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的鲜明特性及其时代价值

2023-08-17 14:49:56钟恢万俞好爱
党史文苑 2023年8期
关键词:起义军南昌起义陈毅

钟恢万 俞好爱

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震惊中外的枪响划破南昌城寂静的夜空,给沉睡的旧中国带来一声怒吼,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创建一支人民军队的序幕,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起义中展现出的英雄气概和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赓续红色血脉、踏上新征程的当下,研究好、阐释好南昌起义的历史意蕴,对进一步坚定全党、全军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筑牢红色根基,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南昌起义的鲜明特性

“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期,这次起义像一声春雷,使千百万革命群众在经历了一系列严重失败挫折后,又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南昌起义在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南昌起义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序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鲜明立场。从南昌起义的意义、形式及过程看,其呈现出首创性、斗争性、坚定性等鲜明特性。

(一)从南昌起义的意义看,呈现敢为人先的首创性。

1927年春夏之交,中国革命形势急速变化,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在事关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奋起反击,果断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此之前,尚处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虽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提升对军事工作的认识,如派遣中共党员到国民革命军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担任政治部主任以及中共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团等,但那时中国共产党对掌握革命武装还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重视,还未独立组建、领导和指挥过完全属于自己的军队。在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在无先例可循,又有共产国际干扰等复杂情况下,果断选择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第一枪”,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充分体现了敢为人先的首创性,正如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周恩来用“功在第一枪”高度概括了南昌起义的重大意义,朱德用“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高度概括了南昌起义造就了一支新型革命军队的壮举,敢为人先的首创性成为南昌起义的鲜明特性之一。

(二)从南昌起义的形式看,呈现果断灵活的斗争性。

1.始终坚持果断斗争的决心。在酝酿和决策发动南昌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波三折,但也正是在此过程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挽救中国革命,敢于拿起武器,毅然决然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后,委派周恩来担任中共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于1927年7月30日主持召开了南昌起义前委会第一次会议,刚抵达南昌的中共中央代表张国焘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南昌起义相关指示并要求推迟起义时间,但遭到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坚决反对。前委会于7月31日继续开会讨论起义时间是否推迟等问题,南昌起义前委会均同张国焘要求推迟起义时间、思维僵化的论调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终统一了意见,并作出按期举行起义的决定。南昌起义的果断决策和按期举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坚持“不唯上,不唯书,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墨守成规,向一切以上级的指示为教条、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维作斗争”,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挽救革命、不畏艰险,坚持果断斗争的决心。

2.因时把握灵活斗争的策略。南昌起义胜利后,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击反动势力,在起义军的沟通联络下,当天南昌多家主要报纸发表了由宋庆龄等22位国民党中央委员署名的《中央委员宣言》,揭露了蒋介石、汪精卫等公然背叛革命的罪行,号召“与一切假冒本党革命名义者坚决奋斗”,表明国民党左派继续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共同反击反动派背叛革命的决心。同时,中共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以国民党左派中央執行委员会名义,召开国民党中央委员与各省区、特别市、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选举产生革命政权机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会以中共党员为核心,以及国民党左派代表人士等参加,该机构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组织。起义后的军队也仍旧继续采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序列,目的就是更好地团结国民党左派进步人士,争取支持革命的中间力量,打击反动势力。这些灵活的统战策略,从当时革命实际出发,有力地团结了民主革命力量,为起义尽可能争取到同盟军。

(三)从南昌起义的过程看,呈现百折不挠的坚定性。

1.队伍人数锐减仍未放弃革命。一是出现非战斗减员。起义军部队2万余人挥师南下广东,刚离开南昌抵达进贤县后,第10师师长蔡廷锴驱逐本部中的中共党员,率领5000余人脱离了起义军,第20军参谋长陈裕新率700余人脱逃。此外,起义军南下途中伤病人数不断上升,陆续还有思想动摇的官兵脱离队伍,比如在广东大埔三河坝阻击战后、起义军余部抵达江西安远后等陆续有意志不坚定人员离队,造成起义军部队大量非战斗减员。二是面临战斗减员。起义军南下途中与围追堵截的反动军队,接连在江西瑞金、会昌以及广东大埔三河坝、揭阳汤坑等地展开多次大规模激战,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起义军上下英勇应战,付出了较大的伤亡代价。此外,还遭遇若干次小规模的战役,在经历各种战斗后,部队整体减员情况较严重。面对非战斗减员和战斗减员带来的队伍人数锐减问题,起义军仍然锚定革命目标,将革命坚持到底,特别是起义军余部在仅剩800余人的情况下,在朱德等坚强带领下辗转到达了井冈山,为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保存了革命火种,这个过程中无不展现着历经千难万险仍旧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坚定性。

2.后勤保障匮乏仍旧奋勇前进。南昌起义军部队南下之时,正值炎炎盛夏时节,为了躲避围追堵截之敌,起义军大部队决定走偏僻的山区小路,沿临川、瑞金等赣东南方向一路南下,但这些地方人烟稀少、山高路窄,部队行军十分艰难,部队后勤保障十分匮乏,有的部队一天都喝不上一碗稀饭,特别是三河坝战役之后,朱德率领的起义军余部于1927年10月上旬进入江西安远地区,此时已入冬气温下降,起义军余部刚刚摆脱反动派大股部队的包围,部队处于无补给、无薪饷、少弹药的窘境,缺衣少粮、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很多战士仍然身着从南昌出发时的单衫单裤。尽管后勤保障严重匮乏,起义军部队仍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行军打仗路上的重重困难,咬紧牙关坚持前行,展现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定性。

南昌起义的时代价值

南昌起义呈现出鲜明的首创性、斗争性、坚定性等特性,是一笔跨越时空、光耀当代的宝贵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学习好、总结好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起义中展现出的英雄气概和精神特质,全面剖析、提炼南昌起义的当代意蕴,汲取奋进力量,具有重大而又现实的意义。

(一)自始至终,坚定一个领导核心。

1.坚持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但同时也肯定了杰出领袖人物在社会变革中起到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是世界无产阶级武装暴力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便是没有形成一个较权威的领导核心,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宗派斗争上。与巴黎公社相比较,在南昌起义领导团队中,先后有两位核心领导人物,即周恩来、朱德,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领导和推动作用。从南昌起义爆发前到流沙会议召开,周恩来担任中共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以及起义后的部队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人,在南昌起义的酝酿与决策、部署与指挥等各个环节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起义后期,这种核心领导作用更为明显。流沙会议之后,周恩来等起义领导人已经撤离广东战区,起义军领导机构实际上已经解散,起义军主力部队被打散或融入当地农运武装,仅剩朱德率领的三河坝留守部队。朱德在三河坝完成阻击任务后突围,面对起义军余部出现思想混乱、濒临瓦解的险境,朱德果断主持召开“茂芝会议”稳定军心,带领仅存的起义军部队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在赣南创造性地对起义军余部进行了三次整顿,成功把一支外有追兵堵截之险、内有崩溃瓦解之危的起义军余部保存了下来,带上了井冈山,为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新中国成立后陈毅谈到起义军余部时回忆:“当时如果没有朱总司令领导,这个部队肯定地说,是会垮光的。”

2.维护核心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一个乐队或者团队需要一个指挥,节奏或步调一致,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指出:“如果没有领导核心,要真正办好地方工作,办好一个学校、一个文化团体,办好青年工作等等,都是不可能的。”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与实践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到领导核心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还强调“领导核心只能有一个,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只有一个核心”。为此,要深刻认识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深刻认识并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中央有核心、全党有核心,党才有坚如磐石的力量,才能牢牢掌舵中华民族这艘巨轮,面对惊涛骇浪就能做到行稳致远。

(二)继往开来,奋力发扬两种精神。

1.发扬敢于担当的精神。南昌起义涌现了许多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人物,他们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挑战不逃避,迎难而上、奋勇前行,朱德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27年10月初,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在广东大埔三河坝地区进行了一场阻击战,即三河坝战役,在经过三昼夜的顽强阻击后朱德率部突围。突围后却传来了南下的起义军主力部队失利的消息,与起义军领导机构也失去了联系。此时的起义军余部不知该何去何从,队伍中弥漫着悲观消极的情绪,部分官兵深感革命前途渺茫,提出部队就此解散各自寻找出路的想法,很多官兵不辞而别,起义军余部处在崩溃瓦解的边缘。就在千钧一发之时,朱德立即组织20多位军事干部召开会议,史称“茂芝会议”,朱德在会议上为部队鼓劲打气,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朱德还发出“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把革命干到底”的万丈豪情。在起义军余部面临解散的危急时刻,在无法和上级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朱德毅然挺身而出稳定军心,勇挑重担保存了革命火种,充分体现了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为此,汲取南昌起义的历史智慧,要大力发扬敢于担当的精神。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大是大非,不回避、不推诿、不退缩,敢于挺身而出,主动接受挑战,直面矛盾问题,在为人处世中敢于担当,在工作实践中敢于迎难而上。

2.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南昌起义涌现了许多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成功案例,比如朱德创造性对起义军余部开展“赣南三整”、与范石生组成反蒋统一战线,创造性开展统战工作等等,无不闪烁着开拓思路、勇于创新的光芒。朱德率领的起义军余部北上到达江西赣南山区后,面对士气极其低落、后勤保障匮乏等一系列困境,朱德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利用在赣南行军打仗的间隙对起义军余部进行了三次整顿,即“赣南三整”: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通过三次整顿把思想教育、组织整顿、军事训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朱德的创造性举措,为整党、治军积累了最早的经验。通过整顿,起义军余部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养大大增强。同时,在上堡整训期间,朱德主动联络驻防湘南地区的国民革命军第16军军长范石生,与范石生组成反蒋统一战线,在原有建制不变,保证组织上独立、政治上自主、军事上自由的前提下同范石生部开展合作,解决了起义军余部的弹药、军服、军饷、医疗等后勤保障问题,起义军余部得到了充分休整。“朱德不唯书、不唯上,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不失为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一个光辉范例”。为此,汲取南昌起义的历史智慧,要大力发扬开拓思路、勇于创新的精神,既要做一个思想大解放的人,冲破因循守旧的条条、破除惯性思维的框框,全力做到敢想敢试;更要做一个勇于吃螃蟹的人,打破固化僵硬的老路,敢打敢拼勇闯新路。

(三)赓续前行,着力保持三种心态。

1.保持真知灼热的赤诚之心。南昌起义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对党、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典型人物,其中,既有从党的统战对象到党的高级干部华丽转身的贺龙,也有掩护起义军领导人撤离广东战场的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杨石魂。南昌起义爆发前,“白色恐怖”笼罩九州大地,一些革命志士选择明哲保身,甚至同流合污。身居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之位的贺龙,当时并非中共党员,属于党的统战对象,却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毅然选择追随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事业,当周恩来向其征询南昌起义计划的意见之时,贺龙坚定地回答:“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起义军南下途中,贺龙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从南昌起义开始,忠诚于党、忠诚于革命成为贺龙坚持一生的坚定信念。流沙会议作出了起义军领导人撤离战区的决定,上级党组织将一项极其危急又十分重要的秘密任务交给了广东汕头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杨石魂,让其护送转移起义军领导人。杨石魂不顾个人安危,穿越敌区严密封锁,从海边驾驶一艘小船,成功护送周恩来、叶挺、聂荣臻抵达香港。在此过程中,杨石魂展现出一名中共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为此,汲取南昌起义的历史智慧,要保持一颗真知灼熱的赤诚之心。忠诚既是内心的信仰,又是精神的高地,更是力量的源泉,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坚持锤炼永葆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言行一致;忠诚于事业,坚持爱岗敬业,对他人真诚以待。

2.保持矢志不渝的自信之心。1927年10月上旬,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从三河坝突围后,一路往北辗转到达江西安远天心圩。此时的起义军部队缺衣少粮、疾病流行,官兵们一个个衣衫褴褛,很多官兵对革命前途和部队出路感到失望、丧失信心,一些官兵甚至是高级军官思想动摇脱离部队,起义军余部自三河坝突围后又一次处在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朱德毅然决定对起义军余部进行整顿。在安远天心圩河畔,朱德召开全体官兵大会并发表慷慨激昂的动员讲话,他把1927年的中国革命比作1905年的俄国革命,并以此鼓舞士气:“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只要能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革命就能够成功。”在起义军余部思想最迷惘的时刻,在广大官兵士气最低落的时候,朱德对起义军余部进行思想教育,为官兵加油鼓劲,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心,使起义军余部在漫天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统一了部队继续干革命的思想,汇聚了官兵接力走下去的力量。为此,汲取南昌起义的历史智慧,要保持一颗矢志不渝的自信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戰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奋进新时代,在思想上坚持自信自立,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在工作实践上,秉承乐观豁达、积极向上之心。

3.保持久久为功的永恒之心。南昌起义中,有的人在革命低谷的时候半途而废脱离了部队,也有的人咬定革命目标不放松,自始至终追随革命,持之以恒坚持革命,展现出一种久久为功的永恒之心,三次追赶起义军的陈毅正是其中的典型。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后,陈毅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学员从武汉乘船抵达九江准备前往南昌参加起义,但刚到九江就被张发奎解除了武装,陈毅等人又从九江出发走了100多里,经鄱阳湖坐船抵达南昌城,这是陈毅第一次追赶;到南昌城后发现起义军已经撤离,陈毅又继续追赶,终于在抚州城追上起义军,这是陈毅第二次追赶;在抚州城,周恩来交办陈毅到城外去收编改造一支绿林武装,当陈毅到达约定接头地点之时,绿林武装人员却避而不见,而此时起义军部队已经离开抚州城,陈毅在返回抚州城时被敌军哨兵扣押,幸而陈毅说服哨兵得以脱险,而后陈毅急走50多里,终于在宜黄县赶上大部队,这是陈毅第三次追赶。此后,无论在三河坝,还是在安远天心圩,陈毅历经千难万险始终不掉队,始终坚定革命信念,满怀一腔热血,保持着一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恒心。为此,汲取南昌起义的历史智慧,要保持一颗久久为功的永恒之心。正所谓水滴石穿,一颗小水滴坚持不懈的努力,也能穿透坚硬无比的岩石。干事创业、学习生活亦是如此,学习重在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工作实践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104。

[2][3]刘庭华:从历史现场认识“八一精神”[N].北京日报,2017年07月17日版。

[4]孟慧敏: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12。

[5]刘勉钰:八一起义与党的统一战线[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2/18/c_1123872025.htm.2018-12-18。

(作者钟恢万系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俞好爱系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陈 影

猜你喜欢
起义军南昌起义陈毅
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谁?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军事历史(2001年6期)2001-08-21 06:50:38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
军事历史(2001年4期)2001-08-21 02:50:10
南昌起义参战人数考
军事历史(1997年1期)1997-08-20 08:40:04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
军事历史(1997年3期)1997-01-18 00:03:02
陈毅论参谋工作
军事历史(1995年6期)1995-08-21 05:58:16
忆『七月分兵』和陈毅的报告
军事历史(1995年4期)1995-08-21 02: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