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高考,或许是人生起步阶段的一场重要考试,经历备考的磨炼、接受试题的挑战,这是成长的必修课。转眼间就到了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这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邀请了三位名师一起来谈谈考生怎样更有效地利用好这段时间。
语文
【名师名片】彭宏
桃源县第一中学语文学科中心主任
距高考已经不足30 天,这个阶段的语文备考,同学们仍要找准方法,做好规划,有条不紊,才能以最佳状态迎接高考!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最后阶段的语文备考:
1. 计划不能少,合理规划是保证。做好规划,有限的时间将会发挥最大效益。整体规划,但要有所侧重。同学们可以就自己近期历次考试情况分析自己语文学科的优势与劣势:各大考点,哪些考点是已经驾轻就熟的,哪些考点还有不够明确的地方?已经熟练的考点是否还有改进后降低失分的可能?还不够明确的考点怎样才能有效提分?这种分析越具体自己就越是清楚如何学习。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明确自己复习的侧重点。
2. 基础不能丢,回归课本是王道。冲刺阶段尤其要重视夯实基础,减少基础知识类题目的失分。对于语文新高考,建议同学们将默写篇目最后再过一轮,查漏补缺。以前曾经错过的字词加强巩固,记忆模糊的诗句重新记忆,理解失误的地方仔细区别。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课本下的重要注释有时间也要最后再过一遍,看看还有没有疏漏的地方。其他的语言基础知识考点,诸如病句、句式变化、修辞的运用等建议用结构图的形式进行梳理,标注出自己识记尚不准确、理解尚不清晰的知识点,并根据基础知识的重要程度和自己的熟悉程度,标上不同的颜色,这样方便自己快速检索出重点难点、加强记忆。2023 年是湖南省使用统编教材后的首次高考,教材的变化还是要重视的。
3. 手感不能弱,日常做题是刚需。虽然语文强调平时的积累,但是做题的感觉还是需要保持的,特别是到最后各科都在强化的阶段,保持最佳语感状态是必需的。不建议泛泛地刷题,但可以通过每天限时做题、精准训练来强化答题习惯。日常训练是为了将规范答题习惯化,从而提高考场时间利用率。具体到考试时段和时长的适应、每个考点做题时间的规划、审题步骤、答题语言是否规范,甚至用的书写工具是否合乎高考要求等,这些细节都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反复进行确认,如果存在问题,要及时按照高考要求制定具体的调整计划和策略。
4. 积累不能忘,整理总结是必备。积累答题的关键词,要尽可能地多积累主观题答题的高频词语,正确使用术语。关键词语丰富了,答题语言会显得更为规范,得分率也会相对提升。积累作文素材,关注当下时政类素材、热门素材,并对其进行主题应用归类整理,这也是高考立德树人命题立意的要求。除了日常训练,还要对本学期考试情况进行整理总结,分析题目与题目之间、题型与题型之间的关联,总结答题思路与作答要求,反思自己的不足,并精选同类题目进行巩固训练。
5. 心态不能崩,自信面對是秘诀。要取得高考的胜利,除了有计划地复习、精准地训练,必胜的信念和强大的自制力也是不可缺失的。同学们要充分相信自己前期的付出、相信老师的复习策略、相信学校的备考安排,相信家长是自己坚实的后盾,避免因比较产生的焦虑和因失误产生的自我怀疑。在这最后的冲刺阶段,同学们只要按照自己既定的生活节奏和复习进展,将复习计划落实到位,自信轻松笑迎高考就好。
英语
【名师名片】郭文文
长沙外国语学校英语教研组长,长沙市中小学卓越教师,长沙市首批市级骨干教师
政治
【名师名片】陈岸
长沙县鲁飞政治名师工作室名师,长沙县一中政治老师
2023 年将首次依据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教材命题。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由过去4 个必修模块变成4 个必修模块、3 个选择性必修模块,教学内容明显增多,专业性明显增强。考前如何高效地复习备考,我从四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1. 胸中要有方向——明确考什么,怎么考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教育部制定的《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以及2023 年1 月发布的《中国高考2023 蓝皮书》为纲要,借助新教材新高考的先行地区如山东、北京等地2022 年高考真题为参考,把握考向,明确新高考对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
2. 脑中有知识——夯实基础,重视构建
(1)重构学科主干知识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在进行知识重构的时候,我们可以梳理两条线,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传入我国后产生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第二可以马克思传入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为主线进行构建,两者统一,我们就很容易构建其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
(2)把握模块知识之间的关联
关注必修一与其他六本教材之间的关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本书统揽整个教材体系,总括性知识,通过各个模块的具体知识,学生得以具化、细化和深化。同时还要关注模块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比如《经济与社会》与《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都需要融入世界经济这个大舞台,大背景去考虑;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展示了中国的治理智慧和治理成果,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3. 眼中有热点——关注社会与生活
考生要关注2022~2023 年度内的重大现实话题,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及相关决议、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科技最新成就、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十四五”规划、体美劳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等,通过时政热点的关注,联系教材,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把握高考考查要求,达到学与考的有机融合。
4. 心中有信心——合理疏导与调控
高考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考试心态对于考试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信心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希望广大考生能够调整心态,将平时的自习作业当成考试,把各种模拟考试当成高考,把高考当成平时的普通训练,摆平心态,满怀信心迎接高考的到来。
英语
【名师名片】郭文文
长沙外国语学校英语教研组长,长沙市中小学卓越教师,长沙市首批市级骨干教师
一般来讲,最后一个月的英语复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保证词块的熟练度。阅读词块仅要求快速识别,写作词块则要求精准运用;
第二、仿真听力训练,保持耳朵的灵敏度;
第三、套题限时训练,保持每种题型解题的流畅度;
第四、背诵写作素材,用仿真作文答题卡进行写作训练。书写规范美观,版面视觉舒适。
第五、有效刷题,查漏补缺。
以上这些考前复习策略都是经典常谈,能让考生保持良好的应试状态,必须扎扎实实地落实。
但是,面对新高考,考生如果要做到胸有成竹,还必须了解新高考背后的命题逻辑,方能决胜高考。这需要考生跳出考生视角,转换角色,从命题人的角度来备战考试。
首先,“无价值,不入题”。高考“为什么考”? 高考的目的是为国家選拔人才,“立德树人”是高考命题的原则。考题必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拓展国际视野。如涵盖社会热点、科技前沿等话题。
其次,“无思维,不命题”。高考“考什么”?关键能力,高阶思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考生应关注以下几项重点能力:第一、信息识别、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考查考生能否熟练地从阅读理解的文本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推断作者观点态度等;第二、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命题人主要考查考生在七选五等题型中的语篇逻辑推理能力;第三、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要求语言准确,语体得当。读后续写还要求注重故事情节的逻辑性和可读性;第四、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高考一般通过设置推理判断、主旨大意、观点态度等试题,调动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做出回答。
再次,“无情境,不成题”。高考“怎么考”?必然会围绕创设情境做文章。高考命题倾向于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主题,从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探究两方面,创设情境,学用结合,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考生要尽可能多关注“三大主题”的文本,观察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场景,留心如何用英语服务生活,如何用英语对话世界,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等重要命题。
考生在整个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如果既能夯实基础,突破难点,掌握好解题技巧,调整好应试状态,又能转换角色,从命题人的视角来备战高考,理解命题逻辑,紧扣命题原则,熟悉命题内容,习惯命题方式,就一定能胸有成竹,决胜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