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伙有
(广东天农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清远 511500)
农产品加工业是以农业产品作为生产原材料,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再加工的行业,其涉及的行业领域有食品原材料、饲料、毛皮、木制品、竹藤棕草制品和农产品化工等细分领域。农产品加工业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安全”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世界各国对农业加工技术与科技日益重视,将农产品的贮藏、保鲜、机械加工等放在农业的首位。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长足的发展[1-2]。基于此,笔者分析了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总结了农产品加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常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为联系农村生产与消费市场的桥梁,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生产商品化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我国农村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转变农业消费的主要构成方式,能有效推动农业生产增长,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助力农产品向“两高一优”方向前进。我国早已加入WTO,在此背景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农产品作为工业生产和消费的初级原材料,将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不断发展,贸易的增长将逐渐让位于原材料和半成品消费市场。这样一来,我国农产品的加工与综合利用能力和商品化水平将变成影响我国农村产业效率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提高农产品的加工与综合利用能力以及商品化水平将成为我国农业开发和参与全球经济贸易的客观需要和发展趋势。加大力度、持续开展农产品加工的科学研究工作,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对实现农业生产“两高一优”和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当前农村发展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模和生产总量近年来出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8.1 万家,相关产业总产值超过22 万亿元。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占比超过1/4,产业附加值和产品销售总收入约占1/4,生产企业单位超过1/3。自“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持续增长,年均增速约为6%,产业附加值年均增速约为8%,与我国GDP 增幅基本保持一致[3]。
有研究表明,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是由固定资产5 000 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创造的。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批起点高、发展速度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持续规模发展,已经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典范[4]。如燕京啤酒、中粮、北大荒、双汇、温氏集团、伊利、蒙牛、新希望六和、通威股份以及稻花香集团等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渐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呈多元化方向发展,将农产品直接作为消费品的需求逐步下降,而对农产品深加工后制成的消费品的需求则逐年上升。初级农产品经过食品加工后变成高附加值的加工食品,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5]。以红枣加工为例,目前国内有干枣、蜜枣、醉枣、玉枣、话枣、枣粉、枣泥、枣蓉、枣酱、枣醋、枣果冻、浓缩大枣汁、大枣可乐、大枣酒、大枣口服液、枣红色素和枣香精等20 多种产品,产品的细分化发展趋势表明,我国的农产品加工已经出现了深加工、精加工的趋势。
首先,我国农业加工业深加工比例相对较低,大多数农产品的加工属于初加工和粗加工,精深加工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程度不高。目前,我国初级农业加工率低于30%,二级以上的农业加工率不到50%,而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比例高达80%~90%,差距较大[6]。其次,对比食品工业产值和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国外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为2.0∶1~3.7∶1,而我国约为1.7∶1,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最后,对比产品深度加工,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深度率大于90%,发展中国家约为50%,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7-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商品的生产也进入了连续、稳健和高速发展的时期。不过,同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农业加工的发展则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农业产品作为初级原材料和经初加工后产品销售的份额已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但经过深加工后成为真正商品的还不到20%,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生产的谷物、油料、鸡蛋、水产品等农产品总产量虽已居全球首位,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却不高,同发达国家80%以上的农业加工生产效率比尚有较大差距。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最重要的产业都是饮食工业,饮食加工的生产总值占其国民经济总量的20%以上,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而我国则约为7%[6]。
受机械制造业发达程度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装备与国外相比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常用的装备约有80%属于20 世纪70—80 年代技术水平,15%左右的装备属于20 世纪90 年代的技术水平,5%左右的进口产品和机器设备达到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机械消耗和物耗较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相对低下。
专业技能人员短缺也是制约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不但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更需要专职财会和市场营销人才等。由于农产品加工公司以中小型规模公司为主,多数农产品加工公司难以提供所需专业人员提出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办公、生产环境,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存在高素质专业人员“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由于缺少科技、管理、市场营销等人力资源,农产品加工公司的长期经营质量得不到有力保证。此外,农产品加工公司还存在人员严重流失的问题,优秀技术人才流失问题也普遍存在于重点经济发展省市和农村经济欠发达省市[9]。
全国300 多个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中西部地区少,沿海地区多。如西藏、青海和宁夏分别为5 个、6 个和8 个,合计不足20 个;而沿海的山东省则多达44个,浙江省多达30 个。东南沿海地区占有70%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这种现象造成了农产品原料产地与加工企业相分离。既有资源又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区域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则为数不多,严重失调的地域格局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资源与优势无法充分发挥,整体产业的发展质量与效率也无法提升[10]。
目前,加工的农产品质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正在由质量快速增长阶段向品质提高阶段过渡,但因为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对农产品加工技术还没有相关的技术标准且质量监管制度还不完善,导致加工农产品的质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食品生产、加工、储运、贮存、营销等各环节都会造成污染,其中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生产时由于没有必要的检验程序或检测仪器,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以致在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时,生产各环节相关人员互相推诿。此外,由于没有形成规范的食品加工安全监管制度,无法有效控制农产品生产制造的过程。
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要完成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过渡,关键问题就在技术提升上。各部门应因地制宜,明确发展领域和方向,大力发展加工业的高新技术,并定期组织各行业和产业的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最主要的核心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积极引导传统民营企业深入开展新科技创造活动,并实施创新政策。
现代高新加工技术研发和应用是我国进行现代农产品加工的关键保障。国外发达国家在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中普遍应用先进技术,但这种技术在我国的研发与应用才刚刚起步。为此,企业应当强化新技术的应用研发,通过组织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性科技攻关工作,以迅速地改变行业产品技术发展滞后的状况[11]。
研究成立各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联合会,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和关系,化解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管理“婆婆”过多的现实。政府部门应采用切实有效的举措,突破政府部门和地方边界,进行“超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做好政府部门对全国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统一指导与管理[12]。
针对各地资源优势状况,进行农产品原料和加工基地建设。通过多样化的投入方式,大力研究和引进农业加工专用种类和加工特性较好的农业品种,建立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逐渐达到优良的农业加工原料规格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种类专业性和产品规范化水平,使农业加工原料作物产品向适合的种植区适度集聚,进行农业区域性合理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同时,国家还要建立农业质量标准,强化对产品基地的质量检验和监管,使优良农产品符合农产品加工业规范化、优质化的标准。
在国家层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研究将地方政府城乡建设用地目标按规定配比通过定向划归形式供应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将废弃或者闲置的政府城乡建设用地优先分配安置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精简土地申请程序;研究并试验地方小微食品加工企业厂区临时性用地保障机制等。将地方食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需人员列入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吸纳规划中,对民营企业加盟大学生和专业人才由地方财政资金进行薪酬补贴,为食品加工企业吸引人才创造条件。对于外商控制力较强的食品加工行业,将着重扶持和培育一些本地农业战略性品牌企业,以提高地方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抵御外资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13]。同时,建设及时、精准、高效的农业生产公共信息平台,加大农业生产质量监管检测系统建设力度。
综上所述,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实现了持续、稳定和快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加工水平低、加工效率低、技术水平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对此,应通过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高新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等措施,多管齐下,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