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俊清 _ 北京市平谷区第八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活动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心理活动课设计与教学中,笔者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信任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理成长的重要空间。积极的心理课堂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活动中,笔者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真诚与爱心,自然而主动地说出心理话。
首先,要建立真诚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真诚、关注、共情,始终把自己当作活动中的普通一员,专心聆听每个学生的表述,认真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当学生出现错误认知时,把问题反馈给全体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澄清该生的错误看法或态度;当学生有进步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从教师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眼神、会意的点头、真诚的握手中,每个学生都深深地感受到关爱之情,这样,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真诚交流。
其次,要建立真诚的同伴关系。营造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也很重要。当学生表现出色时,鼓励其他学生主动为同学鼓掌;当同学间出现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讨。
学生的需要是学生认识、理解、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基本动力。因此,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活动,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
一是活动内容要贴近实际。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口头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发展目标和学生需求,确定活动课内容。
二是活动形式要多样实用。结合活动内容、活动目的,在活动中融入音乐、绘画、想象、表演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参与活动。
活动是青少年发展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因此,要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情境中体验,在训练中感悟,进而把活动课上所获得的心理体验运用于生活实际,并指导实践。
情境中体验,训练中感悟。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所以,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在类似的环境中再认识,体验当事人的情感,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后延伸,实际运用。课外的实践应用能巩固教学效果。所以,在每节活动课后,都布置心理和行为的跟进作业。如在辅导完“寻找快乐”后,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一则快乐日记,使他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