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伏邪学说论治寒地小儿湿疹的思考*

2023-08-15 00:48:20陈雁雁宋明达李勇军王有鹏王国杰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8期
关键词:伏邪腠理寒地

秦 雯 陈雁雁 宋明达 李勇军 王有鹏 王国杰△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1)

湿疹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以皮损形态多样、对称分布、瘙痒难忍、反复发作为特点[1]。此特点严重影响了小儿的生活质量及其生长发育。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外界环境的变化,小儿湿疹的发病率可高达57.3%[2]。西医认为小儿湿疹的发病与免疫因素、超敏反应、皮肤屏障功能等有关[3]。近年来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在湿疹疾病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其可降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所造成的不良反应。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湿疮”“浸淫疮”“奶癣”等范畴。基于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笔者认为该病与伏邪内藏密切相关,试从伏邪角度分析小儿湿疹的辨治。现阐述如下。

1 伏邪理论概述

伏者,匿藏也,即为伏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是中医学重要的发病理论。伏邪学说首载于《五十二病方》、渊源于《黄帝内经》、创立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成熟于明清[4]。伏邪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伏邪单指伏气温病,认为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虚损,不能驱邪外出,从而使邪气潜伏于体内;而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发的致病之邪[5]。《王氏医存》云“伏匿诸病,六淫、瘀血……诸虫皆有之”。伏邪具有动态时空、隐匿、自我积聚、潜证导向四大特征[6]。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为患,使病邪难以觉察,因此常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

2 伏邪与小儿湿疹

《黄帝内经》言“脏藏于内,形见于外”。湿疹在外表现为皮损形态多样,在内实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7]。而邪气伏于体内,日久不解即可造成脏腑气血阴阳的紊乱,故湿疹的发病与伏邪息息相关。其一,伏邪具有潜伏、隐匿的特点。邪气伏藏于体内,感而不发,待到患儿机体正气不足,正不胜邪之时而发病,恰如小儿湿疹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时发时止之性;其二,伏邪发病具有气候时令性[8],《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小儿湿疹发病亦与气候变化、环境暴露有关,正如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所言“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综上所述,小儿湿疹发病与伏邪致病相符合。

2.1 伏风内潜,瘙痒难耐“伏风”一词首见于清代,伏风发病既有伏邪伏而不发,遇诱则发的特点,又有风邪轻扬开泄,善行数变之性[9]。《临证指南医案》云“六淫之气,风居其首,故风者,百病之始也”。寒地地跨暖温、中温、寒温三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尤以风邪挟湿、热之邪多见。其轻扬开泄之性可使腠理开阖失司,为邪气侵入留有门路。腠理开则不洁、有害之物进入人体使之发病[10]。现代研究表明,尘螨、细菌等物质与湿疹发病有相关性[11]。中医学中湿疹亦有“四弯风”之名[12],描述为“此证发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人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由此看出其发病与风邪、湿邪有着密切关系。

2.2 伏湿夙留,郁阻腠理“伏湿”一词明确提出是在清代刘吉人《伏邪新书·伏邪病名解》一书中,载到“夫伏邪有伏燥、有伏寒、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13]。伏湿之说源自《灵枢·贼风》,其对外湿侵入并潜伏于机体有着详细描述[14]。而外湿来源一为时令主气,二为环境所致。寒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及东南季风影响,气候炎热多雨,病邪多以湿邪为患。伏湿具有湿邪黏滞重浊、阻滞气机、易兼他邪的特点,尤易兼夹热邪。现代医家对小儿湿疹湿热夹杂病机理论也多有继承和发展。王俊宏教授主张从热、湿、毒、瘀的角度进行湿疹的辨证施治[15]。王有鹏教授认为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导致玄府闭塞不通、肌肤失于宣发而发为湿疹。

2.3 伏燥伤阴,肌肤失痒 伏燥亦属伏邪范畴,既有伏邪之性,又兼有“燥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的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燥胜则干”。王冰注云“干于外在皮肤皴折,干于内则精血枯涸”[16]。寒地伏燥致病与寒地气候及小儿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相关。寒地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加之供暖时间长达4 月之久,家中门窗紧闭,人外出活动减少,燥邪之气尤胜。此外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其阳气功能旺盛有余,精血、津液相对不足,加之湿疹缠绵难愈,病邪日久不解,易郁而化火、耗伤津血,导致肌肤失于濡养而见干燥脱屑、瘙痒。正如《证治准绳·伤燥》云“阴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热转甚为诸病,在外则皮肤皴揭”。

2.4 伏瘀久积,暗耗气血 伏瘀致病之要在于正气亏虚,瘀血内留,其致病具有病程缠绵、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等特点。《临证指南医案》云“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胃常因受邪而发病,正所谓“脾胃虚弱、百病峰起。”寒地纬度高、冬季漫长寒冷,寒邪尤重亦可伤及脾阳,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脾失健运则生化乏源,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导致血液滞于脉道而发病。

3 从伏邪论治小儿湿疹

扶正与祛邪是“伏邪”的两大治疗原则,如《伏邪新书·序》所载“一面扶正,一面祛邪,不操切图功”[17]。《素问》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伏邪致病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其对人体正气的消耗具有隐匿性和渐进性,所以治疗小儿湿疹应坚持扶正与祛邪并举,在伏邪还未发病之时,以扶正为要。此外中医“同气相求”观点认为不同病邪与特异质体质之间可相互亲和。正如《灵枢·五变》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故小儿湿疹的治疗不仅要扶正固本,还需调理内在体质,从根本上切除发病的源头。据此王琦院士还提出了“调体脱敏,透达伏邪”的治疗观。此外伏邪期还需在扶正基础上,施以搜风、利湿、润燥、化瘀之法透邪外出。

3.1 搜风止痒,祛邪消疹 痒自风而来,止痒必先疏风。伏风所致湿疹临床表现以瘙痒显著,疹出色红、泛发全身或局限性为主。故治以搜风止痒之法,方以消风散加减。消风散出自《外科正宗·卷四》疥疮论第七十三云“发痒钻刺,化化生生,传遍肢体……内服消风散”。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消风散具有止痒、抗过敏及免疫调节作用[18]。方以荆芥、牛蒡子、蝉蜕、防风为君药,可辛散透达,疏散风邪,使风去则痒止。苦参清热燥湿、苍术祛风燥湿、木通渗利湿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可使风所挟湿、热之邪亦可消。若有风热内郁,耗伤阴虚之象,可加入生地黄、当归之品养血活血。诸药合用风邪得散,湿邪可祛、热邪可清,故痒止疹消。

3.2 清利湿热,走泄消疹 《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云“小儿五脏有热……湿热相搏身体,其疮初出甚小,后有脓汁,浸淫渐大,故谓之浸淫疮也”。伏湿热病邪所致湿疹临床表现以丘疹,水疱,糜烂,黄水淋漓,浸淫成片伴瘙痒,及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故治以分消走泄之法,方以温胆汤合薏苡竹叶散加减。分消走泄法是依据湿热病复杂的病因病机而进行立法论治的。薏苡竹叶散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此方主张辛凉淡法,功用为辛凉解热、淡渗利湿、表里双解。与温胆汤配合使用,可分消三焦湿热,达到“开上,畅中,导下”之力。方中连翘疏风散热、薏苡仁清热利湿使热从表解;陈皮理气燥湿、苍术燥湿运脾,两药配伍使湿邪从中焦消;茯苓健脾利湿、竹叶渗湿利尿引湿邪下行;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诸药配伍以辛凉解肌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甘温护中焦脾胃。

3.3 养血润燥,补运消疹 《丹溪心法》云“身上虚痒,血不荣于腠理,所以痒也”。小儿阴血不足是伏燥致病的根本原因,伏燥之邪所致湿疹临床表现以皮损反复发作、皮疹干燥脱屑,色素沉着为主。故治以养血润燥之法,方以养血定风汤加减。养血定风汤源自《外科证治全书》,具有养血滋阴、息风止痒之功,善治一切因血虚化燥所致的皮肤病。方中生地黄滋阴凉血、当归养阴补血、赤芍清热凉血、川芎行滞活血,四药合用养血润燥,补而不滞,兼具通络活血之效,使营血恢复周流无阻。若正气损伤不重,可加入清燥透邪之品,如桑叶、薄荷、芦根之属;若血热尤盛可除薄荷、芦根之品,加入玉竹、麦冬等清血分燥热之药。正如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云“伏邪既久,气血必伤……故灵其气机,清其血热,为治伏邪第一要义”。

3.4 健脾化瘀,扶正消疹 现代医家对于瘀阻所导致的湿疹多有阐述。潘梅[19]认为慢性湿疹虽以湿象为主要表现,但根本病机在于久病入络入血,气血瘀滞,肌肤失于濡养而发病;赵纯修[20]认为血瘀络阻是慢性湿疹的病理基础,治疗应当活血化瘀。伏瘀所致湿疹临床表现以皮损粗糙、苔藓样变、颜色暗红为主。故治以健脾化瘀之法,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辅以川芎、丹参、桃仁活血之品。方中人参补五脏之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脾气得足,则脾湿可除;山药、莲子补脾益肾;白扁豆、薏苡仁即可助白术燥湿,又可助茯苓利湿;砂仁醒脾化滞;川芎活血行气;桃仁、丹参活血祛瘀以缓攻宿邪。诸药合用脾胃得以健运,气血得以补充、正气得以恢复,瘀血得以消除。

4 验案举隅

患某,男性,12 岁,2019 年7 月30 日初诊。主诉:湿疹反复发作1 月余,加重1 周。现患儿遍身瘙痒难耐,尤以眼周、口周为甚,眼睛红肿伴流黏液,口中异味。症见咽部(+),颌下淋巴结肿,听诊双肺呼吸音粗,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患儿本就因湿热之邪郁滞肌肤腠理而发病1 月余,现又因食鱼蟹引动了伏邪进而病情加重1 周,故治以清热利湿,走泄消疹之法。处方:薏竹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10 g,小通草10 g,连翘10 g,茯苓10 g,甘草10 g,法半夏10 g,枳实10 g,竹茹10 g,薏苡仁10 g,竹叶10 g,苍术10 g,土茯苓10 g,浮萍15 g,枇杷叶10 g,白鲜皮10 g,地肤子10 g,石菖蒲10 g,决明子10 g,野菊花10 g,蔓荆子10 g,炒蒺藜10 g,紫草5 g。10 剂,每日1 剂,水煎服。2019 年8 月12 日二诊:服药后,遍身、眼周、口周瘙痒缓解,眼睛红肿减轻,口臭稍缓解。诊见咽部(+),舌红、苔黄,脉滑。予上方继续服用。10剂,每日1剂,水煎服。后电话随诊,患儿诸症好转,未见复发。

按:本案患儿体质特禀,以伏湿内潜为病机总纲。患儿发病之时正值夏季,气候炎热多雨,易湿热之邪袭体。《湿气论》云“盖闻坤土主湿,湿土寄旺四季,而春夏为甚,季夏为尤甚。湿生于土,本气属阴,阴为寒湿,后乃渐化为湿热”。患儿因外感湿邪郁于肌肤腠理而发病,此时患儿正气足尚能与湿邪相抗衡。然湿邪重浊黏滞,难以速去,易化热入里并伏于体内,故见湿疹时发时止,缠绵难愈,持续1 个月之久,近日因食鱼蟹等发物,再次引动伏湿之邪导致病情加重,故见遍身瘙痒难耐,眼睛红肿伴流黏液。予薏竹温胆汤。方中连翘、竹叶、蔓荆子辛凉走表,疏散在表之风热;陈皮、法半夏、苍术、石菖蒲同用燥中焦之湿,四药配伍一则取其治湿之义,二则小儿脾健不在补贵在运。陈皮、苍术除燥湿外还可理气运脾恢复脾胃之功能。小儿脾胃健,则气血足,正气恢复故能御邪外出;薏苡仁、小通草清热利湿、茯苓健脾利湿、土茯苓清热除湿,均可引湿下行,使湿从下焦解。正所谓“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欲解湿热,不可只偏于一方。浮萍解表透疹、白鲜皮燥湿止痒、地肤子祛风止痒、炒蒺藜活血祛风止痒,诸药相合可使遍身瘙痒得止。加之眼睛红肿伴流黏液,故配伍野菊花、决明子清热明目。咽部红肿加紫草清热凉血解毒。诸药合用肌表之热得解、中焦脾胃得运、在里之湿得消,则湿疹可除。

猜你喜欢
伏邪腠理寒地
腠理玄解*
中医学报(2023年11期)2023-12-21 09:37:21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黑龙江医药(2022年6期)2022-11-25 14:05:31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5:04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园林科技(2021年2期)2022-01-19 02:22:22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环球中医药(2022年9期)2022-01-01 17:01:15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当代水产(2021年6期)2021-08-13 08:17:42
伏邪学说溯源及后世研究现状
寒地鸭场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腠理概念辨析及运用初探
寒地多年生毛樱桃改接李优良品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