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导 语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指向如何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当然,新闻时评的阅读与写作在强调本学习任务群的工具性特点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其人文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高中生更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信息素养提出的要求,要有搜集、处理、评判、发布新闻的能力,并能够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作品选读
“银发知播”感动我们的是那旺盛的生命热情
◎韩韫超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传播知识与文化,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据央视报道,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集体奖花落13位“银发知播”。他们平均年龄77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馆原馆长,还有大学教授、中小学老师。借助短视频与直播,他们将毕生所学授以他人,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
虽已高龄,却玩转网络;白发飘飘,却依然很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每次在短视频平台做探月知识直播都有上百万人观看;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用大白话科普海洋知识;古代文学专业教授戴建业通过短视频讲授古诗词,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风格吸引了770多万粉丝;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和十多位博士生在短视频平台上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吴教授被网友称为“科学姥姥”;退休教师王广杰每晚直播90分钟,为“家人们”上电工课;有着50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杨维云两年间在直播间里为数万名成年人提供零基础拼音识字课程……
没有滤镜美颜,没有叫卖求打赏,“银发知播”群体用精心的设计和精彩的讲述,汇成了短视频直播界的一股清流。“感动中国”获奖信息推文下面,网友们赞叹“这群爷爷奶奶真酷”“这才是最值得追的up主们”,字里行间不乏对“银发知播”何以令人感动的生动诠释——人们感动于职业生涯已画上句号的老人未被数字鸿沟吓退,而是主动拥抱新技术,为知识传播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感动于有这样一群人退而不休,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贡献价值;感动于在扎实功底和丰富阅历的加持下,“银发知播”们的课堂有着非比寻常的魅力和感染力;感动于这一群体不求利益、不问回报,一门心思将传授知识进行到底的无私与热忱。
进入晚年的“银发知播”们为何孜孜不倦地“工作在别处”,他们有着怎样的初衷,这引起很多人的思考。
这份选择源于他们对所从事领域的热爱和热情,以及对薪火相传的殷切期待。在直播中能一口气讲两个半小时的探月工程老专家欧阳自远看来,“让更多的人保持一颗热爱科学的心,才能激发科学事业的无限活力”。
这份选择源于他们对拓展知识传播广度和深度的追求,以及在与网友交流互动中收获的价值感。很多不识字的农村女性在语文教师杨维云直播间学习认字之后,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科普海洋知识的汪品先教授喜欢看网友的评论,“那些话语意味着观众和科学家在产生共振,对科学家是一种鼓励”。
这份选择源于他们对人生的高标准期待,即使步入晚年,依旧不虚度、不苟且,努力实现老有所值、老有所乐。在“感动中国”名单揭晓当晚,“银发知播”中的几位老师仍在坚持上直播课。守着“一人一黑板一教棍”的杨维云表示,“只要有一个人听,都会坚持讲下去。”
读懂“银发知播”的内心,我们会明白,他们身上比传授知识本身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力量。经年之后,网友们或许会淡忘在直播间里学过的知识,但爷爷奶奶们的那份执着和自信、积极和热情,应该不会被时光轻易抹去。
“银发知播”成为现象级事件,与时下短视频平台一些低俗视频、带节奏的假新闻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知识类直播和短视频越来越受用户青睐,在如何活化线下资源、引进优质内容等方面,“银发知播”应该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积极启示。
其实,在直播间之外,还有不少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博物馆里的志愿讲解员、社区里的兼职工作者、地铁里的志愿服务人员等,他们所做的事也许并不耀眼夺目,但他们的付出同样值得我们送上一份敬意和尊重。
致敬所有为人生不断发光发亮而一往无前的人们!致敬他们创造出的有形或无形的、积极而磅礴的能量!
(选自《工人日报》2023年3月7日)
◆赏析
这则时评在分析事件、阐述观点时,按照由果到因、由外到内的逻辑顺序,先叙述事件,再由果到因、由外部到内部进行分析,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从整体看,这篇时评的写作思路是:先介绍新闻事件,简述人物事迹;再按照由外部到内部的顺序分析“银发知播”能感动中国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表达崇敬之情。
从局部看,文章主体部分的顺序是:先从外部(网友们的感受)分析“银发知播”感动大众的缘由,再从内部(老人们的初衷)阐述“银发知播”感动中国的根本原因。
链 接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欧阳自远院士以其渊博的知识和通俗的讲解,在短视频中为青少年解答了“我们能联系到外星人吗?”这一经典问题,获得了超过110万网友的点赞。
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通过《十万个为什么》官方视频账号,讲解“为什么海水是蓝色的,海浪是白色的”这一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海洋科学的绮丽幻想。
有50年教龄的退休语文教师杨维云,在直播间教授拼音,在声韵相拼中帮助许许多多因种种原因童年时代失去求学读书的机会的人们弥补了不懂拼音的遗憾。
我写时评
他们虽已步入晚年,却退而不休,发挥余热。当全社会都在为进入老龄化后的数字鸿沟而焦虑之时,这群退休老人却主动拥抱互联网,主动学习技术、利用技术、玩转技术,把“年老”的经验和知识用“年轻”的形式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让人振奋、令人感动,他们成为了中国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典范。
当今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們必须终身学习;世界瞬息万变,新知识、新技能扑面而来,我们必须终身学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终身学习。而“学习”并非“青灯黄卷”“悬梁刺股”“皓首穷经”的固定模式,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各种知识,拥有各种体验,获取各种技能。读上一本书、听君一席话、欣赏一片景、经历一件事……都是学习。
【江苏盐城景山中学王彦博】
获取是一种快乐,这种体验尤以学习为甚。当你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随时随地可以撷取知识的彩贝充实大脑,你会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智慧的人;当你在技能的高山上攀登,不知不觉中拥有了神奇的本领,你会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当你在前人经验的走廊里穿行,潜移默化中丰富了人生的阅历,你会感到自己是世界上见识不凡的人……学习,就是这样让我们从孱弱变得强悍、从无知变得渊博、从浅陋变得睿智。这化蛹为蝶般的蜕变,不都是学习带来的吗?学习是社会进步、个人成长最重要的路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一路径提升自身素质,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江苏盐城景山中学沈歆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