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文化馆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2023-08-15 00:54高敏
参花(下)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活动

◎高敏

一、引言

文化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文化馆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文化宣传教育、全民艺术普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重要职能,并通过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等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当前,随着大众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急剧增长,文化馆发展面临着新环境、新挑战,实践文化馆高质量发展需要拓宽新思路、探寻新路径。就目前开展情况看,文化馆高质量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包括文化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社会力量参与热情不高,服务效能与现实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因此,文化馆迫切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大众需求,革新工作机制,放开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认真谋划服务项目,用实际行动和高质量服务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本文将对当前文化馆如何适应新发展理念的格局,实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探讨。

二、当前文化馆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进馆人员相对固定,服务人群相对集中

近年来,各级文化馆都逐步完成了场所设施的更新换代,却也存在着空间预约及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受众群体相对固定,通过宣传自发性参与活动的新受众只占少部分,文化馆服务人群相对集中。

(二)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不协调

目前,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绝大多数是退休人群和少儿群体,针对中青年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明显不足,公共文化活动和产品不够丰富。同时,在乡村地区开展展演、讲座、辅导等活动时,因内容、形式与乡村地区群众需求不相适应,导致群众参与率相对较低。此外,对特殊群体的服务关注度仍偏少,在做细、做实特殊群体文化服务方面还需要下功夫。

(三)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与时代发展不匹配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唱歌跳舞、看戏看展,互联网平台的普及使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被各种新形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内容所吸引,使文化馆的日常群文工作开展受到一定冲击。根据走访调研,多数文化馆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仍存在着形式陈旧等问题,如艺术培训课程内容偏传统、培训班教学模式单一、文化活动展演形式多样化不足、创新性不够,无法有效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在培训内容上,除传统的音乐、舞蹈、美术等项目外,公众更加期待一些新型的培训内容,如食品制作、茶艺插花等。

(四)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的时间逐渐被人们利用起来。虽然各馆微信公众号、网站、视频号等数字平台建设已逐渐优化,但内容方面仍然缺乏创新和特色,剪辑形式上不符合当下流行的传播方式,因而难以吸引大多数群众的参与。究其原因在于:一是文化馆目前仍缺乏专业的新媒体人才;二是受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未能紧跟时代潮流,缺乏互联网意识;三是新媒体培训体系尚未健全,培训制度尚需完善。

三、文化馆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注重品质化发展

品质化发展强调文化馆产品、活动、服务、设施的品质化,具体包含以下几点。

1.提升活动品质

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能。品牌活动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是举办高质量文化服务活动的保障。新时期,文化馆要坚持以高标准为要求,以提供高质量文化活动为己任,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方向,充分完善配套服务,创新打造品牌文化活动,增强活动的覆盖率和影响力。在服务内容创新方面要敢于尝鲜、勇于破界,围绕世界文化、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等多角度、多视域、多形式展开。一是结合传统节日推出系列体验活动。二是搭建省、市、县联盟平台,让优质文化演出资源得到共享共通。三是大力发展本地特色文化,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提升群众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升服务品质

文化馆服务于整个社会和群体,实施文化服务要力求精准化,结合群众需求,开展定制化服务,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文化惠民活动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要有针对性地推出中青年人群喜爱的文化项目,如流行音乐会、相声、脱口秀、辩论赛、沉浸式话剧表演等,时间安排上要考虑中青年人的工作时间,通过推行晚间开放、错时开放、延时开放等措施,努力让文化馆成为年轻人活动的首选之地。同时,在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方面,文化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化服务并行的方式,做细、做实老年人、妇女、儿童、特殊人群的文化服务工作,包括在文化馆内建设无障碍设施,提供人工帮扶,做好信息引导,设置老年人、残疾人专座等便民设施,为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便利。

3.提升空间品质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布局规划公共文化新型空间建设。公共文化新型空间逐渐丰富,既是群众对于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旺盛的体现,也是公共文化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标志。公共文化新型空间突破了传统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一些新型文化空间成了城市中具有独特文化底蕴、服务创新的文化旅游打卡地。因此,文化馆的服务体系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内外兼修”,在空间规划上优化布局,在功能上便民利民,在业态上丰富多样,在审美品质上不断提升,打造有特色、有品位、品质化、亲民化的公共文化空间。

(二)注重开放化发展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实现从封闭型向社会化、开放化转型。具体表现如下。

1.引入社会力量

近年来,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却也面临着活动举办质量不高、参与渠道单一、参与力量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此,相关部门可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管理运营,通过推行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以弥补专业、资源、人力所带来的服务供给不足;为社会组织搭建共享平台、提供活动场所,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推动文化馆与文化企业开展共建,助推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2.将社群及社群运营理念应用于文化服务建设

可借助社群运营手段,将兴趣、爱好相投的人集合到一起,并以文化馆为阵地组织开展常态化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实现文化馆服务的精准化和社会化发展。社群运营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如南通相关部门扶持业余文艺团队和各种业余文化兴趣组织,通过提供专业辅导,培育和支持业余文艺团队参与文化馆举办的演出活动,社区文艺爱好者被吸收到越剧联谊会、常青艺术团、中老年合唱团、民乐社、群艺谜社、摄影沙龙等馆办艺术团队,长年活跃基层,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效引导群众投身公共文化服务;“瑜你同行”瑜伽公益课堂项目是由村里免费提供场地和服务,学员共同筹集老师课酬,实现了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共建共治共享。

(三)注重数字化发展

数字化服务具有服务范围广、传播路径足、时效性强、资源可共享等优点,能够充分弥补文化馆场地有限、服务范围覆盖率不足的问题。如,在特殊时期,各地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纷纷提出闭馆不闭服务的口号,主动作为,变闭馆期为服务期,为人民群众提供宅家即享的文化服务,将文化馆的数字服务推向了新的高潮。新时期、新的形势下,要求文化馆要主动打破舒适圈,改变服务方式,提高数字服务水平,灵活调整服务内容,提升线上产品策划思维和生产推广能力,运用技术手段和思维革新尝试项目创新。

1.注重数字化与数据化发展,整合利用文化资源

文化馆数字化要成为文化馆行业中的新常态,对于数字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便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丰富数字资源数量,将已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数字化,通过线上展览、线上培训等方式,让公众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其次,适应现行环境下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习惯,改造现有数字资源。最后,适应新时代要求,提升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文化馆数字化人才队伍。

2.对已开展的线下文化活动进行改造和包装

打造文化馆“智慧化”服务新模式,通过策划主题、包装亮点、升级制作等方式对文化产品进行“脱胎换骨”式改造,把本地美食、美景、才艺、民俗通过公共文化云展现给各地群众,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欣赏祖国各地风土人情;或辅以直播带货的形式,实现地方经济与文化事业同步发展。在文化馆自有数字化平台的内容发布过程中,不仅可宣传报道文化馆开展的活动,也可增加诸如“乐游当地”“戏曲秒懂”等版块,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当地景点、打卡点、公共文化空间的介绍推文,针对大众的优秀艺术通识教育等精彩内容帮助文化馆公众号吸引更多粉丝,获得更多关注。

3.更好地发挥数字化平台的宣传作用

文化馆不仅需要“自力”,持续制作、推送文化馆公众号、抖音号内容,同时需要“借力”,借助具有影响力的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如自媒体、抖音等平台,从而提升影响力。

4.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敏锐把握新时期人民群众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背景下不断追求新体验的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贴心、更舒心的文化体验服务。通过场景营造、环境渲染、内容IP 等,调动公众感官共鸣,使公众在进行文化体验时更具有互动感、体验感和参与感。

(四)推动融合发展

要拓宽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进一步促进文化馆的融合发展。

1.加强文化馆与旅游融合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推动转变、主动对接、大胆作为。一方面提升文化馆空间本身所具有的旅游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非遗和旅游相融合,通过开办体验型非遗研学基地、与旅游企业合作、引导非遗项目入驻旅游景区等方式促进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如南通市相关部门着力打造的“非遗集市”品牌。通过在南通狼山风景区、丁古角步行街、北大街等街区、景区开展工艺美术类及食品酿制类非遗项目现场制作与销售,让老手艺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同时,通过景区巨大人流量的带动,拓宽了南通非遗的受众面,使市民和游客有更多途径接触非遗文化。

2.促进文化馆服务与教育行业、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学校的融合

文化馆通过与教育行业建立联盟,联合培育文化馆(站)人才,强化实践教学,推动职业技能认证,教育系统和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艺术师资资源共享,实现双方互利共赢;也可与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共建,文化馆师资可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或有偿的艺术培训,为社会培训机构的学员提供展示平台;也可与学校开展合作,定期派送专业工作人员到学校授课,开展艺术普及进校园、“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推动传统文化在校园内创新发展,焕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

3.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间的融合

一直以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非遗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机构始终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职责。目前,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之间应通过服务整合、资源共享、互联互融的方式拓展机构之间的文化产品开发、文化活动举办、文化空间利用等服务范围,提升文旅系统综合服务效能。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要以“服务体系互搭互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思路方向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二是融合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到统一的平台上,实现宣传共推、信息互联和资源互用;三是充分利用机构现有阵地、设施、创意、人员,梳理演出、展览、辅导、讲座、培训等活动资源,促进文化活动全方位渗透融合,最终实现机构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平台、活动、空间的共融共享。

四、结语

进入新时代,随着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文化馆发展面临着新环境、新挑战。本文通过对当前文化馆转型和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现有的工作思路、服务模式中发现可改进的方面,希望对文化馆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文化馆群众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多让群众咧嘴笑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