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国都城史研究管窥(1930 —2006)
——以《中国都城史文献目录》为中心

2023-08-15 08:48万映辰
国际汉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都城论文研究

□毛 曦 万映辰

一、日本中国都城史论著的数量

日本《中国都城史文献目录》①《中国都城史文献目录》,httр://ucrc.lit.osaka-cu.ac.jр/database/his-china/,最后访问日期:2019 年1 月22 日。(以下文中简称《文献》)汇集了1930—2006 年77 年间日本有关中国都城史研究的论著信息538条②日本《中国都城史文献目录》收录日文论著信息542 条,其中第49 条与第48 条重复,第180 条与第178 条重复,另有第346 条信息缺失,第2 条所收录的那波利贞《中国都邑城郭及其起源》(《史林》第10 卷第2 期)刊发于1925 年4月,故实际收录1930—2006 年间文献目录538 条。,其中图书有52 部,论文有486 篇。属于20 世纪30 年代的成果信息有9 条、40 年代的有21 条、50 年代的有33 条、60 年代的有41 条、70 年代的有33 条、80 年代的有90 条、90 年代的有137 条、2000—2006 年间的有174 条。(见表1)从论著数量的年代分布和数量变化可以大体看出,日本的中国都城史研究历史较为久远,至晚在20 世纪30 年代就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并且学术研究的连续性较强,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论著数量较之以前增速加快,日本的中国都城史研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笔者将《文献》收录日本中国都城史研究论文486 篇分为9 个大类,按照年代顺序与内容再做进一步的分类统计,从中可以看到,属于都城综合研究的有74 篇、考古研究的有33 篇、地理研究的有37 篇、规划与建设研究的有26 篇、经济研究的有61 篇、政治与行政管理研究的有77篇、社会生活研究的有53 篇、文化研究的有92篇、文献与学术史研究的有33 篇。(见表1)从这些不同主题论文的数量和时代分布可以粗略看出不同时代日本中国都城史研究的选题取向。从9 大类论文数量的比较,可以看到日本的中国都城史研究在综合研究、政治研究、经济研究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着力较多,成果集中。

表1 日本学界中国都城史研究论著数量分类统计

二、日本中国都城史研究相关专著

据《文献》信息,日本在1930 —2006 年间关于中国都城史的图书主要为日本学者的学术著作、学术专刊及普及性读物,同时包括了少量由中文翻译为日文的专著和都城历史文献。

1933 年,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由东洋文库出版,该书分析了关中的地理形势与交通状况,重点考察并研究了汉唐时期长安城的遗迹,以及城内及长安附近寺院、道观、陵墓、古碑等多种历史遗迹,书中附有大量图片,对于古都西安研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该书已有中文版出版,可供研究者参考。①足立喜六著,王双怀译:《长安史迹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年。

20 世纪40 年代,日本关于中国都城史研究有5 种图书出版。曾我部静雄《开封与杭州》由富山房1940 年出版,该书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对宋代开封和杭州的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生活、城市文化及名胜古迹进行了论述。1940 年,池田静夫《中国水利地理史研究》由生活社出版,该书共有9 章内容,重点论述了历史上杭州运河的形成、整治与发展,以及与水利相关的经济地理和文化地理等状况。此外,水野清一与长广敏雄合著《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由座右宝刊行会1941 年出版,梅原末治编写的《洛阳金村古墓聚英》由小林出版部1944 年出版,入矢义高翻译的明代洪楩的《洛阳三怪记》由弘文堂书房1948 年出版。

1966 年,服部克彦《古代中国城市及其周边》由密涅瓦书房出版,该书分为两编。第一编就古代中国城市的产生、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临淄与长安、后汉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江南地方城市等进行专题研究;第二编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与社会情况、前汉的长安与社会情况、后汉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和社会情况、江南城市及其地理背景等进行专门论述。服部克彦的另一部著作《北魏洛阳的社会与文化(续)》②《文献》并未收录服部克彦《北魏洛阳的社会与文化》一书信息,据查证,该书由密涅瓦书房1965 年出版。由密涅瓦书房1968 年出版,该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北魏洛阳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祥异事件;第二部分论述了北魏洛阳的宫廷百戏、佛教建筑和平民的宗教生活。

20 世纪70 年代,日本有5 部有关中国都城史的图书出版,其中佐藤武敏的专著就有两部。1971 年,佐藤武敏《长安》由近藤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汉以前的长安地区、汉代长安、唐代长安做了专门论述。1974 年,佐藤武敏《长安——古代中国与日本》由朋友书店出版,该书包含西安出土的和同开珎、入唐的历史、船与航路、长安的留学生与学问僧、长安城指南、长安与平城平安京、西安的史迹等论文。同一时期,星斌夫《大运河——中国的漕运》1971 年由近藤出版社出版,该书有8 章内容,系统论述了中国历代的运河兴修、管理与漕运的发展。此外,入矢义高翻译《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1974 年由平凡社出版。

20 世纪80 年代日本有15 部相关图书出版,其中包括两部译作。1980 年,古贺登《汉长安城与阡陌、县乡亭里制度》由雄山阁出版,该书包括7 篇论文,重点讨论了汉长安城的建设与地方管理的各项制度。村田治郎《中国的帝都》1981年由综艺舍出版,该书就中国帝都平面图形、邺都、金上京会宁府城遗迹、元大都平面图形、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城遗迹、中国文化与日本平城京等进行专题研究。1984 年,伊原弘《中国中世城市纪行——宋代的城市与城市生活》由中央公论社出版,该书对宋代的城市历史做出了专题论述。这一时期大室干雄有3 种著作出版:《桃园梦想——古代中国反剧场都市》(三省堂1984年版)、《园林城市:中世中国的世界形象》(三省堂1985年版)和《西湖导游——中国庭园论序说》(岩波书店1985 年版)。这一时期,有关中国都城史的普及性或兼具学术性的历史读物有5 种:石川忠久《南京物语:江南佳丽的地方》(集英社1987年版)、村上哲见《苏州、杭州物语》(集英社1987 年版)、矢泽利彦《北京四大天主教堂物语》(平河出版社1987 年版)、集英社编《中国的都城(1 —7)》(集英社1987 年版)和竹中宪一《北京历史散步》(得闲书店1988 年版)。此外,有2 种考古学著作出版,即水野清一与长广敏雄著《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同朋舍1980 年版)、梅原末治编《洛阳金村古墓聚英》(同朋舍1984 年增订版)。

20 世纪90 年代日本有11 部有关中国都城史的图书出版,其中包括两部译著。伊原弘《中国开封的生活与岁时:宋代的城市生活》(山川出版社1991 年版)全面地揭示了宋代开封的城市生活与文化。伊原弘《中国人的城市与空间》由原书房1993 年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历史城市地理专题论文7 篇:《变革期的城市形态》《读〈宋平江图〉》《南京与宁波》《县城的构造》《小城市的世界》《明清时代的华南与城市城墙的建设》《东南亚的唐人街》。山根幸夫《明清华北定期市研究》1995 年由汲古书院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中国经济史专题论文9 篇。《寻求“古老而美好的北京”》(《中国》月刊1992 年3 月号)作为专刊由大修馆书店1992 年出版,其中刊载有北京城市史研究论文13 篇。此外,大室干雄《中世中国的反园林城市》1992 年由三省堂出版,寺田隆信的《紫禁城史话:中国皇帝政治的舞台》由中央公论新社1999 年出版,入矢义高译注《洛阳伽蓝记》由平凡社1990 年出版。

2000 —2006 年间日本出版有中国都城史的相关图书13 部。五井直弘《中国古代的城郭城市和地域支配》由名著刊行会2002 年出版,该书收录作者专题论文13 篇,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城郭制、城市地理、城市与政治体制等问题。佐原康夫《汉代城市机构研究》2002 年由汲古书院出版,该书包括专题论文12 篇,涉及战国秦汉时期的诸多历史问题,尤其是对汉长安城的建立与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新宫学《北京迁都研究——近世中国首都的转移》由汲古书院2004 年出版,该书包括7 章内容,系统论述了整个明代建都迁都的历史过程与诸多问题。《故宫——紫禁城的全部》(《中国》月刊2000 年4 月号)作为专刊由大修馆书店2000 年出版,其中刊载有关北京故宫专题研究论文12 篇。《北京——变迁中的古都》(《亚洲游学》第40 期)作为专刊由勉诚出版社2002年出版,该期刊载有关古都北京城市建筑、地名、交通、地图等专题研究论文15 篇。此外,吉田丰子《南京城的鬼》由勉诚出版2000 年出版,伊原弘《王朝之都,丰饶街市——中国都市全景画》由农山渔村文化协会2006 年出版,林田慎之助《北京物语:黄金的瓦与朱楼之都》由讲谈社2006 年出版。关于中国都城考古有2 种图书出版,一是白石典之《蒙古帝国史的考古学研究》,同成社2002 年出版;二是郭玉堂原著、气贺泽保规编著《复刻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①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分上、下部,上部于1941 年由洛阳大华书报社出版,而下部一直未有单独出版。2005年,郭培育、郭培智主编《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将郭玉堂原书稿上、下部分合为一书并加修订后,由大象出版社出版。,汲古书院2002年出版。关于都城史文献的翻译,有桑山正进、高田时雄编译《法显传》《洛阳伽蓝记》和《释迦方志》(松香堂2001 年版)。

正如《文献》“说明”所言,所收录图书信息仍存在一定的遗漏。如妹尾达彦《长安的城市规划》(讲谈社2001 年版)②此书已有中译本出版,参见[日]妹尾达彦著,高兵兵译:《长安的都市规划》,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年。和斯波义信《中国城市史》(东京大学出版会2002 年版)③此书中译本业已出版,参见[日]斯波义信著,布和译:《中国都市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等,并未收录。此外,一些图书并未以图书条目收录其中,而是以书中各单篇收录于《文献》当中。如梅原郁编《中国近世城市与文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4 年版)有8 篇论文信息分别收录于《文献》,伊原弘编《〈清明上河图〉解读》(勉诚出版社2003 年版)有18 篇论文信息分别收录当中,川胜守著《中国城郭城市社会史研究》(汲古书院2005 年版)有9 篇论文信息分别载入其中,井上彻编《中国城市研究的史料与方法》(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都市文化研究中心2005 年)有2 篇论文信息分别收录于《文献》。

从《文献》收录信息可知,1930 —2006 年间日本有关中国都城史的图书数量并不算多,但类型多样,除了学术著作外,还有普及性读物和文献校注、翻译类图书。在学术专著中,既有都城史的专门研究,亦有都城考古的专题研究;既有都城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研究,亦有建都迁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既有对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等主要都城的研究,亦有对邺城及辽金等都城的论述。专著的主题极其丰富,包括了都城综合研究、都城比较研究、都城政治与管理、都城地理、都城规划、都城社会、都城经济、都城文化、都城遗迹等诸多方面。

三、日本中国都城史研究专题论文

(一)都城综合研究

《文献》中有关中国都城综合研究的论文有74 篇,其中比较视野下的中外都城的比较研究或综合研究是重要论题之一,主要论文有饭岛武次《东亚的都城谱系》(1979)、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的首都与首都圈》(1989)、妹尾达彦《亚洲的都城——它的思想与形态》(1990)、五井直弘《比较城市论》(1992)和宇野隆夫《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和日本的城市形成》(2006)等。这些论文从亚洲都城、东亚都城的视角论述中国都城,尤其是中日都城的比较、东亚都城谱系的研究是其中心的主题。

对于中国都城整个历史时期或较长时期的宏观分析,是日本学界中国都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志田不动麿《中国城市发展史的一幕场景》(1933)、驹井和爱《中国都城》(1948)、砺波护《中国都城》(1976)、町田章《中国古代都城》(1980)和妹尾达彦《前近代中国王都论》(2005)等。以某一时期中国都城为论题的主要论文有冈崎文夫《六代帝邑考略》(1931)、宫川尚志《六朝时代的城市》(1956)和久保田和男《五代国都新考》(1988)等。关于都城的综合比较研究亦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如服部克彦《临淄与长安》(1958)、谷川道雄《两魏齐周时代的霸府与王都》(1988)和五井直弘《咸阳和成都——关于汉长安两城说》(1995)等。关于中国都城史某一方面的整体研究,主要论文有砺波护《中国都城思想》(1987)、吉田欢《汉魏宫城中枢的展开》(2000)和内田昌功《魏晋南北朝宫城的东西构造》(2004)等。

关于中国主要都城综合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有对于古都西安的综合研究,如木村正雄《前汉时代对于关中的经营》(1939)、宇都宫清吉《关于西汉首都长安》(1952)、佐藤武敏《汉代城市——以长安为中心》(1966)、越智重明《关于汉长安城》(1976)和五井直弘《汉长安城》(1988)等。有对于古都洛阳的综合研究,如森鹿三《关于北魏洛阳城的规模》(1952)、服部克彦《北魏洛阳》(1966)、秋山日出雄《汉魏洛阳城与永宁寺》(1985)和三崎良章《分裂时代的“中原”都城——洛阳物语》(2002)等。有关于古都北京的综合研究,如田村实造《从历史看北京的国都性》(1943)、青木富太郎《元大都》(1957)、爱宕松男《元大都》(1966)、杉山正明《忽必烈与元大都》(1984)和新宫学《近世中国首都北京的成立》(2005)等。有关于古都南京的综合研究,如加藤繁《南京城市的变迁》(1944)、秋山日出雄《南朝都城建康复原序说》(1984)和中村圭尔《建康,它的传统与革新》(2005)等。有对于古都开封的综合研究,如久保田和男的3 篇专题论文。有关于都城杭州的综合研究,如梅原郁《南宋的临安》(1984)、伊原弘《中国都市杭州——时间·空间·生活》(1993)和高桥弘臣《关于南宋临安的住宅》(2005)等。

(二)都城考古研究

据《文献》可知,日本关于中国都城考古的论文有33 篇,包括译文4 篇,另有1 篇重复收录。这些论文大体可分为3 类。一是关于都城考古的整体研究,主要论文有伊藤清造《汉长安城考》(1933)、冈崎敬《汉代长安和洛阳——以新中国考古学的调查为中心》(1957)、秋山日出雄《江南的都城遗迹——南朝古都“建康”》(1985)、佐原康夫《汉长安城再考》(1995)、菅谷文则《京师洛阳与乐浪的时间距离——围绕三角缘神兽镜乐浪制作说的讨论》(1999)和盐泽裕仁《洛阳地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遗迹与文物状况》(2006)等。二是有关都城局部区域的考古研究,主要论文有安藤更生《洛阳大福先寺考》(1952)、中川成夫《汉代宫殿建筑的考古学研究——主要通过诗赋的考察》(1983)、佐原康夫《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3 号建筑遗址》(1991)和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编《汉长安城桂宫4 号建筑遗迹的调查》(2001)等。三是对于都城相关问题的考古研究,主要论文有中尾佐助《关于河南省洛阳汉墓出土的大米》(1957)、鹤间和幸《汉代帝陵、陵邑和成国渠的调查记——陵墓、陵邑空间与灌溉区的关系》(1989)、茶谷满《考古学中卫星图像的利用——根据CОRОNA 卫星照片对洛阳墓群的判断与分析》(2004)和上原和《龙门石窟古阳洞的开凿年代——对现行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营造说的纠正》(2006)①此文已译为中文发表,参见上原和著,于冬梅、赵声良译:《龙门石窟古阳洞开凿的年代——对现行的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后营建说谬误之纠正(上)》,载《敦煌研究》2006 第6 期,第13 —34 页;上原和著,赵声良译:《龙门石窟古阳洞开凿的年代——对现行的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后营建说谬误之纠正(下)》,载《敦煌研究》2007 第1 期,第12 —23 页。等。

(三)都城地理研究

《文献》收录都城地理研究相关论文37 篇,其中重复收录1 篇,有译文3 篇。都城水利研究是日本对于中国都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论文有佐藤武敏《关于唐宋时期都市的饮用水问题》(1975)、古林森广《北宋前半期汴河的水路工事》(1984)、中村圭尔《建康与水运》(1984)、松田吉郎《明代南京的水利》(1990)、藤田胜久《汉唐长安的城市水利》(1992)和西冈弘晃《宋代都市水利史研究序说》(2000)等。日本的中国都城史研究亦较为重视都城地图与都城画作的研究,如木田知生《宋代开封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1978)、伊原弘《新版〈乾隆京城全图〉》(1996)和《〈加摹乾隆京城全图〉的再讨论——以“法源寺”周边为线索》(1997)等。在都城地理研究中,更多的属于都城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综合或专门研究,涉及历史地理学的诸多专题领域,如斯波义信《宋代的都市城郭》(1981)、妹尾达彦《隋唐洛阳城的官员居住地》(1997)、村松弘一《中国古代关中平原的城市和环境——从咸阳到长安》(1999)、渡边信一郎《宫阙与园林——三至六世纪中国皇帝权力空间的构成》(2000)和鹤间和幸《汉长安城的自然景观》(2000)等。需要说明的是,以空间和人地关系研究为中心的地理研究,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交叉关系。故而本文将《文献》中都城地理研究的多数论文归入都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专门类别予以论及。

(四)都城规划与建设研究

《文献》中可归入都城规划与建设研究的论文有26 篇,包括了都城规划及与规划相关的都城建设、都城建筑等研究的论文。有关都城规划研究的主要论文,有驹井和爱《关于元上都与大都的平面布局》(1940)、山根德太郎《元“大都”的平面配置》(1949)、服部克彦《北魏首都洛阳城的构造》(1953)、古贺登《长安城的建设计划——以都城与阡陌、县乡制度的关系为中心》(1972)、鹤间和幸《秦汉比较都城论——长安城对咸阳城建设计划的继承性》(1991)、佐原康夫《汉长安城的空间构造与都城制度》(1999)和佐川英治《北魏洛阳的形成与空间配置——以外郭和中轴线为中心》(2005)等。关于都城建设的论文,主要有池田雄一《咸阳城和汉长安城——以汉长安城的建设过程为中心》(1975)、松本隆晴《明代中都建设始末》(1984)、川胜守《明代城郭建设制度史》(2005)和《中国城郭城市都市空间的实测数据》(2005)等。此外,有关都城建筑研究的论文主要有服部克彦《北魏洛阳城门考》(1962)、坪井清足《中国建筑余话》(1995)和高村雅彦《中华世界的里弄住宅——从上海、北京、澳门到胡志明市》(2005)等。

(五)都城经济研究

都城经济研究是都城史研究和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此类论文有61 篇,其中直接以都城经济问题为标题的专论有28 篇,含1 篇论文刊发于2 处;另有33 篇论文虽不属于都城经济研究的专门论文,但对于经济史的研究包含有都城经济史的内容。27 篇专论都城经济的论文,大体可以分为3 个主题。一是关于都城市场与商业的论文,如日野开三郎《关于南宋临安府的私下会子》(1941)、佐藤武敏《汉代长安的市》(1965)、草野靖《南宋行在会子的发展》(1966)、斯波义信《宋都杭州的商业中心》(1984)、佐藤佑治《关于六朝建康的市》(1992)和山本进《清代的京钱与折钱纳税》(2005)等。二是有关都城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论文,如中村圭尔《建康与三吴地区》(1992)、后藤久胜《北宋关于京师与江淮地域之间的商业流通——从专卖票据的流通来看》(2000)和新宫学《通州、北京间的物流与当地社会——以嘉靖年间通惠河改修问题为线索》(2000)等。三是关于都城人口与经济管理的论文,如加藤繁《关于南宋首府临安的户口》(1953)、石田德行《明代的寺庄——特别以南京寺庄为中心》(1965)、佐藤学《明初向北京强制迁移的富民阶层——以所谓的“富户”的轨迹为中心》(1983)、伊原弘《支撑临安庶民信仰的经济能力——以石刻史料的解析为例》(1994)和久保田和男《试论宋都开封的人口数量——以在京禁军数的变迁为线索》(2000)等。

(六)都城政治与行政管理研究

《文献》中可归入都城政治与行政管理研究的论文有77 篇,其中直接以都城为题的论文有49篇,包含都城政治与行政管理内容的论文28 篇。在49 篇论文中,都城行政研究数量最多,如曾我部静雄《城市里坊制的形成过程》(1949)、佐佐木荣一《商役的形成——明代两京买办体制的形成》(1958)、仓持德一郎《明初富民的京师迁移——所谓“富户”的设定》(1965)、梅原郁《宋代开封与城市制度》(1977)、夫马进《明代南京的城市行政》(1980)、木良八洲雄《南宋临安府的大火与火政》(1990)、久保田和男《宋都开封的治安制度与城市构造》(1995)、真水康树《清代18 省“北京首都圈”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特质:“冲繁疲难”制度表现出的行政管理的难易度》(1999 —2000)、渡边健哉《元大都留守司》(2002)和后藤雄二《北京皇城及其周边地域在清末以后的机能变化》(2002)等。关于都城政治活动与相关事件的研究,主要论文有金子省治《关于万历四十四年的南京事件》(1957)、藤井宏《明清时期直隶省与独裁君主》(1961)、山内弘一《北宋时代的郊祀》(1983)、梅原郁《皇帝、祭祀、国都》(1986)、松浦章《明清时代北京的会同馆》(1992)和金子由纪《北宋的大朝会礼仪》(2002)等。建都与迁都问题的研究也是都城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代表性论文有坛上宽《明王朝成立期的轨迹——以洪武朝的疑狱事件与京师问题为中心》(1978)、细野浩二《元明交替的理论建构——关于南京京师体制的创建及其样态》(1980)、新宫学《从洪熙到宣德——北京定都之路》(1993)和渡边健哉《元大都的形成过程——至元二十年九月令的意义》(2004)等。

(七)都城社会生活研究

据《文献》统计,有关都城社会生活研究的论文有53 篇,其中直接以都城为题的有32 篇,其余21 篇包含了都城社会生活研究的相关内容。在32 篇当中,专门讨论都城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有15 篇,如服部克彦《中国佛教与娱乐艺能——以北魏洛阳时代的佛教寺院为中心》(1965)、木田知生《北宋时代的洛阳与士人们——洛阳与开封的对立》(1979)、中村乔《〈东京梦华录〉中的“鲊”与〈梦粱录〉中的“鲊”》(1999)和日下翠《从〈清明上河图〉看饮食》(2003)等。研究都城社会组织与社会活动的论文有16 篇,如尾上叶子《清代北京点心行会及点心铺》(1989)、岸本美绪《崇祯十七年的江南社会与北京情报》(1993)、久保田和男《王安石的开封与城市社会》(1995)、川越泰博《明代南京与倭寇》(2003)和川胜守《中国近世城市的社会构造——明末清初的江南城市》(2005)等。

(八)都城文化研究

《文献》中可归入都城文化研究的论文有92 篇,其中73 篇直接以都城问题为论题。在73 篇论文中,关于都城语言文学研究的论文有13 篇,如中钵雅量《〈水浒传〉的完成与杭州》(1993)、山田忠司《〈儒林外史〉中“给”的用法——与北京话资料的比较》(1999)和《清末北京话的一斑——以〈燕语新编〉为资料》(2003)等。有关都城艺术文化研究的论文有22 篇,如岸边成雄《清朝升平署的乐器——故宫博物院与热河离宫之间的关系》(1961)、吉川良和《晚清北京的戏曲改革与秦腔》(1976)、宫崎法子《关于西湖的绘画——南宋绘画史初探》(1984)和福田美穗《从元大都皇城看“蒙古”要素的发现》(2004)等。关于都城宗教文化研究的论文有21 篇,如井上以智为《清朝宫廷萨满教祠殿》(1950)、服部克彦《从佛教寺院看北魏洛阳的国际性》(1962)、竺沙雅章《宋元时代杭州寺院与慈恩宗》(1984)、中村淳《关于元大都的敕建寺院》(1999)和横井克信《关于东晋帝室的佛教信仰》(2005)等。关于都城教育文化研究的论文有8 篇,如宫崎市定《宋代的太学生生活》(1931)、岸边成雄《宋代教坊的组织与变迁》(1943)、一之濑雄一《关于南宋临安书铺的考察》(1986)和野泽佳美《明代南京经铺》(1997)等。此外,有其他都城文化研究论文9 篇。

(九)都城文献与学术史研究

《文献》中除了上列8 大类论文外,还有都城文献与学术史研究论文33 篇,这些论文又可大体分为3 个小类。一是关于都城文献与史料研究的13 篇论文,如畑中净园《〈洛阳伽蓝记〉的版本及其体系》(1951)和中村圭尔《魏晋南北朝都城史料辑佚:洛阳、邺、建康编》(2004)等。二是有关都城研究的书评文章,共有10 篇,分别是森鹿三、白石凡、斯波义信、吉川幸次郎、山田胜芳、楠山修作、新宫学、妹尾达彦、太田幸男、平田茂树等学者的学术评论。三是都城理论与学术史方面论文10 篇,如木田知生《关于宋代城市研究的诸多问题》(1978)、平田茂树《宋代政治史料与城市研究》(2005)和渡边健哉《大都研究的现状与课题》(2005)等。

四、结 语

综上,日本的中国都城史研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且具有一定的特点。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各点:一是日本的中国都城史研究历史久远,20 世纪30 年代以来,日本对于中国都城史的研究连绵不断,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成果丰硕,未来可期;二是日本关于中国都城史研究的主题宽广,领域广泛,涵盖了都城研究的各个方面,体现出学术研究的系统性;三是日本的中国都城史研究十分重视考古与文献等史料的运用和探究,重视对学术史的总结和理论问题的探讨;四是重视对于中国及其他国家相关研究成果的译介工作,重视国际学术的进展;五是日本学界中国都城史研究的学术视野极为开阔,重视从亚洲、东亚视角分析中国都城历史,重视中日、中日韩都城的比较研究;六是日本极其重视中国都城史的实证研究,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注意到了中国都城历史的思想性与理论性;七是日本的中国都城史研究,不仅重视都城史的专门研究,同时还将都城研究与地方城市研究融为一体,从城市史的视角研究都城。总之,日本的中国都城史研究具有一定的特点与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都城论文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