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伟 _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腾 _ 北京市通州区龙旺庄小学
近两年,我国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等文件,旨在健全我国的综合评价体系,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其中,增值评价是一种新颖且前沿的教育评价方式,如何落地实施也将是今后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热点、难点,需要顶层设计和中层建纲,更需要底层的实践。
增值评价是一种发展评价,起源于美国,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前瞻性的评价方式之一,最初用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效能、学校的教育效能,主要以学生成绩的变化作为重要依据。经济学概念中的“增值”是指在计算“产出”时注重考虑“投入”的多少,投入越少、产出越多,则效益最大[1]。应用到教育评价领域则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与最初学习结果的变化,变化幅度的大小表示学生进步幅度,即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前后变化。增值评价不仅仅只是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增量,以增量的大小衡量学生,是一种“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结果比过程、不比天赋比努力”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出彩的机会。
“方案”和“标准”中指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体系。增值评价是四大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并不冲突,更不能将之与其对立,应坚持“执两用中,一分为三”[2]的方法论,寻求两者的平衡与互补,而不是追求非此即彼的关系。增值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更注重学生自身的成长,但实施成本高、操作过于复杂,所关注的群体更多的是后进生,也可能会存在“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缺少了终结性的考量。而结果评价具有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可比较的优势,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达成与否,但却忽视了人的行为、态度、情感的变化,且对后进生不友好,用数字符码去评价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显然并不合适,忽略了学生发展的过程性。
一是要充分借助智能信息技术的加持。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较为便捷地采集学生行为、情感、态度、知识等全过程的数据,并能实现数据的自动收集、分析、反馈,为教育评价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增值评价可能需要收集学生不同时间的行为数据,需要收集教师、学校等相关信息,需要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分析……一方面,相关教育部门、学校应尽可能地引进、开发智能化的学校体育信息系统,根据评价的需求,借助专业团队研发关键技术,实现人与技术共融同评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实现不同检测平台、系统、软件之间的对接,使其数据能够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并利用大数据的作用,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全体学生数据的监测,实现数据快速及时的反馈,为学生的学习、体育教师教学的改进提供直接的依据。借助智能信息技术,要充分利用其全方位、全过程、跨时空的监测优势,充分收集、利用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过程性数据,进而为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二是以单元设计为突破口。
增值评价是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其进行评价的教学行为,因学生的行为、体质、态度、情感等变化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经过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产生变化,而单元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重要的教学方式,特别是18课时以上的大单元设计让增值评价有了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体育单元设计直接指向体育课堂,指向学生,而单元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课时进行细化,将单元目标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的课时小目标,以课时为“台阶”逐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目前,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在目标的制定中可以体现增值的概念,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目标的制定更能体现进阶性。增值评价可以尝试在体育大单元评价中使用,提前拆解增值评价所需评价的内容、测试方式、测试时间等,根据提前设定的体育单元教学目标,逐步收集过程性的数据和材料,进而帮助体育教师判断目标的达成情况,关注不同学生发展情况,关注不同维度或总体单元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设计学期、学年、学段的目标,进行增值评价,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时间段这个更大的时空范畴评价学生,更能体现增值评价的价值和意义。
目前,基于大单元的体育教学实践成为研究的热点,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中基于学生的起点和掌握程度设计组合式、递进式的学习任务,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优的发展,这与增值评价重在改进的价值取向相吻合。
三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增值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因为多主体的共同参与能够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学生,而单一教师主体的评价往往会更关注两端的学生、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学生与同伴在体育课堂、课间甚至校外朝夕相处,对于彼此行为、态度等的了解更加客观全面。学生对自己在体育学习与锻炼过程的心理、情感变化、技能掌握等方面的感受最直观,在自我评价中加深了自己的认知,提升了评价能力。家长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对于孩子的脾气秉性、体质状况、校外锻炼情况等掌握得最清楚,在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中加强了家校沟通。智能设备是指在校内外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人工智能的工具采集学生体育活动的相关信息,并根据一定的算法和程序作出相应的评价,如智能交互体育软件、微信体育小程序等都能作出客观、及时的评价,且能按照要求进行长时间的纵向对比以及学生间的横向对比。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人工智能评价等评价主体与教师评价互补、相融,实现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的有机统一和衔接。
四是体现评价内容的丰富性。
增值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运动能力予以评价,同时也应注重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这两个维度的评价,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评价时要面面俱到,而是要考虑所教体育内容、评价周期长短、学生年龄大小等因素。例如,在进行集体球类项目的教学中更关注学生合作能力、运动技能掌握情况、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等;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更关注学生意志力、跑步动作规范性、极点的正确处理、运动成绩等。周期长则评价内容多、周期短则评价内容少。在此,我们需要将评价内容转变为可操作、可量化、可观察的具体评价指标,便于教师、学生、家长收集与记录。
评价的内容可以用定量的方式予以呈现,如学生体育课的出勤情况、体育课堂表现、历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体育单元考核成绩等校内行为表现,以及借助人工智能软件记录学生家庭体育作业的打卡次数、各项家庭体育作业的成绩、学生表现及学生排名等,实现了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的有效衔接。
五是注重校内外体育的衔接。
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不只局限于学校这个单一场所,也不局限于体育课堂和大课间的单一时间范畴,而是拓展到校外场域、校外时域。增强学生体质、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等,仅仅依靠校内体育锻炼不可能完全实现,需要各种校外体育活动的助力。增值评价要想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就需要做到校内体育评价和校外体育评价的有效衔接。“标准”也提出要落实“学生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要求,对学生参与校外体育锻炼的监控与评价也是应有之义。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校外体育活动情况,能够帮助体育教师把控学生校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情况、实施效果,及时指导、调整学生的校外体育活动。
增值评价作为前沿的教育评价方式,强调“起点”“过程”“差异”“进步”[3],关注学生情感、意志力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引领学生朝向多元发展。体育增值评价与其他评价方式结合,多元关照学生发展,弥补了结果评价的不足,两者结合充分发挥了评价的诊断、改进、反馈、激励的作用。体育教师应该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创新体育评价体系,将增值评价应用于学校体育,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