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思路*

2023-08-17 08:50任永飞吴桂芝王太航
南方农机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农业机械社会化机械化

任永飞 ,吴桂芝 ,闵 航 ,王太航

(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3)

贵州省属于中国西南部省份,简称“黔”或者“贵”,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要气候,其总面积多达176 100 km2。其中,山地面积107 421 km2,丘陵地区面积54 238 km2,平地面积只有13 207 km2,耕地大多为坡耕,田块面积非常小[1]。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实现机械化能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实现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指出:“推动山地适用小型农机研发推广应用,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目前,全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但贵州农业机械化仍然发展缓慢,农机化水平较低[3]。因此,提出贵州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对贵州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效

2022 年,贵州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6%,同比增长2%;发展培育农机服务组织640 家、从业人员6 586 人,分别同比增加14.90%、16.18%;新增补贴农机具3.49 万台(套)、受益农户3.05万人,分别同比增长89.5%、75.9%。

1.1 农业机械化提升粮食产量

贵州省全省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采用“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服务模式逐步推广,助力撂荒地复耕复垦,有效保证耕地面积。同时,大力推广机械化播种+无纺布育秧、机插秧密植等水稻种植集成技术。2022 年,实现全省20 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平均亩产589 kg,与同期人工生产相比,平均亩产提高11.1%。兴义市高产示范田采用无纺布钵苗育秧、无人机精准飞防等农机技术,实现最高亩产1 154.68 kg,打破贵州水稻单产历史记录。

1.2 农业机械化助力农民增收

农户带机入股合作社,劳动力加入合作社,开展农业机械作业服务,提高农户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平均每亩节本增效448元。随着“机器换人”的推进,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投向二、三产业,拓宽了农户经营性收入渠道。同时,投入农业机具财政补贴资金,提高了农民转移性收入。如安龙县盛禾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机具入社可获2 000 元保底收入及分红收入,机手作业收入每亩90 元,累计发放工资和分红70多万元,实现农户和农机合作社双赢。

1.3 农业机械化促进绿色发展

联合收割机和秸秆粉碎机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将“闹心秆”转变为“绿色秆”“致富秆”。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无人机精准施药,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水稻钵苗秧盘使用寿命达8~10 年,无纺布可回收再利用,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 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贵州省农业机械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中,还需突破农机化的很多短板弱项。

2.1 机具作业地形条件差

全省耕地面积5 208.93 万亩,其中15°以上耕地2 309.99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35%,大多为梯田、梯土和坡耕地,田坎多、坡度大[4]。2022 年,新建完成了260 万亩高标准农田实行“宜机化”改造,但适宜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地形仍然很少,地形条件差。

2.2 农机具适应性弱

由于贵州省本土农机生产企业研发制造能力仍然较弱,省内农机具大多数从省外引进,而省外企业研发推广的多为大中型农机具,适宜丘陵山区的小型化、智能化、轻便化机具少,土壤黏重、地块小、坡度大,多数机具需改进后才能使用,适宜的小型农机具不足问题依然突出[5]。

2.3 农机与农艺匹配性差

全省立体农业特征显著,农作物种植的地域和季节差异大,适宜农机作业的农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滞后,难以适应农机作业技术要求。农民户均耕地少,种植品种插花不连片,尚未形成农机作业的耕作习惯和规模生产布局,严重制约了农机的推广应用,农机农艺相互协作、高度融合不足[6]。

2.4 农机服务能力差距大

大多数农机服务组织底子较薄、资金缺乏,机械单一,服务链条短、服务范围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弱。尽管加大规模成立省级、市(州)级农机服务行业协会,但距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专业化运作等差距较大,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7]。

2.5 政策精准度不够

现行中央财政购机补贴政策对小型机械多采用定额补贴方式,补贴额度较低,对农户购机的吸引力不强。如六行水稻钵盘移栽机中央资金按3.3 万元定额补贴,省级累加补贴2.2 万元,为市场销售价23 万元的23.9%,购机户一次性投入大、回收成本周期长,购机意愿不强。

2.6 管理机制不畅

受机构改革压缩岗位、人员流失、科研项目少、财政投入少等因素的影响,原有农机研发、管理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与机制未能够得到有效建立,导致农机化研发、推广乏力,薄弱环节农机具研发不足,管理运作服务不畅。

2.7 安全监管能力不足

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三员”(乡级农机安全监理员、村级农机安全协管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安全管理员)均为兼职,其农机安全监管业务知识掌握不够,监管能力不足[8]。

3 贵州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

坚持“推广应用集成化、研发制造多样化、作业服务社会化、政策支持精准化”的总体思路,聚焦适用农机抓研发制造,聚焦推广应用抓机艺融合,聚焦服务提升抓主体培育,聚焦农机补贴抓政策完善。

3.1 发挥农机化的重要作用

3.1.1 助推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是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经济作物供给、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工具;农业机械化是“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表现为农业机械作业基本替代人力、畜力作业,我国农业农村正处于机械化加速替代人力畜力的历史进程中。

3.1.2 保障粮食安全

2022 年,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要完成主要粮油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任务,保障主要粮油作物、农产品、特色产品等供给,必须加快补齐农业机械化的短板,强化农业装备的支撑保障。农业机械化是提升主要粮油作物的主抓手,其中水稻是贵州省粮食安全的重点。以水稻机钵苗插秧为例,机插秧比人工插秧每亩增产10%~20%(机插每亩12 000 窝,人工每亩8 000 窝),且还具有立秧快、栽插均匀、分苗均匀、作业效率高、返青时间短、存活率高、分蘖快、根茎壮等优点。因此,加快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9]。

3.1.3 解决耕地撂荒问题

要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就要将撂荒地整治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相结合,开展企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降低整地、耕地成本。农业机械化是整治撂荒耕地的抓手,各地要整合有限的资源,成立农机专业化服务合作社,开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开展撂荒土地整治、复耕复垦生产,走出一条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路子。

3.1.4 缓解劳动力短缺

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步伐加快,新一代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流动,青壮年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农村逐渐出现了无劳动力或劳动力老龄化的态势,造成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短缺。农业生产的成本逐年攀升,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缺乏,“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亟待解决。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可以将农业机械化和技术优势应用到农作物各个生产环节,农户将土地托管给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由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土地的连片种植,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集约化。因此,发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3.2 抓好农机化的关键环节

3.2.1 耕地的宜机性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的宜机性,把机械化作业作为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首要目标,把土地宜机化改造、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内容纳入土地规划的实施方案。弄清楚土地改造“为谁改、谁来改、怎么改”,动员农户积极主动参与做“家里活”,同时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按照小田并大田、弯田变直田、坡田变梯田等思路,改成条成方、坎成平,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宜机化新农村新农业[10]。

3.2.2 农机的适应性

根据农机与农作物的适应性、农机对贵州省丘陵山区地形地块适应性的要求,将农业机械引进与研发相结合,补齐山地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短板,鼓励省内外优秀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和其他行业企业参与贵州省农机装备研发和制造,发展引领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加快提高农机的适用性。

3.2.3 农艺的匹配性

农艺的匹配性聚焦于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突破特色优势产业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技术瓶颈、提高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推广设施种养殖机械化技术四方面。

3.2.4 政策的引导性

积极争取农机发展的支持政策,用足用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施主要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及畜牧业生产所需农业机械品目全覆盖,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所需机具基本涵盖的购置补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关键环节的补贴力度,整合资金对主要粮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实施农机应用(作业)补贴。联合农信部门、石化部门,研究制定发展农业机械社会化组织、购置机具的信贷支持政策,专门推出“农机贷”“农机合作社贷”等方案,解决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

3.3 抓好农机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3.3.1 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开展主要农作物的宜机化品种研究,筛选推介一批宜机化的农作物品种。集成种子加工处理技术,开展机械化选种育种试验示范,提升种子的生产机械化水平[11]。集成水稻、玉米、大豆、油菜、马铃薯等主要粮油作物和高粱、薏仁米等优势杂粮的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支持主要粮油作物的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区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植保、收获机械化试验点建设,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县创建,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无人农场”展示区,提升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的整体水平。

3.3.2 提升特色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

聚焦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弱项,开展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农机具的研发和应用,集中力量突破各环节农业机械关键技术和装备技术瓶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示范试验并推广应用,制修订各地区的温室设施标准,推广节能型材料和低能耗设施装备。开展蔬菜机械化精密播种、标准化育秧、自动化高效移栽等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建设标准化果园茶园,加大力度研发茶树修剪、中耕施肥、中期植保、茶叶采摘等装备;探索辣椒机械化直播技术、规范种植模式标准、辣椒膜上移栽及精量直播的技术难题;着力突破中药材机收环节的瓶颈。

3.3.3 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

加快建设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工作步伐,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农机化合作社。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支持乡村创办新型农民合作社,以村为单位开展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同时,加大力度培育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开展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一采购、农户集中培训、农产品统一销售等综合服务,为农村农户提供全程、快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推动农资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鼓励在外企业家、科技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领办新型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社会化服务为基础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机化率,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机安全管理水平。

3.3.4 压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强对农机具的管理,责任压实,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属地管理,明确主管部门、经营主体、农民等各方的农机安全生产责任。政府要加强对销售主体、经营主体及农户使用的农机安全监管,落实农机具牌证管理;销售主体应严格执行销售机具合格标准,不售卖伪劣产品;经营主体应加强农机技术培训,操作机具人员必须持证上机;农民应提高农机设备使用安全的重视度,严格按照机具使用说明书规范使用农机,避免出现安全质量问题。同时,为农业机械和机手购买必要的保险,可以有效地分散农机生产经营风险,提高农机抗风险能力,为农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农业机械社会化机械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
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与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