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途径探究

2023-08-15 00:48乔玲波
考试周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生物资源细胞

乔玲波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生物教师需要修正教学的不足,创新教育方法,将拓展教学内容融入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但是生物教师应该在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中进行合理的导入与筛选,以利于学生去学习和思考。

一、 初中生物课堂的现状分析

完成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前提是明确教学不足,这样才能够进行“对症下药”,也可以在完成资源开发之后实现“药到病除”。很多教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难免在教学中形成一种惯性思维,缺少教学形式的变化。造成课堂学习呈现出一种呆板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视野与思维能力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并未将讲解与探析合为一体,导致学生的理解力及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很多学生一直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进行生物学习,用不变的方式去解决千变万化的生物问题,难以找到正确的答案,对生物的学习价值也缺乏正确的认知。部分教师也没有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纠正,而是单纯地依靠概念的背诵来帮助学生学习生物,造成学生的学习问题更加严重,有些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产生了动摇,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学习过程。学生本身不具备自我意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非常强,很难找到高效的学习路径,学生容易在学习遇到难点之后不再设法攻克,而是寻求他人或者教师的帮助。生物学科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考验,由于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学生思维变得呆滞,很多学生在遇到新的题目之后,并不注重探寻新的解题思路或者完成题目的深度解析,而是盲目地套用固定概念。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尽管付出很多努力,也难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就是学生学习视野狭窄的问题。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生物课堂存在诸多教学不足。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给学生更多自主拓展的空间,以新课程标准为纲要完成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整合的目标。

二、 初中生物课堂的课程资源开发整合要点

(一)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完成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生物学科的核心教学任务之一,要让学生意识到生命之美。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指示。信息技术无疑是课堂情境创设的一把“利器”,能够带入多样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也拥有更多素材可以选择,创设出的情境也更加符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内心的需求。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前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规划,以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模式开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形式和内容上相对枯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学生本身的自控能力差,在课堂上的表现更是不尽如人意,影响教学效率。因此,想要提升生物课堂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以信息课程资源开发为基础,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也能够不自觉地进行联想,并能够配合教师的指导开展自主学习。举例来说,教师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基础,信息技术呈现的教学内容是生动的,也是震撼人心的。比如聪明机敏的白头叶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凶猛霸气的华南虎等。或者将一些纪录片、科普片等影视资源带给学生,比如《生态秘境》《地球动脉》《大自然在说话》等,并引导学生对污染进行思考。这样影片、资料的观看可以将生态的多样性、生态保护的必要性、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全都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足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学生逐渐意识到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生命都是无比脆弱的,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我们将永远失去与这些濒危动物“见面”的机会。信息化课程的开发充满了生机,也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感觉到非常的新颖,也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到学习中。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学情境的推动下不断努力去探索学习的内容,并且感受到丰富的知识素材带给自己的快乐。通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将生物课堂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放大,让课堂情境变得更加逼真,强化了“生命教育”的渗透效果,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生命之美和生命的宝贵,完成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目标。

(二)完成跨学科融合课程资源整合,实现思维转化

跨学科融合课程资源整合的构建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并将教育内容流畅地融合。初中生物教学中跨学科融合课堂的构建是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也是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重要平台。部分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生物教师应该树立人本教育思维,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想领悟力来构建跨学科融合课堂,重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认知,并获得感同身受的学习体验。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通过多样性教学创设,将生物的主要学习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组织起来,与其他学科融合课堂相结合,提升教学实践性,使教学更加具有整体性。这种活动编排能够简化生物知识的理解难度,这样学生的吸收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并发自内心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实现减负提质的教育目标。生物概念就是培养学生从生物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通过不断的积累生物知识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从不同角度入手,对学生讲解生物概念知识,使学生牢牢地掌握基础生物知识,通过已经学到的生物知识逐渐地从脑海中提炼为生物观念。比如生物活动与很多物理现象有着密切关联,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构建生物学科与物理学科的跨学科融合课堂。举例来说,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实验中,如果直接开展教学,学生的情绪依然处于“课堂学习”的状态,思维比较刻板。教师可以与初中物理学科的《物态变化》单元相结合,用物理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比如为学生举一个案例:“大家有没有看到过一种我们周围的现象,在很多角落里,由于没有阳光,有些位置因为长了很多小草,会变得非常潮湿,但是没有长草的地方,依然是十分干燥的?”有趣的引导立刻改变了生物课堂的氛围,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和实践,此时教师可以将物理学科的物态变化概念引入,来解释蒸腾作用的原理、水分的获取等,形成思维发散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好跨学科融合的度,让学生明确生物概念的同时理解生物中的自然现象,通过跨学科融合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实现跨学科融合的真正价值。

(三)开发项目化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流程

初中生物学科本身就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初中生物项目式教学更加提倡的是学生的探讨过程。在探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立足于生物科目的特点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想一想除病毒外,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再请班级两位体型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提问:这两位同学体型的差异是因为细胞大小不同,还是因为细胞数量不同?得出细胞大小应该差不多,所以是数量不同,体型大的同学细胞数量多。这种以学生身边的人为真实情境导入,体型的反差形成鲜明对比,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在提出问题之前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过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其他生物的细胞大小如何呢?然后展示小资料——各类细胞的直径,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用直观的数据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探究热情——导入新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目标,进入项目式学习。

项目一: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50页的表格,并完成任务单中的:①随着体积的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减小)②我们把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称为相对表面积,也就是说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反之,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小,大)设计这一项目的意图是利用数学建模、比较,明确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在完成项目一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晾晒被单为什么要铺展开,而不是拧成一股晒?(摊开晾晒,面积大,快得干。)接着进一步引导:细胞小,相对表面积大,有什么好处?这样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层层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形成体系,懂得相关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找到切入的学习路径。而后自然进入项目式学习二。

项目二: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是不是真如同学们推理的那样呢?因为时间关系,兴趣小组的同学课前做了“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关系”的探究实验,然后请派代表上来交流展示。其他同学认真看、认真听,并完成任务单:①红墨汁在大小不同的萝卜块中扩散的厚度(填“相同”或“不同”);②红墨汁到达大小不同萝卜块中心位置的用时(填“相同”或“不同”)。体积小的用时。(①相同;②不同,短或少)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从而验证项目一得出的有关“细胞小,相对表面积大,更利于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是正确的。这一项目的设计是基于学生真实的探究实验,直观比较,发现虽然红墨汁在大小不同萝卜块中的扩散速率相同,但到达中心的时间不同(大的中间是白的,小的横切面全红)。在施教的过程中,初中生物老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冲突,激发学生的生物思维。促使学生在分析和思考冲突的过程中能够加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科学思维。既然解决了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的问题,我们回到刚才比较体型的两位同学上,体型大的细胞数量多,那细胞是如何增多的呢?比如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想让它变成两张纸,有什么办法?(撕两半)以此进入项目式学习三。

项目三:模拟动物细胞分裂

那细胞数量增多是不是也这样呢?下面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老师备好的动物细胞模型(橡皮泥团,内有一个药丸壳,壳内有一纸条)、纸条、药丸壳等,请你尝试分出两个细胞来。在学生尝试各种方法后,请小组派代表交流,看哪组分得合理,并说明理由(提示,细胞核内有什么)。通过交流,学生分析、判断,最后认同利用备用材料组装,被分开的两团超轻黏土中各有一个药丸壳(内含相同内容的纸条),理由是分出的两个细胞模型与原来的模型比较,除大小外,表达的信息是一致的。而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结论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遗传物质要先复制数量倍增,然后平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保证遗传信息不丢失。这一项目的设计是利用模型,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遗传物质的变化。

(四)开发生活实践课程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从实验内容上来分析,目前教学资源非常匮乏,教师缺少拓展教学宽度、导入生活化教学资源的意识,造成学生出现麻痹心理,缺少探究的动力。结合生物实验的教学现状,这种情况是对以人为本和教学创新理念的落实存在不足,应试化教学思想仍然存在,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情况限制,部分学校的生物实验资源并不充裕,很多实验器材以及资源匮乏。因此,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进行改进、简化,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完成实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完成实验,还可以对实验进行创新,方便学生完成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中,如果全部实验过程都基于教材上的步骤,学生肯定会提不起兴趣,因为这些内容、结果学生都已经提前知晓,实验的意义被减弱。科学探究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感受生物学科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并将知识梳理成体系进行合理运用,实现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学生以往相对死板的学习思维也可以被激活,并能够重新审视生物学科的学习意义以及学习方式。教师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用生活中的事物去完成实验,比如说家中常备的土豆、大蒜、大豆、绿豆等都能够作为实验素材,学生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选择就可以。把控实验温度,则可以依靠电暖气、冰箱、窗台甚至阳光照射等。但是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树立实验的准则,就是变量比较,这样才能凸显实验效果。学生的实验思维被激活了,同时在家中实验没有课堂时间的限制,延长实验时间也就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修正实验过程,无疑提升了生物实验的质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良好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必须要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更多的生活教学素材,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和深度。通过生活化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够为学生提供在家庭中学习的素材与模式,有助于学生将学习思维与应用思维落实到生活实际中。初中生物教学要围绕生活化实验的运用和“双减”政策的原则,根据教学的进度灵活地变化教学方式,在生活化教学的运用方面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精心设计和选择相应的教学引导和学生兴趣的连接点,合理分析学生的内心需求,实现高品质课堂的构建。

三、 结论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初中生物教师要明确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尤其在生物这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如此。为了完成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初中生物教师需要对以往的教学情况进行客观的思考与分析,结合经验与不足,选择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资源,以多样化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高效化的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并将更多教育元素融入课程开发与整合中,将学科育人、学做合一、跨学科融合等教育理念一一在课程开发与整合中进行落实,展示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创新与开发能力。

猜你喜欢
生物资源细胞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DANDY CELLS潮细胞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潮细胞
细胞知道你缺氧了
第12话 完美生物
Dandy Cells潮细胞 Finding a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