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颖 邢 亮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2]我国是人口数量庞大、民族成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新时代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凝聚起亿万人民团结如磐、共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创造伟力,是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志遂梦圆的重要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惠泽全国各族人民,同时也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方能实现伟大梦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辉煌史, 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赓续探索史, 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戮力同心向未来的不懈奋斗史。 我们党从诞生伊始就十分重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践行初心和使命而团结奋斗, 群众路线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和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最根本的工作路线。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曾指出,“如果我们能够团结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并给以适当的指导,我们就能够胜利”。[3]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处于早期艰辛探索阶段, 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努力推进党和人民的团结奋斗,要求科学对待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增进人民团结,党带领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探索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经验积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4]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辩证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自信自强, 创造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的重大成就和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伟业。 党百年来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了“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5], 团结奋斗是党的百年辉煌非凡史的高昂主旋律,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成功开辟、赓续推进与拓展的宝贵经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百年来, 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6]。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使命光荣却任重道远, 需要在党的领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力弘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7]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符合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 以我国56 个民族、14 亿多人口的庞大体量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整体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其难度是前所未有的。建党百年筚路蓝缕、薪火绵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创造了宝贵经验,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诸多创新理念, 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行之有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把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心和前行目标, 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磅礴的发展推动力。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齐心,踔厉奋发,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不断推进和拓展,全国14 亿各族人民全面迈入小康社会并踏上共同富裕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探索实践充分证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无论前进道路上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挑战, 只要各族人民始终团结如磐, 众志成城,14 亿中国人民就没有无法逾越的沟沟坎坎和成就不了的宏图伟业。 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行之路,我们充满自信但不自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民族成分众多、人口数量庞大仍然是现实国情, 到2035 年和21 世纪中叶分别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业已擘画好的宏伟蓝图。 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从根本上没有得到改变,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立足基本国情,彰显“中国特色”,明确发展阶段,坚持基本路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各族人民在团结奋斗中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9]回首建党百年以来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了惠泽各族人民、 世界瞩目赞许的伟大成就。 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在启示并告试我们, 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大步向前的历史进程, 但前行之路往往会有艰难险阻乃至惊涛骇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尽管成就巨大, 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高质量发展有卡点瓶颈、改革还需要啃硬骨头、意识形态领域存在挑战、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群众在工作与生活等方面存在难题、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较突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艰巨等诸多问题,[10]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将影响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会阻碍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同时,还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持续的经济扼制与政治、军事打压的考验与威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更加坚定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凝聚和彰显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钢铁意志和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11],这在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尚属首次。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2]“团结奋斗”作为一个关键性的主题词, 通篇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始终,报告最后也以“团结奋斗”四字铿锵结语。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如此强调团结奋斗, 充分说明团结奋斗是贯穿建党百年历程的宝贵经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同时也充分说明了走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仅靠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就可以轻轻松松实现的,而是要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破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仍然需要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一心攻克艰难险阻,勠力同心踏平惊涛骇浪,凝聚起团结如磐、 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之梦、人民之梦。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对于新时代深入推进和广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规范性作用,同时,对于新时代如何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具有指导性作用。 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矢志不渝地走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铸得牢、行得远,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不竭的精神动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3]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体。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和成功推进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领导核心作用。无论是奠定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社会条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始探索、成功开辟、推进拓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历史与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成功开辟、 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 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政治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14]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野下, 新时代新征程要全面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政策方略,坚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优势,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坚定紧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戮力同心,勇毅前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正确的道路选择。 党的二十大号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1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 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 ”[17]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始终坚持从政治高度看待、 把握和处理民族问题与民族事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团结奋斗力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作为团结进步的生命线, 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野下,新时代新征程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和主线,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事务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懈怠,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并全面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 推动全国各族人民广泛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高举旗帜,自觉践行, 在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凝心聚力、团结奋斗。
马克思认为,“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18]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和根本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本质区别, 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团结奋斗、勇毅奋进的前行动力和目标指向。 践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要努力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充分发展、均衡发展和全面进步,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富裕、命运与共。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 首要任务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具体到民族工作领域就是要解决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解决各族人民共同迈向现代化、共同富裕进程中一个不能少的问题, 推动各民族形成交流交往交融、工作生活互嵌、充分均衡发展的经济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做到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9]“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1]。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世界各国现代化共性特征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辩证统一,显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创特性和显著优势, 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驰而不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确处理民族事务和有效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与经验借鉴。
“人口规模巨大”描绘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覆盖人口方面的承载体量, 体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实现途径和方式的独有特点以及根据国情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的原则要求。[22]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14亿人口的全面推进和全员覆盖, 对庞大人口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团结协作与共同奋斗提出了内在要求和外在体现,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现实选择和建设要求。同时启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面临着人口数量大、 民族成分多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同样要有凸显“中国特色” 处理民族事务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方式与有效途径,同样要坚持以渐进、持续、稳定的原则来系统推进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把众多民族、 庞大人口引导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戮力同心、 团结奋斗的新征程上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基础与条件方面的普惠考量, 启示我们同样要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全国各族人民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增强内生动力并提供奋斗指向。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体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富有又要精神富足的全面特征, 启示我们新时代新征程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23]“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24]“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2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要求, 启示我们人与自然是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子孙万代生生不息、命运与共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要把培育和提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维护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生态利益的意识共识、 行动自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并付诸实践。“走和平发展道路” 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 启示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维护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及发展方面的共同性与互动性,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强大力量, 并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 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与广泛拓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有效的实践路径。
“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 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6]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7],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价值指向和奋进动力。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 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变成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五个认同”、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过程。要通过完善和用好区域差别化、倾斜性支持政策,持续提升民族地区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民族地区精准找到并利用资源条件、比较优势以及促进共同劳动致富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帮扶工作力度,促进民族地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早日实现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生产生活高质高效以及乡村宜居宜业。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各种社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级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推动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社会劳动力的有序有效流动,形成全国性的社会劳动力统一大市场,促进全国各地区、各族人民都有机会辛勤劳动、合法劳动、共同致富。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8],物质富足基础上的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根本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家园。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坚实物质基础、夯实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优良物质条件基础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开展现代文明教育熏陶, 深入实施精神文明创建工程, 使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精神与文化生活向现代化迈进, 系统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差异性辩证统一的重要原则, 正确处理中华民族共同性与各民族差异性、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使各族人民在共同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在尊重和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与使用的基础上, 依法大力推广、全面施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国家法定语言文字成为各族人民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通用工具,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新时代新征程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随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构建,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跃地区进行大流动、大交流、大融合的活跃时期,各族人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交往交流交融更为频繁、广泛和深入,我国民族人口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新格局和大流动、大交流、大融合的新特点。 交往才能相互了解,交流才能加深情感,交融才能增进团结,各族人民频繁、广泛、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有为政府的指导性作用, 统筹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 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地方劳动力小市场与全国劳动力统一大市场等方面的关系, 充分借力国内经济大循环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推进“老少边”区各族人民在地区内部、 跨地区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求学就业创业、生产生活致富,逐步实现各民族人民在工作及生活、经济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度互嵌。 在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要深入开展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丰富内涵内容,创新形式方法,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多样式促进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教育机制, 特别是突出加强事业单位、厂矿企业、街道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政策、 知识与文化、意识与能力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积极主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高质高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识、能力与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资源, 坚持为党和国家培育合格人才的首要标准是以德为先、政治合格,自觉践行“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愿并积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是政治合格人才的应有之义。意识的形成是循序渐进、逐步成熟的过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从小抓起、持续教育、梯次巩固, 将其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形成教育长效机制。学校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普遍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 是落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应然选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坚持整体规划、系统实施、一体化推进。 在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上,坚持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原则,小学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初中以学生体验为基础,高中以学生认知为基础,大学以学生认同为基础。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坚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原则,小学主要是道德启蒙式教育, 初中主要是知识体验式教育,高中主要是思想认知式教育,大学主要是理论化和研究式教育。在教学目标确定上,坚持目标统一、总分结合、逐步实现的原则,小学主要培养道德情感, 初中打牢思想基础, 高中提升政治素养,大学增强使命担当。[31]
坚持依法治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教育引导的过程,也是实践提升的过程,坚持依法处理民族事务和民族问题、 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举措。 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体问题制定落实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坚持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的辩证统一, 依法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正当合法权益, 依法处理牵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和相关事件, 依法肃清涉及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的思想余毒和不法势力,依法打击各种刑事与民事违法犯罪行为, 规范引导各族人民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确保各族人民真正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可靠的法治环境与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