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探究

2023-08-17 08:50孙晓雪
南方农机 2023年11期
关键词:城镇劳动力农民工

孙晓雪

(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为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需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因地制宜地进行谋划,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进而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深化乡村治理,加强乡村建设。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加,亟需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平衡城乡劳动力供需,为城市和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1 农村劳动力迁移概述

学术界对劳动力迁移无统一界定。国际认为劳动力迁移是在两个地区间劳动力实现空间流动或地理流动,涉及永久居住地变化。我国由于存在户籍制度,将“劳动力流动”概念进行分化,特点是跨地域“不改变户籍”流动。但是,人口学却不以户口随迁为主,定义劳动力迁移为离开原住地半年及以上时间,改变常住地跨越相应行政边界[1]。笔者参考人口普查,定义农村劳动力迁移是农村户籍劳动力远离户籍所在地半年及以上时间,且跨越行政边界的长时间移动行为。笔者认为,农村劳动力迁移对农村具有以下意义。

1.1 积极意义

农村劳动力迁移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工连接着城市与农村,实现了城乡间资金与劳动力双向流动,不仅可促进城市发展,也能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对输出地而言,流动的劳动力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收入占比不断提高,逐渐取代农业收入,成为增收主体[2]。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工打工能够实现家庭的脱贫致富,做到“一人输出,一户脱贫”。并且,劳动力迁移还能促进农业生产,实现跨区域土地资源集中,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还能将现金带入农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2 消极意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为农村农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也带来一定消极影响。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业荒芜,个别地区甚至无人耕种,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且年轻人外流也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跟上时代步伐,扩大了转移区域与发达区域的经济差距[3]。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使得农村公共事务瘫痪,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过于疏散,形成大面积空心村,部分农村走向终结,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造成威胁。

2 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

2.1 农民收入影响

在我国经济发展下,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3.33,到2021年降低为2.50,流动人口数量为38 467 万人,外出农民工17 172 万人,人数不断增加。而农村劳动力迁移,主要是受到农民收入影响,以湖北省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16,农村排名19,农村人口逐渐向高收入地区流入[4]。事实证明,外出务工能够提高家庭收入。农民处于收入较低区域,劳动力省外迁移可能性越大,处于收入较高区域,省内流动比例高,县级市缺乏吸引农村劳动力的能力。

2.2 受教育程度影响

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丰富的劳动技能,进入城市非农产业优势更多,面临更多非农就业机会。主要在于这些农村劳动者能够更快适应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可降低公司培训费用,节约用工成本,抗压能力较强。并且,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人,对子女与个人教育更加重视,希望以迁移方式实现阶层升级。所以,人力资本丰富的农村家庭,会自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迁移方式获得预期收益;而人力资源匮乏的家庭,将遵循保守原则,选择小风险、低收入方式,继续留在农村,获得稳定经济。

2.3 城镇建设影响

农村劳动力会受到城镇生活、工作优越性影响,面对农村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的情况,大量劳动力流入城镇,寻找工作与就业机会,成为劳动力迁移主要推动力。加上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态均得到长足进步,成为引领地区发展的引擎,就业吸附能力强,可容纳各种技能、职业劳动者,特别是服务业、建筑业等需求大,与农村劳动者匹配。并且,城镇生活丰富,精神文化、医疗教育资源较为充足,已经成为劳动力迁移的重要拉力[5]。

2.4 家庭成员影响

家庭成员数量对劳动力迁移具有显著影响。家庭成员越多,农村劳动力迁移概率越大,部分成员留下来照顾家庭,增加了人员外出的可替代性与选择性,使得大量剩余人口流向城市。同时,家庭中存在低龄儿童,也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孩子年龄越小,对父母外出打工限制越大,如果家庭中有50 岁以上半劳动力帮助照顾孩童,操持农活与家务,成年劳动力即可脱身外出,增加了迁移概率。

3 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迁移优化建议

3.1 优化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已连续20 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建设,对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加以部署,强调了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农村劳动力的无序迁移,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乡村振兴及新农村建设[6]。为此,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引导,为农村劳动力顺利迁移提供支持,以免劳动力迁移过多或过少,导致农村劳动力剩余或是形成新的“空心村”。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训农民非农就业技能,提高农民迁移至城市后的择业能力,适应城镇工作。政府可委托乡镇、村委等集中实施就业培训,特别是自身具备手艺或技术专长的劳动力,可实现针对性技能强化,提高手艺与技能的城镇适用性,获得立足本领。并且,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还要向剩余农村劳动力传授基本文明礼仪、电脑操作、社会交往等技能。根据城市各个行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培养,如果城镇以第二产业为主,则培养劳动者服饰生产、建筑设备操作等技能;如果城镇以第三产业为主,则培养劳动者历史文化、生态环保等知识技能,更好地适应城镇岗位需求。二是制定土地流转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迁移城市后,有效处理农村土地,使其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在城市工作生活。各级政府应安排专业人员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做好农村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分类工作,制定土地流转政策,做到土地流转有效合理、灵活多样,避免发生土地荒废、闲置等问题。三是鼓励农民就近就业,农民的跨省迁移对地区经济发展将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由于劳动力的减少,当地“人口红利”将逐渐消退,为实现农民省内迁移、就近迁移,政府必须出台激励政策,通过优先就业、就业补贴等方式,减少劳动力迁移成本[7]。

3.2 建设就业平台

农村劳动力从网络中获得有效就业信息的途径比较少,迁移就业信息成本较高,亟需拓展网络宽度,加强网络内部联系互动,重塑农村劳动力网络框架,提高迁移质量。一方面,政府可建设农村劳动力线下交流平台,为辖区内农户提供政策指导与非农就业信息,定期组织就业交流会,由迁移成功的劳动力为其他农民传授经验。另一方面,建立农民就业信息网,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借助网络平台科学管理劳动力迁移,引导供给劳动力过剩区域的顺利迁移。例如,河南作为输出劳务大省,每年输出务工人员超过1 000 万人,为了给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河南全顺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搭建农民工服务平台,为农民工在创业辅导、就业服务、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公益互助等方面提供服务。还可以采取“政府管制—企业自治—劳资共治”新模式,在人力资源企业、用人企业、农民工群体、政府部门四方构建分工明确、和谐有序的治理体系,实施“全顺模式”,根据农民工劳动特点,足额缴纳保险费,有效解决农民工迁移就业难题,提高农民工归属感。

3.3 户籍制度改革

在城乡二元制度下,即便农村劳动力迁移至城市,生活与工作均处于城镇,户籍仍停留于农村,导致劳动力迁移后也无法获得城镇居民的政策与待遇。特别是现有优惠政策与户籍信息相关,包括社会保障、城镇就业、住房购房、子女教育等,使得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城镇安居乐业,对城镇缺乏归属感。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对农村劳动力也造成巨大困扰,随迁子女无城镇户籍,难以就读城镇公办学校,就读私立学校成本则较高,甚至在学位紧张地区,也无法就读私立学校,对农村劳动力城镇迁移、生活意愿造成影响。因此,各地政府必须推进户籍改革,不同规模城市实行差异化落户,保证进城务工劳动力子女能够纳入城镇教育,做到异地升学,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全覆盖。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就近入学规定,协调农民工子女和城镇子女相同的义务教育权利,管理与收费方面同等对待,禁止违反国家规定,增加借读费等其他费用。并且,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地方免疫规划,加强农民工聚集地疾病监测与健康教育。整体环节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拆除隐形“围墙”,户籍改革工程复杂,涉及诸多利益主体,通过逐步厘清复杂关系的方式,推进农村劳动力市民化,营造良好迁移就业社会氛围,提供制度保障[8]。

3.4 加强城镇包容性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后,适应城镇习俗、习惯、文化,能否尽快融入城镇生活,对劳动力迁移留存率具有重要影响。现有农村劳动力能否适应城镇工作与生活和自身因素息息相关,也与城镇对外来人口的包容性密切相关。如果城镇包容性强,则能够包容外乡人各种风俗礼仪、行为习惯及文化,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融入城镇生活,成为当地一份子[9]。反之,如果城镇排外性强,地方居民会诟病外乡人的行为习惯、语言特征等,导致外乡人感觉和城镇格格不入,缺乏归属感,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行为与意愿。并且,大部分农民工居住在城乡接合部与农村社区,社交圈子狭窄,局限于亲戚、老乡和熟人,社团组织也多是老乡会。因此,城镇建设中,应当营造尊重、理解、开放、包容的氛围,可从以下方面出发:首先,城镇媒体人应当积极跟进农村劳动力迁移,利用公益广告、新媒体等渠道,宣扬包容、开放的生活理念。政府也可利用户外广告、广播新闻、地方电视台等,传递尊重、理解、和谐、包容的理念,使得城镇居民工作、生活之中,面对外乡人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予以尊重,避免轻视、侮辱。其次,城镇居民需加强和外来人口的沟通交流,消除彼此之间的偏见与误会,挖掘对方闪光点与优点。例如,城镇居民可发现外来者善良、朴实的品质,外来人可发现城镇居民的时尚、现代,彼此互相学习、欣赏,打造文化包容、文化交融的氛围。最后,政府可借助抖音、快手、微博等流量较大的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正面的农村劳动力形象,可通过优秀外来打工者、优秀农民工等,宣传其优秀事迹,树立良好形象[10]。

4 小结

城镇化发展下,核心任务在于人口城镇化,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速度,进而产生联动效应,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为城镇提供更多劳动力,有效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为此,各地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从优化政策、建设就业平台、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城镇包容性这几方面出发,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入,实现农业迁移人口市民化。

猜你喜欢
城镇劳动力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文化边城镇远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