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婷 马月兰 沈婷 蔡会文
早产儿即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儿,大多体质量低于2.5 kg,其身体器官的生理功能与器官构造均未发育成熟,吸吮-吞咽功能也未充分建立,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偏差,同时吸吮-吞咽能力也偏差,摄食行为能力不足,影响经口喂养效果[1-2]。尽管管饲喂养及常规护理可一定程度满足早产儿对于早期营养的需求,但存在并发症多的不足,易出现代谢紊乱及肠黏膜萎缩等,影响胃肠道功能发育,及时实现全口喂养尤其重要[3]。重力喂养属肠内喂养技术,可降低喂养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使达全胃肠营养的时间缩短[4]。口腔按摩可对早产儿的口咽机制生理基础产生影响,促进口腔运动功能改善,并建立起吸吮-吞咽-呼吸功能系统,有助于缩短经口喂养进程,及时实现全口喂养目标[5]。现阶段,重力喂养、口腔按摩均已在早产儿中得到应用,但两者联合用于早产儿经口喂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对经口喂养的早产儿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与《新生儿学》中的相关标准[6]相符;出生胎龄<37周,同时体质量<2.5 kg;出生后1 min、5 min的新生儿Apgar评分≥8分;产妇母乳分泌正常。排除条件:合并严重性先天性疾病;合并严重性脏器功能性疾病;并发消化道疾病;并发遗传性代谢性疾病;过敏体质;智力、精神障碍;嗜睡或昏迷。按组间基本资料匹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出生胎龄29~36周,平均32.26±1.09周;出生体质量1.01~2.36 kg,平均1.85±0.43 kg;分娩方式:顺产33例,剖宫产17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出生胎龄28~35周,平均32.15±1.01周;出生体质量1.03~2.30 kg,平均1.83±0.49 kg;分娩方式:顺产31例,剖宫产19例。两组早产儿的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及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已获医学理论学会批准,早产儿的监护人已知晓研究内容,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理,即模拟昼夜的变化规律,予以发育支持性干预,定期予以眼部护理与口腔护理,每6 h护理1次,遵医嘱于出生后24 h内予以开奶,将奶量控制在每日10~20 ml/kg,结合早产儿的耐受程度,按照每日10~30 ml/kg的频率酌情加奶,将喂养的间隔时间调整为3 h,喂养前,以注射器对配方奶液轻柔回抽后,与胃管进行连接,予以一次性注入奶液。喂养时,将早产儿的床头适度抬升,使其维持侧偏状态,喂养结束后,予以拍背排气,所有血氧饱和度或心率异常降低情况出现,及时停止喂养。
1.2.2 观察组 予以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重力喂养:前期操作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喂养前,观察胃管是否成功置入早产儿的胃中,判断是否存在胃潴留情况,喂养时,连接针筒及胃管,提升针筒高度,于暖箱顶部妥善固定,注射器乳头与早产儿的嘴角间的垂直距离控制为15~20 cm,通过重力作用促进配方奶液缓慢进入至早产儿的胃中,喂养间隔时间为3 h。
(2)口腔按摩:于8:00—18:00某次重力喂养前15~30 min时,依据Fucile等[7]制订的口腔运动干预方案,予以口腔按摩,持续15 min,前12 min按摩项目为口腔刺激,即脸颊运动、口唇运动、口唇伸展运动或卷曲运动、牙龈按摩、舌中伸展等,后3 min为非营养性吮吸运动,每天1次,至停止管饲喂养后止。喂养期间,若有医学上不稳定和(或)发生氧饱和量下降、窒息、心动过缓等情况出现,立即停止干预。
(3)口腔按摩具体方法:①脸颊运动。护理人员将一手呈C字状伸展,拇指置入早产儿口中,放置于一侧脸颊,示指于脸颊外侧予以轻按,对脸部肌肉进行刺激,作C字状至耳垂后返回。对侧以相同方式进行。②口唇运动。护理人员将一手拇指置于早产儿的口唇内侧,示指置于口唇外侧,对口唇一侧进行轻捏,并横向缓慢移动至对侧。③口唇伸展运动或卷曲运动。口唇伸展运动,适用于胎龄与体质量偏小者,即护理人员将拇指放置于早产儿的口唇外侧,并从一侧缓慢移动至对侧,使口唇外皮肤扩张与伸展;口唇卷曲运动,适用于胎龄与体质量偏大者,即护理人员将拇指放置于早产儿的口唇内侧,示指放置于口唇外侧,对口唇外部皮肤组织进行纵向轻柔按摩,绕口1圈,对口周皮肤进行刺激。④牙龈按摩运动。护理人员将一指置于早产儿牙龈外围处,沿外围对牙龈外侧进行轻柔按压2圈,持续30 s。⑤舌根伸展运动。护理人员将一指置于早产儿舌根一侧,将舌轻柔、缓慢地推向中位线,再缓慢移动手指进行按摩,至其脸颊边界位置。⑥舌中伸展运动。护理人员将一指置于早产儿舌苔表面,对上颚部轻柔按压3 s,再翻转手指对舌苔轻柔按压3 s,交替进行。⑦诱导吮吸运动。护理人员将一指置入早产儿口腔内,缓慢、轻微颤动,刺激吮吸反射。⑧非营养性吮吸运动。借助奶嘴展开非营养性吸吮。
(1)喂养能力:干预前、干预2周后,以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进行喂养能力评定,含5维度,即非营养性吸吮、矫正年龄、口腔反射、行为组织与口腔姿势,共18条目,采取Likert 3级评分标准,予以赋值0~2分,总分0~36分,得分与喂养能力呈正相关[8]。
(2)喂养进程:对两组早产儿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首次经口奶瓶进行喂养时的奶量≥5 ml)、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经口喂养的奶量是120 ml/(kg·d),同时无需管饲可达48 h)作详细记录,并通过公式“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计算出喂养进程[9]。
(3)喂养表现:对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与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经口喂养的奶液量÷喂养耗时)及喂养成效(喂养前5 min摄入的奶液量÷医嘱要求奶液量×100%)与摄入奶量比(单次经口喂养的奶液量÷医嘱要求奶液量×100%)作详细记录[10]。
(4)体质量增长情况:对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时的体质量作详细记录,于7:00—8:00,早产儿处于安静或觉醒状态时,将其身上衣被脱去,再以体质量计进行测量。同时,按照公式“[1000× ln(体质量/出生时的体质量)]÷(日龄-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日龄)”算出体质量增长速率[11]。
(5)喂养不耐受情况:对两组中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作详细记录,标准为①喂奶后有呕吐、反流情况出现,且每日达到3次及以上;②奶量降低,或者奶量超过3 d未增加;③胃中有咖啡色状内容物;④鼻饲喂养时,潴留量超过1/2上次喂养量,或超过5 ml/kg;⑤大便隐血检查结果呈阳性;⑥体质量未增加,且10 d后体质量的增长速度仍不足每日15 g[12]。有上述情况其中之一者,即喂养不耐受,若重复出现相关症状,仅作1次统计。
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经口喂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观察组经口喂养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喂养能力比较(分)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喂养进程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喂养进程比较(min)
观察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与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喂养成效与摄入奶量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喂养表现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时的体质量及体质量增长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是10.00%,低于对照组的2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
早产儿出生后,其吸吮功能与吞咽功能均未达到成熟发育标准,吸吮-吞咽-呼吸功能缺乏协调性,需通过管饲喂养提供营养支持,但长时间进行单一管饲喂养易使早产儿的吞咽功能、吸吮能力持续降低,不利于口腔感觉运动能力的发育,影响经口喂养效果,甚至引起喂养不耐受,导致早产儿的生长与发育速度变缓[13]。研究表明,及时加强对早产儿的经口喂养护理,通过提高其喂养能力,促进完全经口喂养,可增加体质量,促进早产儿正常发育[14]。但是,常规护理方案难以满足早产儿的完全经口喂养需求,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适宜的经口喂养能力护理方案是早产儿临床研究工作中的重要项目。
重力喂养联合口腔按摩为新型干预措施,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早产儿护理后的PIOFRA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护理中的应用可提高其喂养能力。同时,观察组早产儿的喂养进程短于对照组,开始经口喂养与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喂养成效与摄入奶量比也高于对照组,提示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缩短喂养进程,增强喂养表现。重力喂养干预时,通过奶液自身的重力作用,将奶液缓慢注入至早产儿的胃中,促进胃肠始终处于正常蠕动状态,增强胃肠系统的消化与吸收能力。而口腔按摩中,通过对早产儿进行脸颊运动、口唇运动、口唇伸展/卷曲运动、牙龈按摩运动、舌根伸展运动、舌中伸展运动、诱导吮吸运动及非营养性吮吸运动,对其进行口腔按摩刺激,使外界的感知觉刺激直接作用于口腔区域,对器官反馈效应产生调节作用,可促进早产儿的面部肌肉张力进一步加强,提升唇部的闭合功能,增加唇活动能力与范围,刺激其吸吮及吞咽能力,促使早产儿及时学会吸吮动作,并提高舌头灵活性,增强吞咽能力。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两者发挥协同作用,在提高早产儿吞咽能力的基础上,促进胃肠吸收,提高喂养能力与效率,有效缩短喂养进程,及时实现全经口喂养目标,从而增强喂养表现[15]。
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时的体质量及体质量增长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中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提示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护理中的应用还能促进体质量增长,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风险。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其中重力喂养能缓解胃肠道系统的负担,降低心肺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压力程度,使呼吸-吸吮-吞咽系统恢复协调状态,再联合进行口腔按摩,通过手法按摩对患者口腔皮肤组织产生刺激作用,对大脑传递信号进行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有效调节,提高奶摄入量,促进奶液吸收、消化与排泄,有助于早产儿生长与发育,增加体质量[16-18]。不仅如此,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时,通过降低奶液进入早产儿胃中的速度,且满足其吮吸吞咽频率与速度,再配合展开口腔按摩,促进口轮匝肌、咬肌与颊肌发育,增强其运动功能与协调性,降低嘴关闭反射能力,促使吸吮动作、吞咽动作与呼吸动作处于协调状态,提高吸吮频率与喂养效率,加大胃泌素与胃动素的分泌量,加快胃肠道蠕动速度,使胃肠道系统吸收、消化及排泄营养物质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缓解呕吐与腹胀程度,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19-20]。
综上所述,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护理中的应用可取得显著效果,不仅能提高其喂养能力,缩短喂养进程,增强喂养表现,而且还能促进体质量增长,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风险。本研究对象局限于医院收治的早产儿,存在选择性偏倚,同时纳入对象、观察指标的数量均较少,缺乏更多的客观性指标与实验室指标,且研究时间短,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后期工作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以准确验证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护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