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孝斌
甘肃省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甘肃 卓尼 162100
早在1934 年,美国学者将松材线虫以Aphelenchoidesxylophilus作为新种进行了报道,自此松材线虫病成为林业研究领域的关注要点。松材线虫病自1982 年传入我国后迅速扩散蔓延,目前已在14 省(自治区、直辖市)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面积达7.7 万hm2,导致大量松树枯死,对我国的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松材线虫病具有隐匿性强、繁衍能力强、发病条件复杂等特征,目前已成为甘肃省洮河自然保护区的病虫害防治难点。为了彻底解决松材线虫病防治难题,自2015 年以来,洮河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强技术要素投入及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研究,如今已形成一套较成熟、有效的防控体系。现根据洮河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对松材线虫病防控常见问题及其应对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为林业工作者提供借鉴参考。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位于34°10′07″~34°42′05″N、102°46′02″~103°44′40″E,地处甘南高原东北缘,地理位置独特。目前,该自然保护区由较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植被朝着黄土高原植被过渡,具有保存较为良好的寒温针叶林自然生态系统。洮河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天然的高寒生物基因库,对其进行科学管理能较好地开展黄河上游的生态保持工作,助力黄河中下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主要是对松树造成破坏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松材线虫,别名“松钝尾伞滑刃线虫”,属线虫纲滑刃目滑刃科伞滑刃属,雌虫体长960~1 310 μm,雄虫体长910~1 190 μm,其中食道呈球卵圆形,尾巴呈锥形,嘴部呈针尖性,在甘肃省1 年可发生3 代[1]。松材线虫病是由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引起的。松材线虫在虫卵阶段寄生在松墨天牛体内,通过松墨天牛传播到松树上,最终导致松树发病。松材线虫病具有传播途径多、发病部位隐蔽、发病速度快、潜伏时间长等发病特征。
目前,疫木清理不彻底、伐桩处理不到位是洮河自然保护区松材线虫数量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松墨天牛在每年5 月中旬开始羽化。该时期是清理疫木的最佳时间节点,但部分地区留存疫木数量较多,加之残留疫木多年未能处理干净,导致林内留存疫木数量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2]。此外,受地形影响,保护区部分道路陡峭、交通不便的林地,疫木处理成本较高,残留的死树数量多。林内残留的伐桩、疫木等成为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生长的温床,成为新一年松材线虫病的滋生地。
目前,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松材线虫防控工作中,存在虫害防治方法陈旧且单一的情况。针对松材线虫病,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主要采取的是常规性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主要是指人工打药的方式。该方式不仅作业效率低、投入人力成本高,而且施药效果有限,无法做到对施药过程、施药量、施药效果的精准把控[3]。例如,人工打药过程中,受作业人员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等多重影响,很容易出现喷药不彻底、漏喷、药雾飘移等问题,导致林区内部分区域喷药效果不佳。目前,该保护区内使用的诱捕器属于传统、常规设备,实际诱捕效果极其有限,甚至无法诱捕到松墨天牛,导致松材线虫病持续发生。
洮河自然保护区在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防控经费有限的问题。一方面,由于防控经费有限,技术投入、人员投入等欠缺,无法设立松材线虫病专项研究项目,导致整个防治工作开展进程缓慢,影响松材线虫病的实际防治效果。另一方面,受松材线虫病本身特点影响,对其开展防治是一个长期性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洮河自然保护区的有关经费短缺,导致防治工作得不到保障,无法做到持续性、长期性防治[4]。
目前,洮河自然保护区存在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单一的情况。很多情况下,林业工作者在对松材线虫的防治过程中,只将防治目标瞄准松材线虫病本身,未做到松材线虫及其传播媒介的全面防治。该保护区在开展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时,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导致松材线虫病频发[5]。从问题成因来讲,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天牛,尤其是松墨天牛。松墨天牛在保护区1 年可发生3 代,繁衍能力极强,且难以一次性清除。一直以来,洮河自然保护区中的松墨天牛有着逃逸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常规的捕捉手段、化学防治手段等难以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松墨天牛的大量存在,导致松材线虫传播媒介不断,难以从根源上对松材线虫进行清除与预防。
洮河自然保护区应重点开展疫木清理工作,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排查疫木,提高疫木清理的精准性。保护区应成立专项小组,在采伐区范围内开展疫木排查工作,主要清点枯死、濒死的松树,并由技术人员对每一棵发生病虫害的松木进行分析,同时做好记录。排查出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木后,将疫木位置和实物标记出来,将其作为采伐对象。通常按照标准的切割方法(切割量和强度应与设计测量一致),有选择地砍伐、切割枯(病)松树。第二,使用专用车辆将采伐的疫木移出林区。需注意的是,在移动疫木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专用的遮挡布覆盖疫木,防止松材线虫逃逸。同时,为降低工作成本、缩短工作时间,保护区应在林区附近设置专用的安全焚烧地块,以便开展疫木焚烧工作。第三,集中焚烧疫木,直至疫木碳化,同时用照片记录疫木燃烧过程,以供参考。第四,联合使用疫木粉碎方法,对不便于焚烧的疫木进行粉碎处理。粉碎疫木时,应利用疫木破碎机进行破碎,确保粉碎后的物料粒度小于1.0 cm,切割厚度小于0.6 cm,同时保存疫木破碎(切片)过程中的图像,方便后续检查疫木清理质量,为疫木清理评价提供依据,保证工作的规范化开展[6]。
针对松材线虫病防治问题,洮河自然保护区通过引进先进的智能技术设备与软件,进一步完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体系,实现了对整个林区的科学、高效防治。保护区构建了完善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做好无人机飞防工作,主要是利用无人机喷施化学药剂开展松墨天牛防治作业。常用药剂有杀螟松和噻虫啉,每7 d 喷洒三四次,喷洒量根据林地面积确定。实践表明,洮河自然保护区通过无人机喷洒化学药剂,松墨天牛虫口基数明显下降(减少72%~95%),防控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实施喷药作业时,应尽量压低无人机飞行高度,且宜选择在无风天气、早上露水较多的时段施药,便于药物附着到松木上[7];喷药量以树皮微湿为宜,但在林冠较密的林地中,可适当增加药剂用量。二是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松墨天牛。在水盆诱捕器中加入0.3%洗衣粉溶液,傍晚加水至水位控制口,每10 d 更换一次盆中清水和洗衣粉;诱芯距水面0.5~1.0 cm,每20~30 d 更换一次诱芯,以达到无公害诱虫杀虫的目的。保护区应联合使用频振式杀虫灯,以减少田间害虫数量。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杀成虫。林业工作人员应将杀虫灯均匀挂在林间,并挂上接虫袋,于每日傍晚开灯,次日凌晨关灯,反复使用,效果显著。
设立专项经费是保障常态化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前提。洮河自然保护区应针对经费短缺问题开展林区范围内的松材线虫病防治调研,经认真分析后形成总结报告,向上级部门申请专项经费,争取通过地方政府扶持、林区设置专项资金等方式实现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长期开展。一方面,该保护区应将经费用于松材线虫病监控体系、监控方法、防治技术的专项研究,持续改进林区现行的监控、防治方法。另一方面,该保护区应利用专项经费进一步完善植物疫情检测体系。第一,成立检查站,对所有的苗木进行检疫,凡是不符合标准的苗木均不能进入林区。第二,每7 d至少开展2 次松材线虫病专项监测工作,使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对林区范围内的松树进行排查,重点监测与分析松墨天牛出没区域,为后续防治提供依据。第三,利用专项资金对林区植物布局进行重新规划,改善林木分区结构,保证林木的多样化、复杂化,重点做到凡有利于松材线虫病依附的木材不能共同种植;同时专门购买朴树、榉树等苗木,与松树混交,压缩松材线虫的寄生空间。
保护区应在林区大力开展松墨天牛监测工作,根据天牛出没区域跟踪监测情况和当地降水情况,判断松墨天牛的羽化期,重点在松墨天牛羽化期开展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工作,防治范围涵盖全部天牛羽化期出没点。同时,该保护区应严格按时间节点推进相关工作,做到早监测、早分析、早防治,持续实现全方位多角度防治,坚持精准治理,打赢松材线虫病防控持久仗。为了提升对松墨天牛的监测效果,保护区应根据林区规模、地理区块合理引进先进的遥感设备。林区工作人员需要事先采集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的生物信息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比对,遥感设备可对松墨天牛等有害生物实施24 小时监测。一旦监测到有害生物,相关设备会自动报警、提供监测信息,方便林区工作人员开展精准的灭杀工作。
松材线虫病作为20 世纪以来世界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目前全球共有40 多个国家和组织将其确定为重点检疫对象,也是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经济损失最高的一类外来害虫。该病害破坏力较强,松木感染40 d 就会枯萎病死,尚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目前,洮河自然保护区针对松材线虫病防控中出现的疫木清理不彻底、病虫害防治方法有限等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实现了虫害防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定程度提升了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效果。在积极建立松材线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上,林业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特效防治药剂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从根源上解决松材线虫病,保障我国松林资源安全,从而实现林业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