指标,即单位面积人均收入增加和特色种植业面积增速。依据评估体系,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经济效益的评估中,单位面积人均收入增加的贡献值最大,约为0.833 3,而特色种植业面积增速的贡献仅有0.166 7(见表3)。

1)根据2010—2021年各年度统计年鉴和调研数据,坡耕地治理显著提高了治理区农村人均年收入,2021年三峡库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7 406元;单位面积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50 126元/hm2提升至2021年的118 037元/hm2,单位面积人均收入增加达到6 174元/(hm2·a),处于所在省市多年统计结果的中上水平,可得79.85分。这可能与三峡库区农村人口减少导致的人均占有坡耕地面积增加有关,具体体现在人均占有坡耕地面积从2010年的0.102 2 hm2增加至2021年的0.128 9 hm2。同时,也体现出坡耕地治理有效提升了坡耕地的产出,原因一是坡耕地治理增加了其上的作物产量,以及坡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后形成的特色产业提升了经济收入;二是坡耕地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坡耕地条件,解放的部分劳动力通过务工增加了收入;三是国家政策补贴也使农户收入增加。

2)根据对三峡库区典型村的研究[17],估算2011年之前三峡库区特色种植业面积增速约为14 362.8 hm2/a,自2011年后特色种植业面积逐年提高,截至2018年三峡库区内的特色种植业面积增速约为36 215.2 hm2/a。充分利用和发挥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如经果林、药材林和水保林等,优化了三峡库区的种植结构,使得三峡库区内的特色种植业有了大幅提升,该项得分在90.84分。特色种植业面积增速提高也体现了三峡库区内烟草、茶、榨菜、水果和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在坡耕地治理后的发展情况。相较于治理前,坡耕地治理减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库区内的生态环境等,并通过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以市场为导向适当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合理布局种植结构,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农业优势的坡耕地种植业集群。目前,三峡库区内的优势特色农业品牌正在形成,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较大延伸,形成了柑橘、核桃、魔芋等一批优势产业,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得到加强,部分茶园和果园开发了旅游观光功能,进一步拓宽了库区农业的收入途径,基本建立了具有三峡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推动了乡村经济平稳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可有效地帮助农户脱贫致富。

综上,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提高了库区土地单位面积人均收入,形成了具三峡地域特色的循环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总分可得81.68分。

4.3社会效益评价

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对减轻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显著作用。对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的社会效益评估主要考虑了其对库区农户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是否符合当地群众的意愿等方面,因此主要从恩格尔系数、大众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估(见表1)。

1)根据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恩格尔系数的权重为0.166 7。恩格尔系数是当地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占其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例,反映的是当地农户的生活水平。根据统计年鉴,截至2019年,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3.55%,相较于2010年有显著的下降。按照联合国恩格尔系数和生活水平标准,三峡库区内的农村居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可得80.00分。这表明近年来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生活越来越富裕,消费能力持续增强,衣食住行用全面改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2)大众满意度是评价社会效益的主要指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在评价体系中对社会效益的影响权重为0.833 3。根据当地群众对坡耕地治理在治理水平、治理政策和最终成效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对坡耕地治理工作支持度为97.50%,不支持的为0;对坡耕地治理的满意程度中,不满意的仅为2.50%,大众满意程度是97.50%。据此对大众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加權计算,可知三峡库区农户对当前坡耕地治理的水平、政策和成效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评估得分为81.88分。这说明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的效果明显,强有力地促进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库区农户的认可。

根据上述两个指标评估坡耕地治理取得的社会效益,得分为81.57分。

4.4综合评估得分

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成效评估包括3个准则层指标,各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和得分见表4。影响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成效的主要指标是生态效益,其次是经济效益,对评估结果影响最小的指标为社会效益。依据各指标对应的权重和得分,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成效综合评估得分为78.40分。通过各指标的得分可以看出,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5结论与建议

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增强了治理区坡耕地的蓄水保土能力,有效降低了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增加了水源涵养量,显著降低了土壤侵蚀强度;有效拦截了氮、磷流失,减少了土壤肥力损失及氮、磷肥的施用量;提高了三峡库区内的植被覆盖度,显著改善了坡耕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有效增加了单位面积人均收入,初步形成了三峡库区特色种植业,有效吸纳了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助力农户脱贫致富,促进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同时,基于当前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1)基于山水林田路草沙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理念,合理推进坡耕地分区、分类治理,因地制宜地选择治理措施,合理优化治理过程,加大投资力度,加速治理水土流失强度在强烈以上的坡耕地,控制和治理新增的人为水土流失,有效防止已治理坡耕地初期和后续出现的水土流失,为严守坡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2)立足小流域综合治理,基于“绿色、生态、可循环”等理念,探索和推广三峡库区坡耕地利用的产业模式,实现对坡耕地上径流和氮磷流失的有效拦截和利用;同时,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空间格局,持续改善库区内坡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区域小气候,促进三峡库区坡耕地的良性生态循环,为更好地发挥三峡库区坡耕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3)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坡耕地治理,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坡耕地特色种植,在提高粮食产量和保证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形成特色产业品牌和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坡耕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单位面积产量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加农民收益,帮助农民致富并提升获得感、幸福感,维护区域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吴东,黄志霖,肖文发,等.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7(1):33-37.

[2] 周亚琳.三峡库区奉节县坡耕地与撂荒地空间格局分析[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2-3.

[3] 韦杰,贺秀斌.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1,33(1):41-45.

[4] 韦杰,鲍玉海,金慧芳,等.三峡库区坡耕地有限顺坡耕作模式及减蚀效应[J].灌溉排水学报,2012,31(6):45-48.

[5] FENG Wei,YANG Yunfen,ZHAO Yongjun,et al.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a nationwide sloping farmland soil erosion control project in China[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7,8(4):341-351.

[6] 万彩兵,程冬兵,李昊.水土保持法修订实施十年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J].中国水土保持,2021(6):1-3.

[7] 王海燕,丛佩娟,袁普金,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效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21,41(6):119-126.

[8] 饶良懿,高磊,彭芳.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内涵、尺度与方法[J].环境生态学,2020,2(6):19-26.

[9] 王铭烽.三峡库区水库运行前后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人为驱动机制[D].成都: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20:91-99.

[10] 叶勤玉,杨世琦,张强,等.三峡库区(重庆段)水源涵养功能遥感监测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遥感,2022,34(2):184-193.

[11] 李其林,魏朝富,李震,等.三峡库区坡耕地氮磷径流特征[J].土壤通报,2010,41(6):1449-1455.

[12] 吳东,黄志霖,肖文发,等.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土壤养分流失控制[J].环境科学,2015,36(10):3825-3831.

[13] 杨凯祥,刘强,李秀红,等.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和植被覆盖变化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7(5):631-638.

[14] 曾清苹,何丙辉,秦华军,等.西南山地不同林下经济模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5):660-667.

[15] 张晟,李先源,黎莉莉,等.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后植物多样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8):104-107.

[16] 曾祥福,黄闰泉,葛正明,等.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J].湖北林业科技,1998(2):1-5.

[17] 李阳兵,王冯盼,李大苗,等.三峡库区特色农业演变及其效应研究:以仙女村为例[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35(2):68-74.

收稿日期: 2023-02-20

第一作者: 孙嘉(1986—),男,安徽阜阳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利政策及水土保持研究。

通信作者: 康满春(1987—),男,甘肃陇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生态水利、水土保持研究。

E-mail: kmcspring@gmail.com

(责任编辑徐素霞)

猜你喜欢
坡耕地三峡库区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建平县实施国家坡耕地治理项目成效及经验
三峡库区产业培育及结构调整的思考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种植苎麻对南方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河南省坡耕地利用及生态退耕研究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