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临到作文,总认为自己的生活很平常,不值一提。这是对作文的误解。中年人有时会说“一天又一天”,老年人则说“一年又一年”,很正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日子”。可是,因为有人的活动,生命和时光该是多么丰富啊!
我很爱看学生所说的“日子”。有些段落,虽然像是流水账,因为含有人的心情,往往一句话就勾起一件事的涟漪,描出一幅画的绚烂。
有位同学写“这一年的遗憾事”:巴尔扎克小说,只读完两本,还有一本没能读完,时间太少,这种书要慢慢看;一首诗断断续续写了两个星期,被连续的测验搅得诗兴中断;爬山活动遇雨取消,可是,解散后两小时,雨停了……
另一位同学写“本学期比较愉快的事”:参加了绘画班,连续听了美术老师的系列讲座;适应了住校生活,宿舍有了自助洗衣机;感觉课外时间比以前多了;多次在英语课上大声领读;爸爸说每天晚餐后能散步一小时;妈妈说,近几个月家里有富余,合适的时候可以换一台好一些的笔记本电脑……
作为语文教师,看到学生这样写自己的“日子”,我也受到很多启发,甚至觉得他或她的作文已经不再需要我教了。他们热爱生活,能在生活中有所发现;他们珍惜时光珍爱生命,否则不可能有那样的发现。教育的目的是“立人”,从他们关注的事物中可以看出,他们“立”起来了。
如果有类似“时光”“岁月”的作文任务,同學们若“一触即发”,把想到的铺陈出来,思绪可能会有跳跃性,不太可能先去考虑分类或是主次,因为那是自然的反应。如果作文条件有限定,比如,“写出本学期三件最愉快的事”,或“从家、学校和个人三方面写出自己觉得遗憾的事”,则需要对材料做进一步的选择。
这类“一触即发”的铺陈能看出个人思想情感的真实和丰富。其实,每一句话,都可以展开讲述,都可能激发一番感慨,甚至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扩展至一千字。怎么能说这些事不重要呢?怎么能说没东西可写呢?
如果“依次写出”,则可能需要做些斟酌:究竟哪件事最令人遗憾?哪件事特别快乐?有这样的思考和比较,你对生活的认识就不会是杂乱无章的。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同学一旦下笔,想的全是“大主题”“大题材”,而且一定要和学习有关,仿佛不这样就不像学生,这是对生活的误解。
还有位同学的作文中有过一组语句:昨天放学时,走在前面的物理老师忽然转身问我每天晚上几点钟能睡觉。内科诊室那个外地口音的患者,其实只想知道“可能得了什么病”,可是医生一句话也不肯多说,不知为什么。今天的午餐很好,如果每天……不,只要每个星期有一两次“很好”,那就该满足了。早上,数学老师进教室时有点害羞,因为他以前理发比较随意,今天的似乎比较考究,教室里忽然响起掌声,老师也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了……
每天的生活,往往是由诸如此类的“碎片”组合的。凡人琐事,有社会,有人生,还有态度。这些内容,未必要用“意义”去衡量,因为这就是生活,美好而正常的生活。
参考上面的例子,能从自己的生活中写出一两组句子吗?想一想,能不能把每一则扩充为二百字?“一天又一天”,如果每天写二百字,一年就有七万多字呢,而且全都是鲜活的“日子”。
王栋生
别名吴非,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著有《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照亮校园的常识》等,参加统编本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