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会团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继续锚定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这也是21 世纪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出台的第十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重要目标的顺利完成和实现。
乡村振兴首先要做好人才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动力。通过培养踏实扎根农村的高技能专业优秀人才,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农村农业资源相结合,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将先进的创业理念和农村广袤的创业沃土相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1],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将农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凝练,增强驱动乡村创新发展的文化自信,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号召和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吸引企业家、在外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创新创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岗位标准要求为主线进行人才培养。中共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22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攻坚克难的关键年,并把提高质量和提高形象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两大任务。通过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专业化人才,为农村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2021年高职扩招200 万人,一大批农民企业主、高素质农民、退伍士兵等,通过职业教育或农民大学掌握或提升专业技能,为全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支持。应清晰地认识到,当前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还存在不足和短板[2],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供需上还存在错位,职业教育参与地方产业规划的深度还不够,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实施末端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通过分析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探求突破难题实现目标的方法和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强调要将解决“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放在首要位置。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建设和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最艰巨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在农村,当然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是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途径和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为职业教育的创新改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和发展空间,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明确了基本方向。通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克服农村发展面临的技术和人才短板,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同时,也有助于加强职业教育找准方向,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形象。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念,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化建设目标,中共十九大报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好了顶层整体设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个5年计划,对乡村振兴战略首个5年工作做了具体规划,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确认“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提振了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信心。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和完善,国家从战略高度更加重视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并引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进入新的周期。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2021年,中国拥有1.13 万所职业学校、3088 万在校生,职业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共设置19 个专业大类、97 个专业类、1349 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 个、高职专科专业744 个、高职本科专业247 个。职业本科教育现有32 所高校,在校生12.9 万人,2021年招生4.1 万人。《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的规模将不低于10%。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得到提升。尤其是国家对职业院校“双高建设计划”的推进,职业院校吸引越来越多博士、硕士等优秀人才加入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5年保持上升态势。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为3874 件,较2019年增长63.46%,是2015年的3.5 倍。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2020)》,全国203 所高职院校的平均工资为3592 元,月收入最高的达到6218元,其中有2 所“双高”院校,其毕业生月收入分别为5553元和5400 元,毕业生平均工资已经超过部分本科院校。充分说明了近些年中国职业教育取得的长足发展,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形象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初步形成学生家长信任职业教育,用人单位依靠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重点是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农民富则国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建设一批有文化、懂管理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创业人才[4]。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职业教育对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和农业成果转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工人和新型农民等技术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断调整自身结构,增强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一方面通过专业升级改造,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在育人方式、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进行优化升级,针对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特点,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3.4 亿左右农业从业人员,但在科技、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中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口的10%,当前大学的录取率已超过50%,但在农村地区,高学历人才却十分匮乏。目前63.7 万个行政村有约310 万村干部,这些村干部大部分是初中以下的学历,上过大学的比例不足1%。乡村振兴对服务农村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的需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和职业教育不断完善自身建设,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得到越来越多学生、家长和企业的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仍然不是第一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大多是在中考或高考分数靠后的一批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职业教育生源的不平等,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抹平生源质量的差距。相比生源的差距,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则成为职业教育发展难以跨越的鸿沟。每年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50%分流依然是社会关注度和讨论度很高的社会话题,究其原因,在社会大众的固有印象里,职业教育依然是落后、低人一等的,是迫不得已和不得不的选择。在社会观念里,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基本是被普通教育淘汰的学生,毕业后也只能从事一些低端的、辛苦不够体面的工作[5]。纠正人们的固有观念绝非朝夕可实现的,职业教育在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形象的同时,也必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负重前行。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和融合,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然而,职业教育人才的供需依然存在多重错位[6]。
2.2.1 供给侧与需求端类型错位 供给侧与需求端是指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类型和社会岗位需求类型,供需两端出现脱节,所供非所需、所供非所求、所供非所用。当前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工作实际中,基础性操作工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缺口较大,具体表现为专业型人才供给和综合型人才需求之间的错位。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意识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急需的。虽然学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但整体缺少实战经验,在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上存在理论型人才和经验型人才的错位。
2.2.2 供给侧与需求端结构错位 供给侧与需求端结构错位是指由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不匹配的现象,破坏了人才供需的平衡,人才供给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不对称从而出现的结构性偏差。供需类型错位必然导致供给侧与需求端结构错位,具体表现为人才供给的三角结构与人才需求的倒三角或纺锤结构之间的错位。在供给侧,低端人才多,中端人才次之,高端人才稀缺。从需求侧看,高端人才紧缺性最高,低端人才次之,中端人才供需矛盾最为缓和。究其原因,存在人才期望向上跃层,但能力和素质又不匹配的情况。
2.2.3 供给侧与需求端的能力错位 供给侧与需求端的能力错位是指由于专业视野和知识能力结构体系的局限性等原因,通过职业教育供给的人才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和岗位需求,出现人才能力上的供需偏差。供给侧与需求端的能力错位是类型错位、结构错位的深层诱因和最终岗位体现。供需能力上的错位,一方面表现为职业教育以模仿复制能力为主与企业需求的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错位。简单的操作和模仿能力是容易复制的,但创新和技术管理的综合能力是当前毕业生欠缺的,恰恰也是企业真正渴求的。另一方面表现为职业教育的单项技能与社会需求的跨界融合能力之间的错位。当前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过分关注单向技能的训练,将专业与能力进行了细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端岗位能力要求从业者具备跨界融合和打破界限和约束的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在校企结合和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持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还是反应出一些问题[7],需要引起重视。
2.3.1 企业的主动性和投入度影响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的积极主动性远远大于企业。首先校企合作短期内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但是投入回报难以得到保证,联合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未必会留在自己企业,存在为他人做嫁衣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全力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愿。另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季节性用工企业,存在通过校企合作的渠道为企业输入廉价劳动力的现象。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进入实习岗位,无法获得系统性学习和培训,而是被企业安排在某一固定岗位上进行重复劳动,学生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限制了校企融合的纵深发展。
2.3.2 职业教育主动对接产业规划的意识还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相比较普通高等教育有更大的灵活性,职业教育可以根据产业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将专业群与产业群进行对接,主动融入地方产业规划和发展。但更多的是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规划,尤其是省市级产业规划,主动参与省市产业规划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从而无法从规划开始服务地方产业,实现职业教育和地方产业的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成熟。乡村振兴人才缺口的重点在乡镇,留住人才的难题也在农村和乡镇级别。职业院校目前很少根据乡镇一级的产业规划实施产教融合,更多向省、市级别的产业规划靠近,值得注意。
2.3.3 职业教育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还不够 中国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传授和学科体系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职业教育的师资绝大多数通过普通高等教育后转向投身职业教育,固有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的思想依然存在。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堂教学方法上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诉求不一致[8]。对于科学研究、专利研发等注重科研创新性,但对于成果的利用转化和科研的应用针对性不强,易造成高职院校的课程成果仍然是待在实验室的成果,专利仍然是停留在证书上的专利。如果产教融合不能给合作企业带来价值,必然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如果高职院校的科研和服务能力不能真正为地方产业发展和技术攻关解决难题,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也很难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必须围绕“职业”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上下真功夫。首先要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引育结合”的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制度,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智力资源共享、互聘,推动企业优秀工匠大师、高技能人才与职业教育师资的结对帮扶和双向流动。鼓励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带项目、带任务挂职、实践等方式进入企业锻炼,并做好过程考核与帮扶,做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引育结合”。
其次,根据国家最新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拓宽学生发展渠道,探索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解除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发展渠道不畅的顾虑。同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主动对接地方企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通过现代学徒制、1+X 证书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融会贯通能力,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实际工作中能快速融入企业和岗位环境,发挥所学所长为企业创造价值,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
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的职责和时代使命,也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系列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规划,尤其在当前较好融入省市产业规划的基础上,提前主动介入县乡以及地方产业规划。从产业规划的可行性、资源的满足度以及市场分析等方面融入地方产业规划发展,努力做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双向支撑。
职业教育必须找准人才培养定位破解供需错位问题,既要基于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又要及时进行供给侧改革。同时通过主动融入地方产业规划,实施基于供给的人才发展,引导地方产业规划向供给侧优势发展和转化。同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引导,脚踏实地在国家乡村振兴大战略的舞台上,结合市场需求,提升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引领和带动周围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
职业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应立足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的大舞台,应把科研成果和专利成果转化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通过产教融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科研和社会服务优势,着力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难题。在乡村技术攻关和服务中寻找科研突破口和研究方向,围绕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和研究,通过引智育才优化校企优势科研资源进行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以实际工程问题和项目研究为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的科研服务能力。
通过创新创业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创新和创业发展,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促进乡村振兴和三农建设与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的跨界融合,充分发掘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中的创新创业机会,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发展。
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批新产业和新模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共同构建的“多方共生”产教融合共同体[9],通过多方协同创新构建基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产教融合发展生态圈,实现职业教育供需平衡可持续发展以及产教融合的纵深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落实国家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系列政策,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辅助政策,促进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行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和激励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在行业层面制定引导政策和评价机制。明确和落实校企同为职业教育发展主体的地位和责任,形成职业学校和企业同为职业教育发展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主动承担其应负的职责,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深化企业学徒制改革发展,在推动产教融合的同时,兼顾企业长期与短期利益诉求,实现协作共赢[10]。同时也要鼓励各社会团体积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发展,在国家政策框架内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团体以独立或创新机制开展、参与职业教育。通过多方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探寻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密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伟大目标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且道远。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产教融合的重要使命,是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储备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在国家实施乡村战略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战略意义。通过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将地方产业规划发展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职业院校优势,将创新创业与广阔的农村市场相结合,借助新业态实现跨界融合,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发展。站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角度,创新职业教育的多方协同创新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职业教育将为国家农村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源源不断输送高技能专业人才,凭借职业教育的综合优势,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新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