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般双钻石模型(GDDM)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2023-08-17 10:27谭裕华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3期
关键词:规上珠三角大湾

谭裕华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海洋运输加快现代科技文明的传播,大航海开启全球化与湾区经济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空间格局正向“9+2=1”的一体化推进,其中东岸比西岸水深条件更优,经济更发达,一体化程度更高。整体而言,大湾区11 座城市个体差异较大,每个城市如何发挥个体独特的竞争优势以实现城际战略对接,协同为更可持续发展的科创与经济共同体,这是一项迫切而有价值的课题。笔者尝试引进一般双钻石模型(generalized double diamond model,GDDM),构建城市核心竞争优势分析的理论,并通过翔实统计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比较分析粤港澳大湾区11 座城市的竞争优势。

1 基于GDDM 模型的城市竞争优势理论构建

1.1 竞争优势理论的演变

城市核心竞争优势理论可追溯至不断演变的国际贸易理论,即每个国家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只是每种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竞争优势源泉不一样。1990 年,Porter[1]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几乎统一了以往所有的贸易因素:要素禀赋、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市场偏好、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关联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等,后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得到了两类追随者的不断完善。

一类追随者增改贸易因素。如,Stopford 等[2]将政府变量内生化,因为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国际经贸关系、产业政策、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Dunning[3]把跨国公司作为外生变量加入模型;Cho[4]构建九因素模型,在传统的物理因素基础上,增加工人、“政治家和官僚”、企业家和专业人士等4 类人文因素,以更好解释人(尤其是政府)对竞争优势的作用;Cho 等[5]把跨国公司作为决定性内生变量;Carayannis 等[6]提出一个更系统的、创新导向的竞争优势模式,认为公司识别、谈判、建立网络和技术进步的能力是竞争力的核心;Zhang 等[7]把可持续发展、跨国公司加入钻石模型,形成国际可持续工业竞争力模型。这些创新理论为笔者的城市定位模型提供新的思想素材。

另一类追随者增改模型解释的空间范围。如,Rugman 等[8]创建双钻石模型,解释加拿大公司如何集成利用“加拿大钻石”和“美国钻石”;Moon等[9-10]将两国之间的双钻石模型拓展到一国与世界之间的一般双钻石模型,认为一国产业竞争力由国内钻石与国际钻石共同决定。Cho 等[11]将九因素模型与一般双钻石模型合一,创建二体双钻石模型(dual double diamond model,DDDM);Beleska 等[12]更进一步,创建区域二体双钻石模型(regional DDD Model,RDDDM),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应从超越国界的区域一体化中寻找。这些理论展示了“国家钻石”在全球化中的多层次性,其中一般双钻石模型逻辑最为简洁明晰。

1.2 GDDM 模型在城市竞争优势分析中的应用与拓展

竞争优势理论的两类追随者与时俱进地对模型进行完善,使得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越来越强。一般双钻石模型简洁实用,只需区分国内外“钻石”;DDDM、RDDDM 似乎有点过于复杂。笔者引进简洁的GDDM 模型分析城市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拓展:第一,拓展城市钻石的空间层次。要素、商品与服务的城际流动比国际流动更快捷、高效,城市竞争优势更容易受到上层的区域“钻石”、国家“钻石”,或者平层的邻近城市“钻石”,甚至下层的集群“钻石”、园区“钻石”的影响,因此,城市“钻石”比国家“钻石”更具层次性。第二,深化“钻石”元素的内涵。政府是制度的供给者,制度影响竞争力,所以政府元素增加市场制度、营商环境、政治制度(如“一国两制”)等因素;生产要素元素增加科创系统、信息网络、运输系统等因素。第三,增加竞争的敏捷性度量。时间、成本与质量是考察产业竞争力的3 个维度,消费者、企业与政府的敏捷性决定城市竞争力。第四,考察城市的成长性。城市竞争系统是动态的、不断演化的,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城市可以不断强化原有竞争优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第五,考虑城市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2 数据与方法

衡量城市竞争优势有显示性指标综合评价和多因素综合评价两类方法,笔者采用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地均GDP 等显示性指标综合评价城市竞争力,然后,通过GDDM 模型分解城市竞争优势的各因素。如无特别说明,本研究的实证数据均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21》、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官方网站、澳门统计暨普官方网站。由于统计数据具有相对的稳定趋势,采用最新一期统计的2020 年截面数据,对大湾区11 座城市的竞争优势做横向的比较分析,以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来判断城市竞争力的成长性,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电力消费量来判断城市绿色发展。将实证对象大湾区分为东、西岸两部分。

3 实证分析

3.1 东岸城市集聚高端要素,主要发展新兴产业

3.1.1 香港

2020 年香港GDP 位于深圳、广州之后,但香港人均GDP 还是大湾区最高。2020 年香港被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第三位。生产要素方面,高端要素集聚支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香港拥有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维多利亚港;拥有全世界最繁忙的国际货运机场。香港是跨国公司亚太总部首选地、2020 年全球第三大外来直接投资目的地。香港拥有5 所世界百强大学,知识丰裕。香港5G 覆盖范围全球第一。市场需求方面,本土市场狭小,服务业高度依赖国际市场,2020 年出口依存度为158%,进口依存度为145%,都为大湾区最高。离岸贸易是香港第一大贸易方式,2019 年香港 51%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从事进出口、批发及零售业,是离岸贸易的最主要主体[13]。关联产业方面,四大优势产业为金融、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均为服务业。2020 年香港GDP 的93.4%来自服务业,1.1%来自制造业,其工业已北迁至珠三角。2021 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在元朗区、北区打造北部都会区,以科技创新推动香港再工业化。携手深圳发展占地少的智能制造,融入国际科创网络,是香港未来新的增长极[14]。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支持香港发展八大中心。竞争行为方面,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市场竞争充分。香港拥有亚太地区最佳的营商环境。政府管理方面,中央对香港拥有全面管制权,香港特区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权,《香港国安法》实施和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完善以后,香港重新回到“一国两制”正轨上。机会方面,背靠内地这一全球最大市场,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基于香港的全球网络带动创新要素流动将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5];核心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全球化的服务网络。

表1 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的经济指标

3.1.2 深圳

2020 年深圳GDP 在大湾区最高,约占25%,虽然人均GDP 比不上港澳,但在珠三角最高;地均GDP、人口密度在珠三角遥遥领先,拥有巨大的要素集聚能力。生产要素方面,大规模的高素质人才支持科创中心建设,人口素质高且年轻,根据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深圳每10 万人口中有28 849 人受过大学教育,为珠三角最多;劳动年龄人口数占比超过90%;外资与研发资本丰裕度在珠三角最高,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占珠三角的38%,规上工业企业R&D 经费内部支出占珠三角的48%;2019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 比重为4.93%。深圳还拥有深交所,是创投之都。市场需求方面,优良深水港支持开放型科创中心与经济中心建设。2020 年,深圳出口额连续28 年全国领先,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大湾区最大。承载大规模交通流的深莞穗交通网络也为内循环提供坚实基础支撑[16]。关联产业方面,拥有珠三角最高端产业结构。2020 年,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先进制造业占71%,高技术制造业占67%,重工业占83%,比重都是珠三角最高,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59%,“一业独大”。竞争行为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大型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头部企业高度集聚。2020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18 650 家,数量在珠三角中遥遥领先;大型企业创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占比为64%,领先广州的57%、惠州的55%。2021 年,拥有世界500 强企业8 家,领先广州的5 家、佛山的2 家、珠海的1 家;拥有广东制造业500 强企业106 家、100 强45 家,都为珠三角中最多。政府管理方面,以“有限政府”助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17],法治化营商环境在珠三角中领先。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政策黄金时期。机会方面,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为深圳提供科技红利,深圳正在成长为大湾区新的知识中心,与传统的知识中心香港、广州正在形成紧密的知识创新网络[18],“广州-东莞-深圳-香港”这条大湾区东岸的创新集聚带为深圳提供了更多元、更密集的创新来源;核心竞争优势来源于其科技创新网络。

3.1.3 东莞

东莞是大湾区最有潜力的城市。2000 年以后,东莞的GDP 增长速度在大湾区最快,以2000 年为基数100,2020 年东莞GDP 指数为961,地均GDP、人口密度在珠三角中仅次于深圳,要素集聚能力强。生产要素方面,大量廉价初级劳动力为制造名城提供支撑,根据七普数据,东莞每10 万人口中接受中学教育为64 498 人,为珠三角最多;2020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珠三角最低;2019 年,全社会R&D 经费占GDP 的3.06%,仅低于深圳、珠海,较高强度的研发经费投入为未来的智能制造提供科技支持。市场需求方面,产品高度依赖海外市场,2020 年出口依存度为85%,进口依存度为51%,为珠三角最高,进口额、出口额仅次于深圳。东莞首创的加工贸易企业不停产转为三资企业,也为东莞内循环提供了制度支撑[19]。关联产业方面,东莞与佛山是大湾区的两大工业城市,东莞工业占GDP 比重为51%,略低于佛山的53%,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34%,“一业独大”。竞争行为方面,东莞产业“多而不强”“只见星星,不见月亮”。2020 年,规上工业企业有11 525 家,数量为珠三角最多,其中78 家企业位列广东制造业500 强、5 家企业位列100 强,但均未进入世界500 强之列。企业注重科技创新,2020 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6 381家,仅少于深圳、广州。政府管理方面,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的政策红利期,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机会方面,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东莞的智能制造提供科技红利;核心优势来源于其丰裕的初级劳动力与全球生产网络。

3.1.4 惠州

惠州是大湾区东岸竞争力最弱的卫星城市。2020 年。惠州GDP 在大湾区排名第六,但人均GDP、地均GDP、人口密度在大湾区排名第九,仅领先江门、肇庆。生产要素方面,要素质量低,每10 万人口仅有12 322 人接受过大学教育,在珠三角排名第七;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 比重为2.62%,在珠三角排名第六;土地面积在珠三角排名第二。市场需求方面,外向度较高,外商占出口额的77%、进口额的69%;工业资本来源国际化,港澳台投资工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8%,仅低于江门。关联产业方面,工业结构类似深圳,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76%,仅低于深圳;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38%,“一业独大”。竞争行为方面,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5%,在珠三角排名第三。政府管理方面,中国科学院两大国之重器落户惠州。机会方面,“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惠州带来更多的要素外溢;核心优势来源于其临近港深、临近海洋的广阔土地,开放度较高,招商引资潜力巨大。

3.2 西岸城市高端要素稍欠,主要发展传统产业

3.2.1 广州

广州在地理上衔接大湾区的东、西岸,GDP 在大湾区排名第二,但人均GDP、地均GDP 在大湾区排名第五,发展效益逊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落后,以2000 年为基数100,2020 年GDP 指数为778,在珠三角仅快于肇庆、江门。生产要素方面,拥有大规模的大学生,每10 万人口有27 277 人接受大学教育,仅少于深圳;研发投入不突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 的2.87%,落后于深圳、珠海和东莞,位列第四;企业R&D 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64%,为珠三角最低,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GDP的1.26%,仅高于肇庆;政府部门属的研发经费支出突出,在珠三角2020 年县级及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支出中的占比为60%。广州的科创网络比深圳更加内向,以辐射珠三角为主,外向的科创合作也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20]。市场需求方面,外向度不高,出口依存度为21%,仅高于肇庆;进口依存度为16%,在珠三角排名第五。关联产业方面,服务业主导,占GDP 比重达72%,为珠三角最高;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是增加值最大的细分行业,分别占GDP 的12.96%、11.72%、9.07%、6.69%、5.56%、5.2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对于广东的区位熵(专业化系数)高达1.73。广州处于广东、大湾区的地理中心,陆路交通通达为广州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其在陆路综合交通可达性下的国家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位于国内国家中心城市之首,达21 003,领先上海的16 202、天津的10 569、北京的9 202[21]。但工业化速度为珠三角最慢,以2000 年为基数100,2020 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指数仅为905。工业结构高级化位于珠三角中游,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先进制造业占58%(第四),高技术制造业占15%(第五),汽车制造业占27%,“一业独大”。竞争行为方面,工业企业以国有控股、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控股占36%,外商投资占42%,比重都是最高;拥有世界500 强企业5 家,其中4 家是国企。工业企业竞争力较强,有广东制造业500 强企业65 家,排名位于深圳、东莞和佛山之后;有广东制造业100 强企业16 家,高企11 610 家,数量少于深圳。政府管理方面,国家、广东省大力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支持广州与深圳联动,推动省直部门将赋予深圳的优先权利一并赋予广州。机会方面,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将提升广州服务竞争力;核心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服务于广东的区域服务网络。

3.2.2 佛山

佛山的竞争力位于大湾区的中游。2020 年佛山GDP 在大湾区排名第四,人均GDP、地均GDP、人口密度排名第六。生产要素方面,要素质量中等、工资居中。在珠三角地区,根据“七普”数据,佛山的大学生人数排名第四,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排名第五,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排名第五。市场需求方面,外向度低,缺乏优良海港,在珠三角地区,出口依存度排名第六,进口依存度排名第八,实际使用FDI 数排名第七。关联产业方面,以轻工业为主。工业产值占GDP 的53%,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占54%、中型企业占30%,这3 项指标在珠三角最高;产业现代化程度低,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先进制造业占49%,在珠三角排第六,高技术制造业占5.4%,在珠三角最低,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28%,“一业独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佛山、珠海为龙头建设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竞争行为方面,民营经济发达。股份制工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9%,仅低于深圳;拥有世界500 强企业2 家,美的、碧桂园都为民企;拥有国有高新技术企业5 718 家,在珠三角排名第四;拥有广东制造业500 强76 家、100 强11 家。政府管理方面,是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广佛进入全域同城化阶段。机会方面,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佛山智能制造提供科技红利;核心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内向度较高的民营制造业。

3.2.3 肇庆

肇庆是大湾区内竞争力最弱的城市,离海洋、港深最遥远,人均GDP、地均GDP、人口密度都是大湾区最低,GDP 仅高于澳门。生产要素方面,要素质量低、土地多,每10 万人口中只有8 766 人接受过大学教育;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 的1.1%,都为珠三角最低;但拥有珠三角最大的土地面积。市场需求方面,外向度最低,出口依存度仅为12%,进口依存度仅为4%。关联产业方面,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农业占GDP 的18%,为珠三角最高;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17%;金属制品业占13%;先进制造业占31%,为珠三角最低;高技术制造业占10%,在珠三角排名第八;服务业占GDP 的42%,在珠三角最低。竞争行为方面,以小微企业为主。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小微型企业占44%,为珠三角最高;大型企业占27%,为珠三角最低。有规上工业企业1321 家,高企693 家,广东制造业100 强2 家,都为珠三角最少。工业化速度珠三角最快,以2000 年为基数100,2020 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指数为2 738,在珠三角遥遥领先。政府管理方面,制造业领域优先招商引资,打造新能源汽车、电子元器件、绿色建材等8 个产业集群。机会方面,广深联动、深圳“双区建设”将为肇庆带来更多的外溢要素;核心优势来源于其广袤土地和矿产资源,可以大规模承接制造业转移。

3.2.4 澳门

澳门是大湾区富有竞争力的微型经济体,人均GDP 仅低于香港,地均GDP、人口密度为大湾区最高,但GDP 总量最少。生产要素方面,要素质量高,高等教育就学率达95%,但修读理工、医学的只占13%,科创氛围较淡。市场需求方面,博彩旅游业高度依赖区外游客,出口依存度最低、为5%,进口依存度较高、为47%。关联产业方面,以博彩旅游业为主导,服务业占GDP 的95%,博彩业占GDP的50%、“一业独大”;在内地的企业集聚在大湾区西岸,主要为制造业。根据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2018 年澳门企业在粤全年收入为1 582 亿元,制造业和批发及零售业分别占60%、20%。竞争行为方面,为世界第一赌城,截至2020 年年底,共有6 家享有博彩经营权的博彩公司;会展、中医药、金融业是优势产业。政府管理方面,中央对澳门特区拥有全面管治权,“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深入推进。机会方面,国家“十四五”规划、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澳门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对于澳门拓展物理空间、产业适度多元化以及科教国际化都具有重大意义[22];核心优势在于其博彩旅游业。

3.2.5 珠海

珠海是竞争力较强的滨海小城,人均GDP 在大湾区排名第四,GDP、地均GDP 排名第六,人口密度排名第八,要素集聚能力不强,人口与土地在珠三角为最少。生产要素方面,要素质量高,每10万人口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有25 752 人,在珠三角仅次于深、穗;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 的3.15%,仅次于深圳。市场需求方面,开放度高,出口依存度为46%,在珠三角排名第四,进口依存度为32%,在珠三角排名第三;外商投资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6%,仅次于广州。关联产业方面,珠海作为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2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16%,先进制造业占60%,在珠三角排名第三,高技术制造业占31%,在珠三角排名第四;服务业占GDP 的55%,仅次于深、穗,是西岸的服务中心。竞争行为方面,企业数量少。规上工业企业为1 492 家,数量仅多于肇庆,其中仅格力电器为世界500 强企业。高企数量为2 101 家、拥有广东制造业100 强企业4 家,都在珠三角排名第六。政府管理方面,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粤澳深度合作区等三区叠加。机会方面,深圳“双区”建设、广深联动、港珠澳大桥“双Y”建设、深珠通道将提升珠海资源要素与企业的集聚能力;核心优势来源于其毗邻港澳、陆海通达的交通区位。

3.2.6 中山

中山是竞争力较弱的滨海小城,在大湾区GDP排名第九,人均GDP、地均GDP 排名第八,人口密度排名第七。生产要素方面,要素质量中下。根据七普数据,中山的大学生人数在珠三角排第五,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 比重在珠三角排名第八。市场需求方面,外向度较高,出口依存度在珠三角排名第三;进口依存度在珠三角排名第六。关联产业方面,以轻工业为主。工业占GDP 的46%,仅低于佛、莞;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占54%,仅低于佛山。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2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10%,主导产业与珠海相似。竞争行为方面,小型企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7%,仅低于肇庆。政府管理方面,市政府直接管理专业镇的镇域经济,不设区。以深中通道为主要通道,全市域对接深圳。机会方面,“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提供更多外溢要素;核心优势在于其轻工业生产网络。

3.2.7 江门

江门是大湾区中竞争力靠后的城市。2020 年,江门GDP 在珠三角排名第七,人均GDP、地均GDP、人口密度在珠三角都排名第八,仅高于肇庆;以2000 年为基数100,2020 年GDP 指数为614,在珠三角中增长最慢。生产要素方面,要素质量低,根据七普数据,江门的大学生人数排名第八,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 比重在珠三角排名第七,土地面积在珠三角排名第三。市场需求方面,外向度低,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在珠三角排名第七。关联产业方面,农业、食品制造业占优。其中,农业占GDP 的8%,仅低于肇庆;食品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2%,是全市第一大工业。竞争行为方面,以港澳台投资工业、中小微企业为工业主体。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港澳台投资工业占36%,该比重在珠三角最高;中小微企业占65%,仅少于肇庆。无世界500 强企业;拥有广东制造业100 强3 家,在珠三角排名第八;高企数量为1 845 家,在珠三角排名第七。政府管理方面,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机会方面,“双城”联动、“双区”建设为江门提供更多的要素外溢;核心优势在于其拥有大湾区唯一的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及第一侨乡资源。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通过运用一般双钻石模型(GDDM)对大湾区11 座城市的竞争力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清楚看到每座城市核心竞争优势来源:香港来源于全球化的服务网络,是大湾区的国际服务中心;深圳来源于科技创新网络,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东莞来源于丰裕的初级劳动力与全球生产网络,是世界制造名城;惠州来源于临近港深、临近海洋的广阔土地,是大湾区东岸的卫星城市;广州来源于区域服务网络,是广东的区域服务中心;佛山来源于内向度较高的民营制造业,是国家制造名城;肇庆来源于广袤土地和矿产资源,是大湾区西岸的制造基地;澳门来源于博彩旅游业,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珠海来源于毗邻港澳、陆海通达的交通区位,是大湾区西岸的中心城市;中山来源于轻工业生产网络,是大湾区西岸的工业城市;江门来源于大湾区唯一可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土地以及海外华侨资源,是华侨华人“双创”之城。

竞争优势理论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而进化出“绿色竞争力”概念,绿色竞争力既可从绿色生产效率,也可从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23],限于篇幅,本研究以单一指标单位GDP的电力消费量来简单比较大湾区11 座城市的绿色竞争力,发现:中心城市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的单位GDP 的电力消费量比外围城市更低,其中香港最低,每元GDP 只需耗电0.016 度,惠州最高,每元GDP需耗电为0.106度。这可尝试从产业结构效应、绿色技术创新效应及环境规制效应等多元因素去解释[24],可能是因为中心城市产业更高端、绿色技术更进步,或者环境规制更严格。

4.2 政策建议

为提升每座城市的竞争力,实现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香港利用高新科技提升服务业水平,发展智慧服务,推进北部都市区再工业化,向全球主要科技创新型城市转型;(2)深圳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确保供应链安全可控,培育引导产生颠覆性技术产品的未来产业并超越硅谷;(3)东莞通过城市更新吸引高素质人才,推动“机器换人”代替初级劳动力,培育世界500 强企业;(4)惠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集聚度,加强与深圳、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协同;(5)广州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汽车、石化等传统产业研发投入,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建设数字经济集聚区,提升服务业的科技含量;(6)佛山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对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提升经济外向度,实行开放式创新;(7)肇庆提升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度,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资源技术密集型行业,加快融入大湾区,面向广深港招商引智;(8)澳门多元化发展会展、金融、中医药等产业,协同珠海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9)珠海集聚更多的高端要素与企业,利用陆海通达优势,协同广深港澳发展,提升西岸中心城市的首位度;(10)中山培育全国龙头企业,整合专业镇街分散资源,协同周边城市发展湾区级产业集群;(11)江门面向港澳引进生产性服务业,面向深穗引进新兴战略产业,协同珠中打造珠西高水平产业集聚区。

猜你喜欢
规上珠三角大湾
我国消费品工业规上企业增至18万家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2020年1—4月全国酿酒产业产量1506万千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淮北市“四基一高一大”新兴产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今年前11月全省规上工业累计增长8.4%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