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建诚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河池 547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1]。高职院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在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广大农村市场将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兴领域。高职院校要把握国家政策战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农业农村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队伍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
“狭义上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让学生从单纯的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广义上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个体,这从本质上说也是素质教育。”[2]研究学者们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业基本素质与开创型个性并存的人,不仅是为了培养在校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还是面向整个社会,特别是准备创业和已经创业的人或者创业成功的群体,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锻炼等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大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实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蕴含着开拓精神、冒险意识、批判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创新创业主体应同时具备科学理性和商业头脑,这些是创新创业者同时具备的核心精神品格[3]。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对于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有着准确的把握,同时,也对经济建设的内涵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围绕这一战略中心思想,以资源配置的方式,通过经济、产业发展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整合,构成了创业者、企业的聚集现象[4]。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事农业农村的生产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其着力点则在于打造围绕创新展开、强调以创业为主的崭新教育模式,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行业高度整合,同时督促各种资源的配置切实达到最优[5]。乡村振兴战略涵盖的行业广,人才需求旺盛,可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广大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的高校毕业生从城市到乡村,必然给农业农村生产活动带来新思路、新方法、新机遇,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和活力。
由于受社会环境影响,高校毕业生更愿意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或是进入体制单位或国有企业,不愿意回到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认为农村创业前景黯淡,甚至会存在着一种偏见,这是对乡村认知的偏颇。因此,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提高大学生对乡村发展现状的认知程度,改变大学生对乡村认知的偏颇,树立乡村振兴的正确观念,引导大学生重视农村建设,关心农民生活,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高职院校作为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农村的产业特点,根据不同产业的需要有所侧重,建立地方产业特色创新创业学科。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发展理念,规划新的发展格局,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新兴农业打下坚实基础,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强对其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的培养,将现代科技加入到创新创业教学之中,将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新兴科技互相融合,为乡村振兴培育一支既了解新科技又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队伍。
数字经济时代,要想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需加入高新科技成分,农业专业课程增加5G 技术应用内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新技术的互融互通,创新乡村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要有效地利用“网络+农业”与“物联网+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建立健全农产品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快递下乡”活动,把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科技结合起来,切实破解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农产品在本地市场上较好地走出去,与此同时,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6]。
高职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与价值误读。很多高职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曲解为教会学生怎样去经营企业、怎么做老板,觉得创新创业就是有钱人的游戏,或者说“创新就是赚钱”“创新就等于赚钱”等错误思维。从心理学视角看,一些高职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自信、人际交往封闭、从众心理较强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高职学生大多把目光投向周围的人或事,常常不相信周围的一切,很难感受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氛围。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心态较为保守,缺乏自主创业精神,无法适应激烈竞争环境下的职场挑战。另外,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以致用能力不足等问题,习惯于单向地接受老师所教的内容,缺少知行合一、大胆创新的精神和敢于践行的自信,导致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愿创新。社会环境也会影响高职大学生创业意愿和积极性。这些因素使得高职学生在创业领域多向中低端产业倾斜,与专业的结合度不高,创业成活率不高,创业的时间不长,创业资金不足,外部支持系统薄弱[7]。
关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一些地方高校已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新指导”和其他有关课程,但这几门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结合度还不是很好,课程体系不完善,知识呈现碎片化特征。一是在课程设置上,有的是公共选修,有的是公共必修,学分也不大相同。课程内容上就是教学生如何创业,这种较为狭隘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宗旨的一种窄化,与同学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今后的从业方向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考核采用书面考试方式,难以实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的[8]。二是学生学习热情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由于他们还没有做好职业规划,对发展前景感到迷茫。而创新创业是教会他们如何创业,和他们目前没有直接的联系。对于创业大赛中的竞赛内容,很多高校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组织或安排,缺乏有效的部门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项目和实训平台。
目前,我国各地方高校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查显示,一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还稍显欠缺。一是多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多为校内专任教师兼职人员,人员构成以辅导员或者青年专任教师为主,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二是由于教师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意识,仍以知识讲授为主,照本宣科,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存在差异,有些教师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创新思考,但多数专任教师上课缺乏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指导与培养。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在课堂中传授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注重实践实心平台的建设。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地认为将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和农学类的专业挂钩就可以了,忽视了农村产业的供给侧结构,现代农业是完整的产业链,需要其他各方面的人才支撑,比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农村信息管理等方面。高职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缺少实践环节,许多同学不能把他们的创新点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匮乏。一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训教学体系还不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配套设施不足,缺乏配套政策支持。
要加强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理念。当前,很多大学生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更偏好事业单位,在创业观念上存在误区,阻碍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应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的良好风气和良好机遇,通过多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激励大学生建立自强拼搏、乐于创新的精神和勇于开创事业的新价值观。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发展战略,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密切结合学校的各项发展大计,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9]。
高校教师可把创新创业教育列为课程中的主题,并据此进行调整、改进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培育高校学生对乡村创新创业机会的辨识能力以及打造乡村创新创业团队、整合乡村创业资源等能力,特别是要全面彰显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反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特殊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思维,关注学生差异性与特殊性。教师应该以专业发展为导向,根据学校实际需要设置适合于大学生学习的创新创业项目。专业课程要纳入乡村创新创业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让乡村“双创”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业评价等等无不切合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让学生加强对农村创新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除创业基础课程外,可适当增设乡村创业有关知识的讲授课程,如“休闲农业”“种植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结合本地乡村自然资源,对人文资源等作具体而又详细的说明,使学生对乡村经济情况有一个全面认识的同时,奠定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还应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农村创业的良好基础[10]。
以职业为导向构建乡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对该课程体系进行设计研究。为了破解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难题,高职院校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要求,增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认识等。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率与质量。为此,本研究以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事项。一是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促使专业教学实效性整体提升[11-12]。学校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指导专业教师赴企业实习,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专业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还需要将“校企合作”作为一种重要模式引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二是采取培育与聘用相结合的办法,创业教育队伍结构持续改善,指导政府、企业及其他优秀人才的培养,使其投身于创新创业教育[13-14]。三是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政府部门应建立人才激励与引导机制等,提升技术人员及创业达人、企业家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参与热情。
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取,然而,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到。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高素质人才匮乏问题,它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大学生,实现与乡村共同成长成才,从而达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这一时代要求。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农村产业调查、农业创业项目、农业科技创新实践、农村创业项目指导等教学活动,加强实践实训环节。二是强化学生社会服务与志愿活动的顶层设计,通过暑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形式,组织同学们进入乡村进行调查访谈等活动,搜集农村资源,发现农业商机,发展特色产业等,寻找适合创新创业的项目和机会。三是积极组织或承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展示的机会,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其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四是主动与农村农业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农村科技创新”的项目,打造一批区域特色农村创新创业实训孵化基地。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打造“平台+导师+队伍”的服务模式,进行点对点的咨询指导,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提高实践能力[1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新农村建设需要引进更多的创新思维专业人才。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农村实用人才,才能使他们掌握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健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输送更加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把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培育创新创业的文化理念,应围绕乡村振兴建设课程体系,引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平台。同时也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为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入乡村建设事业提供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