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2023-08-17 02:56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12期
关键词:海绵状占位性磁共振

薛 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肝脏占位性病变是指长在肝脏组织中的肿物,包括肝血管瘤、肝囊肿、肝硬化大结节、肝癌等,该疾病的出现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会威胁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需及早采用合理方案进行诊断及治疗[1]。目前,临床多采用医学影像学方案对该病进行诊断,且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磁共振增强扫描方案促使MRI 在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伴随MRI 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出现,临床对疾病检出率明显升高,在检查中通过反映组织、器官功能状态,可根据各项参数变化表现出不同组织的空间结构、分化程度,在鉴别疾病的同时实施诊断[2]。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为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常见方案,检查中可根据病变血流动力学进行鉴别,但部分肿瘤强化曲线不典型,因此存在漏误诊情况[3];弥散加权成像则可准确反映水分子扩散情况,间接反映细胞膜的完整性、肿瘤细胞构成情况,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本文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72 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DCE-MRI 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72 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DCE-MRI、DWI 检查。72 例患者中男42 例,女30 例;年龄28 ~72 岁,平均年龄(48.82±8.62)岁;病灶直径8 ~152 mm,平均(76.82±10.34)mm;病灶类型:48 例单发、24 例多发。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在临床表现为肝大、右上腹部疼痛、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②年龄在20 岁及以上;③初次检查;④临床资料齐全,影像资料清晰;⑤精神状态理想且积极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存在金属置入;②精神及心理问题等依从性差者;③严重脏器功能衰竭患者;④病历资料不完善;⑤胸腰椎手术史、腹部手术史;⑥佩戴人工耳蜗、人工心脏起搏器者。

1.2 方法

选择西门子1.5T 或3.0T 超导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以8 通道体部相控阵表面线圈进行信号采集;检查前为患者讲解检查流程、注意事项等,随后协助其选择仰卧位,保持双上肢上举位于线圈外,实施DCE-MRI 及DWI 扫描,在图像质量合格后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

磁共振平扫:横轴扫描方法为呼吸触发脂肪抑制的TSE T2WI,屏气脂肪抑制的FLASH T1WI 与FALSH T1WI 双回波,设置层厚6 mm、层距2 mm 后进行24 层扫描;冠状位采用呼吸触发脂肪抑制的3D HEAST,设置层厚5 mm 后进行25 层扫描。扫描结束采用SE-EPI DWI序列采集成像,设置TR/TE=1 000 ms/75 ms,激励次数4 次,层数24 层,层厚6 mm,层距2 mm,矩阵128×128等参数后采用空间预饱和技术抑制腹部脂肪信号,消除化学位移伪影。检查结束采用顺磁性对比剂钆喷酸葡胺(0.1 mmol/kg),自肘正中静脉以高血注射器进行团注,控制速率为2.5 mL/s,注入后15 ~20 s 实施动脉期扫描,50 ~60 s 后进行门脉期扫描,3 min 后进行平衡期扫描,5 ~10 min 后进行延迟期扫描,序列为VIBE-3D T1WI,其中TR/TE=5.4 ms/2.3 ms,层厚3 mm,层数56 层,矩阵为288×224,FOV 为360 ~420 mm。

1.3 观察指标

①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标准,统计不同检测方式诊断结果,比较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②比较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不同病变类型检出准确率。③分析不同病变类型不同b 值下ADC 值变化。④分析不同病变类型动态增强参数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测方式诊断结果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72 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恶性50 例,其中原发性肝癌34 例,肝转移瘤16 例;良性22 例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DCE-MRI 扫描恶性49例,良性23 例;DCE-MRI+DWI 结果显示恶性51 例,良性21 例;见表1。

表1 不同检测方式诊断结果 单位:例

2.2 不同检测方式诊断效能

DCE-MRI+DWI 检查的灵敏度、准确率明显高于单一DCE-MRI 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检测方式诊断效能比较[%(n/m)]

2.3 不同病变类型检出准确率比较

DCE-MRI+DWI 检查不同病变类型检出准确率均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变类型检出准确率比较[n(%)]

2.4 不同病变类型不同b 值下ADC 值变化

b=500、1 000、1 500 s/mm2时肝脏海绵状血管瘤ADC 值均高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b 值下ADC 值变化(±s)

表4 不同b 值下ADC 值变化(±s)

注:与原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对比,①P <0.05。

类型b 值=500 s/mm2 b 值=1 000 s/mm2 b 值=1 500 s/mm2 ADC 均值(×10-3 mm2/s)肝脏海绵状血管瘤(n=22)2.71±0.422.15±0.341.95±0.322.27±0.22肝转移瘤(n=16) 2.16±0.38① 1.27±0.24① 0.98±0.16① 1.47±0.21①原发性肝癌(n=34)1.81±0.32① 0.92±0.24① 0.78±0.11① 1.17±0.22①

2.5 不同病变类型动态增强参数变化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MSI、MSD、PEI、PV 均低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不同患者动态增强参数变化(±s,%)

表5 不同患者动态增强参数变化(±s,%)

注:与原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对比,①P <0.05。

类型MSIMSD肝脏海绵状血管瘤(n=22)259.64±71.0542.68±24.82肝转移瘤(n=16)364.89±71.24①48.46±29.82①原发性肝癌(n=34)488.68±83.82①58.24±22.62①类型PEIPV肝脏海绵状血管瘤(n=22)195.14±65.82404.39±68.42肝转移瘤(n=16)236.07±72.05①496.24±72.64①原发性肝癌(n=34)288.64±80.64①588.96±74.62①

3 讨论

肝脏为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消化器官,近年受多种因素影响,肝脏占位性病变发生率持续增高,该病因早期无典型临床症状及表现,因此不易被发现;随着病情加重出现肝大、肝区疼痛等症状,此时就诊疾病多发生恶化且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临床需及时采取合理方案进行诊断[4-6]。磁共振强化扫描为临床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常见方案,以顺磁性物质为对比剂可缩短阻滞的T2、T1弛豫时间,增强组织间的图像信号对比度反映不同时间点各种病变的血供差异,从而评价占位性病变的新生血管化程度[7-9]。虽然大部分患者经磁共振检查表现为典型的强化,但少数病变肿瘤血供情况不同,致使其出现少数病变强化改变的情况,因此极易出现漏误诊。

本文结果显示,DCE-MRI+DWI 检查的灵敏度、准确率明显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P<0.05),DCE-MRI+DWI 检查不同病变类型检出准确率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但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DCE-MRI 及DWI 联合应用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可行性较高。DWI 可提供T2WI、T1WI 常规序列无法提供的水分子运动相关信息,以便深入研究机体细胞、组织微观结构,客观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下各种细胞膜完整性、各组织成分之间水分子交换运动[10-11]。在人体中因水分子的运动受血流灌注、呼吸、心跳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扩散系数D 无法准确获得,因此需要使用表现扩散系统对结果进行评估,将DCE-MRI与DWI 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规避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血管瘤、恶性病变无法准确检出的问题,使临床医师根据图像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继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12]。

结果显示b=500、1 000、1 500 s/m m2时肝脏海绵状血管瘤ADC 值高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P<0.05);肝脏海绵状血管瘤MSI、MSD、PEI、PV 低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P<0.05)。可见不同疾病ADC 值、动态增强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可根据具体变化进行鉴别,避免出现漏误诊的情况[13]。一般认为人体组织内组织细胞成分越多间隙越小,则会限制水分子的扩散运动,从而减小ADC 值,其中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等肝脏实质性肿瘤因组织细胞密集,会限制水分子扩散,因此DWI 信号衰减速率会随着b 值的增加而减慢,相应的ADC 值会减小;而肝血管瘤中含有的水分较肝脏实质性肿瘤中多,因此随着b 值的增加ADC 值升高,医师可以此为参考对疾病进行鉴别,避免发生漏误诊的情况[14]。

综上所述,将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应用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亦可通过动态增强参数、不同b 值下ADC 值变化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鉴别,旨在为临床医师的治疗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海绵状占位性磁共振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肾脏占位性病变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