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钥 ,周 羿 ,韦 英
(1.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2.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贵州 安顺 561000)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关键环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农村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后,我国开始了建设全面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旨在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将促进共同富裕视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目标,旨在真正推进农民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巩固我国脱贫攻坚成果。
避免出现大规模的返贫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共同富裕的基础是防止大规模重返贫困,防止粮食安全风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持“确定性”和不断巩固共同繁荣基础的内涵、目标和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乡村振兴意味着巩固减贫成果,共同富裕的主要标志是尽量减少发展的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也就代表着党在引领人们走向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然而,为了有效地维持和巩固减贫事业,减贫必须在巩固减贫成果的基础上,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为此,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扶贫任务完成后五年的实施期限,旨在实现巩固和扩大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1]。中央政府要求各部委巩固和扩大扶贫攻坚力度,建立农村的扶贫机制,完善和加快乡村振兴领导及工作体系,推动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扶贫组织全面振兴,防止贫困复发,巩固和扩大减贫成果,努力改善扶贫地区的经济,提升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应用中,不断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正常支持机制。中央政府宣布了33 项联络政策,以保持关键政策的总体稳定性,为减贫与乡村振兴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奠定了扎实基础[2]。扶贫工作需要与乡村振兴在领导体制、工作制度、规划实施、项目建设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连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共同繁荣的基础才能巩固。
粮食安全是国家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确保粮食安全也是乡村振兴中始终坚持的“底线”。202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一是要保持粮食产区的基本稳定,满足党和政府对粮食安全的要求,促进农业生产能力的全面提高。对生产要素和制度机制的关注更加突出,充分挖掘农业的生产潜力,确保种子和耕地的安全,有效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做好对耕地的有效利用管理。二是更好地推动资源的保护利用、创新研究、业务支持、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净化等五大种子产业振兴活动,逐步实现种子产业技术自信和种子资源自主控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保障了粮食安全,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3]。
乡村振兴有助于充分利用农村地区巨大的农村内需空间。一方面,广大农村的基本条件与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存在差距,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投资空间。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转向提高生活质量,消费方式正在从自给自足转向市场化消费。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国内国际双循环[4]。从实现路径上看,必须增加相应的资源投入,从而更好地满足繁荣发展、生态宜居以及富裕生活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扩大农村投资需求,为双循环体系注入新活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维护农村健康等新型产业和业态,将进一步刺激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
乡村振兴有助于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以及竞争力。始终坚持把供给侧改革作为结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提高供给侧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政府的积极领导和大力推动下,一二三产快速融合,电子商务、新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迅速发展,乡村休闲游和农家乐快速发展,充分调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活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5]。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中,乡村振兴形成了新的发展标准。积极完善农业产业链,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以及绿色农业发展引领区,推进现代农业管理体系的重构,有效提升农业经营效率[6]。
乡村振兴有助于打破城乡之间的各种体制障碍,更好地推动城乡进行一体化的发展。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为了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的发展,应缩小城乡差距并突破城乡体制障碍,夯实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推动城乡之间进行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富裕[7]。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尽管我国在城乡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在2020 年我国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这并非代表我国已经完全解决了贫困问题,城乡发展不均衡、差距显著的问题依然存在,而想要实现共同富裕,则要从根本上缩小两者的差距。形成这一局面主要是因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具体来说,以2021 年为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在收入上差异明显,前者高于后者两倍之多,可见,目前农民收入相较于城市居民依然较低;另外,农业产业也不稳定,通常潜藏着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和经济风险;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这些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障碍。从城市发展角度上看,城市汇聚了更多先进科学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正因此也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空心化”的问题。相较于乡村,城市获取资源及吸引人才的能力更强,从而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差异明显。因此,在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首先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样才能逐渐实现共同富裕。
对于农村而言,乡村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本与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此实现乡村产业兴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尽管我国一直实行脱贫攻坚战略,注重扶贫产业,但是由于还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并未形成较多的优势产业,加上农村科学技术力量不足,难以为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产品同质化、发展短期化现象,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多元、持续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受到科技、资本因素的干扰,导致大部分产业只得倾向于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但是此类产业存在很大的波动性,极易受到自然与市场变化的影响。大部分乡村在旅游、休闲等新型产业中多未特色化发展,整体发展质量不高,缺乏中高端旅游服务供给,故难以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乡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一般为初级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匮乏,加上物流、冷链等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资源整体融合度不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8]。
在乡村振兴发展中,人才是关键,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劳动力是重要支撑,然而我国农村正面临着人口与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乡村振兴及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很多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在外就业,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依然严重。二是农村人口正趋于老龄化发展,农业发展后继无人。正因此导致农业人员短缺,这样的农民工作队伍难以满足新型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三是农村各领域优秀人才匮乏,相较于城市,乡村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是不足,难以为乡村发展留下懂经营、懂管理的优秀人才。
纵观我国乡村生态状况,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种养领域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日常种植工作中化肥农药用量超标而引发一系列的环保问题,诸如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二是居住环境整治不彻底,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不够完善,致使生活污水乱排、垃圾乱放现象依然存在,厕所改革工作也不够彻底,整体村容村貌有待提升。
想要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是关键,应加强城乡资源统筹及资源流动性。
首先,畅通城乡资源流通路径,加强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以此促进二者资源的双向流动。城乡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工资待遇等方面目前依然存在显著差距,而这也是阻碍两者资源自由流动的根本,即常见的问题就是优质资源通常从乡村流向城市,而城市却鲜少为农村输入力量支撑。对此,政府要发挥自身导向作用,鼓励城市资源流入农村,即可从土地、税收等方面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为乡村吸引一定的投资者,助力乡村解决公共基础设施、资本、技术等不足的问题。同时,政府还应优化财政分配,将更多财政资金向农村医疗、教育、养老设施等方面倾斜,缩小城乡资源的差距,强化城乡衔接的保障[9]。
其次,构建农村帮扶机制,强化农村自身发展力量。1)政府要积极引导,提供过渡性扶持和投资政策的帮助,对脱贫不稳定家庭、贫困家庭等重点群体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监测和扶持。健全返防贫困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有效监管扶贫项目资金,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促进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财政、土地等差别化支持政策,推动农村全面振兴,更好地巩固扶贫成果,激发内生发展能力。2)做好领导体制以及责任体制之间的衔接,落实“乡村振兴五级秘书”具体责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最后,完善评价体制,增强激励约束机能。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更加凸显出健全乡村振兴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离不开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基层干部,为了更好地保障其工作效率与质量,要通过考核评价体系查看及督促他们的工作状况,其中激励约束机制最为关键,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即可将公共服务、医疗服务、生态保护、农村产业等方面作为具体的考核指标。
“工业富强”是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要求。不断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模式,从过去的单纯增产到如今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促进农村土地粮食产量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繁荣作出贡献。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扩大产业种类。针对农村产业单一化问题要积极转型,以2020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为依据,首先要扩大农村产业种类。比如,农村可充分挖掘自身村落元素,结合本地特色,打造特色化旅游产业,一来能提高自身品牌形象和人气,二来有助于推动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工作,还能促进产业效率的提升,创建美丽新农村。其次,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从本地实际情况和市场行情出发,灵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比如,从传统的单一化农作物种植转为增加多种类水果和蔬菜的种植。在养殖方面,可根据本地环境及气候条件,发展特色化养殖业,通过这种产业结构的创新与优化,推进农村种养业的发展,促使其向着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最后,乡村还可结合本地文化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比如,将当地传统民俗、手工艺文化等融入产业发展汇总,构建特色化乡村产业,并形成自己的品牌。
其次,促进产业融合。在党中央对“三农”形势作出重要战略部署背景下,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已是趋势,旨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目标,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在产业融合发展中,乡村要遵循夯实基础、促进发展的原则,加强对市场行情及其规律的观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自身产业发展方向,从而打造新型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价值链与产业链,为农村经济添加活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因此要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育,并吸引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
首先,从本土入手,加强农村教育,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政府加大农村专项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采取城乡教师轮岗措施,推动城乡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
其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注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并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农业学科专业建设,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化农民队伍;构建职业农民继续教育体系,提高他们的技能与本领,使其实现与时俱进。
最后,为农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拓展、优化乡村师资力量,并提高乡村教师工作水平和发展待遇;壮大乡村农科队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壮大乡村医师队伍,制定一些针对乡村医师的补贴政策,优化他们的待遇,同时建立完善的乡村医师定向培养制度,为乡村人才振兴做好全面准备工作[10]。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各地都要将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视为重点工作。
首先,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在农村推广沼气能源的使用,打造绿色生态利用模式,在养殖工作中强调绿化、亮化与美化;推广有机农业种植,转变以往的种植方式,鼓励农作物轮作,旨在养护好土壤质量,并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其次,优化居住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条件,针对生活污水乱排、垃圾乱放问题,可推行垃圾分类措施,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特色化森林公园,创建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提升整体环境质量。
最后,将产业与生态有机结合,即将林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有效利用乡村绿色资源,既能推动生态发展,又能将其转为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长期实施的战略。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的最佳成效,课题组简要回顾了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以确保各地农村和谐高效发展,贯彻落实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振兴。国家可以实施科技创新合作发展战略规划,在各地区相互支持下实现快速发展,在当今社会建立公平的按劳分配制度,缩小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针对社会当前的形势,必须制定合适的、具体的政策,更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在新时代共同开创我国相对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实施农村的建设工程,实现城乡的统一发展,有效缩小城乡在经济、文化方面存在的差距,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