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探讨

2023-08-15 00:54赵进
参花(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吐字韵味演唱者

◎赵进

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人声演唱的方式表达音乐思想,呈现音乐的艺术美感,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听觉享受。传统戏曲是中华艺术瑰宝,其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诸多技巧和经验,能够为民族声乐演唱提供借鉴。在大众审美日益多元的今天,将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应用到民族声乐中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创新,这有利于丰富民族声乐内涵,提高演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一、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概述

民族声乐是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依托智慧创造的富有民族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色彩的音乐演唱艺术。民族声乐演唱独具风味,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历代声乐艺术大师的加工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演唱技巧,大大增添了民族声乐演唱的活力,提高了民族声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于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认识,我们可以从语言、唱法和表演上来分析:从语言上看,民族声乐演唱使用的是民族固有的语言,依托契合音乐语境的语气、语调和语势等语用技巧演唱音乐内容,更利于人们找寻民族精神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唱法上看,民族声乐唱法多样,有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戏曲唱法,有情感真挚的民间歌曲唱法,还有灵活多变的新唱法等。这些唱法的运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艺术美感享受;从表演上看,民族声乐演唱是综合性非常强的表演艺术,演唱者依托其高超的演唱技术进行演唱,配合适切的表情、神态、气质及动作,能够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二、传统戏曲艺术及其演唱概述

中国传统戏曲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汲取了武术、舞蹈、杂技、民歌、琴曲、诗词等元素,丰富了表演形式与表演内容,特别是经过声乐艺术的提炼和加工,建构出了完善的表演体系,形成鲜明的艺术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加之民间艺人的真情演绎,传统戏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传统戏曲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其与地方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形成了三百多个地方剧种,每个剧种的风格都独树一帜,地域色彩鲜明。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地方剧种都“以唱见长”,依托富有韵调的方言,优美动听的旋律,清晰的咬字和吐字,酣畅快意的行腔,以及独特的风格韵味,将戏曲艺术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审美给养。戏曲演唱与歌曲演唱有着明显的区别,戏曲更强调演唱的艺术性,讲究“字、声、情、韵”,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做到“以字带声,字声统一,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同时配合武打、杂技和歌舞等表演形式,充分展现戏曲艺术的魅力。

三、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的关联性分析

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都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二者有相同的文化起源,都是依托艺术手段表现人文精神和地域色彩,所以二者在审美上存在诸多共同点。从发声上看,传统戏曲强调发声共鸣,有“脑后音”的说法,要求演唱者依托富有通透、圆润、清脆的声音提高声音效果。现代民族声乐强调灵活运用共鸣腔,演唱者需加强对声音的大小、粗细、刚柔等细节处理,运用明朗明亮、清澈圆润的声音提高声音效果。可见在基础发声的技巧上,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依托丰富多样的呼吸技巧,为演唱艺术注入更多的活力。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常常使用“提气”“跳气”“嘘气”等技巧,演唱者通过合理运用气息技巧,可以演唱出不同的声调,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传统戏曲演唱重视呼吸,每个呼吸技巧的使用都有独到的经验,能够为民族声乐演唱提供借鉴。如京剧演唱中老旦使用的“喷口”和“行腔”,就是将“气”贯穿于咬字和吐字的过程,使音高勃发有力,声音高亢激昂,能够提高声音的气势,给人们带来一种听觉震撼。除此之外,京剧还常用拖腔唱法,依托高频度的声音颤动,增强声音表现效果。如京剧《红灯记》中有很多使用拖腔的唱段,在唱段的开头唱出的清脆明亮的声音,在唱段的结尾唱出的颤动的声音,这不仅增添了演唱的韵味,也突出了剧中人物形象。

基于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在发声、呼吸等方面的共性,民族声乐应更多地汲取传统戏曲演唱技巧,既能丰富表现力,又能提高声乐演唱的艺术性效果。以京剧的花鼓戏为例,该戏的演唱在风格上独具特色,演唱者通过灵活运用咬字技巧、演唱方法和润腔技法,将声音的艺术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自然流畅的声腔,收放自如的呼吸,更让人们在欣赏声乐艺术的同时,感受到声乐艺术的博大精深。花鼓戏作为人们认可和喜爱的戏曲,其唱腔曲调的运用皆属于民族声乐,其在唱法上也与民族声乐的演唱有非常多的相近之处,譬如使用的颤音、波音、装饰音等,都能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创新提供支持。花鼓戏的演唱对男女声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音程和腔调的变化,演唱具有一定的难度,演唱者必须加强对气息的控制,合理运用演唱技巧,才能将民族色彩和地方韵味展现出来。可见从该戏的演唱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很多演唱技巧,对于提高民族声乐演唱水平具有促进意义。

四、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分析

(一)咬字吐字

传统戏曲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项演唱技巧的运用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在演唱戏曲时,演唱者要重视咬字和吐字的技巧运用,这也是其演唱素养和演唱能力的直观体现。如果演唱者不能准确咬字,清晰吐字,那么戏曲演唱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引起观众的反感。因此,演唱者须有意识地加强咬字和吐字训练,扎实地掌握咬字和吐字技巧,做到“字正腔圆”和“依字行腔”。在发音训练的过程中,演唱者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是否标准,重视每个字、每个词和每个句的发音,再根据戏曲内容逐字逐句地练习发音,以避免出现音包字和字包音的情况。为了提高吐字的清晰度、准确度和流畅度,演唱者须掌握发音技巧的运用精髓,能够根据音高需求和口型变化调整发音力度和速度,确保从字头到字腹再到字尾的发音合理得当,做到轻盈灵动地发出字头音,平稳连贯地发出字腹音,恰当准确地结束字尾音。发音的力度不宜过猛,以免阻塞气息,使发音失去平衡。发音的力度也不宜过轻,以免气息不足,影响整体的发音效果。通过合理准确地控制气息,不断提高吐字发音的效果,避免出现“字声分离”的情况。

基于相同的文化起源,相近的审美思想,相通的技法运用,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在演唱技巧的运用上有很多相通性,民族声乐可以更广泛地借鉴传统戏曲的咬字和吐字技巧。特别是经过学者们的研究论证,将传统戏曲中的发音咬字、吐字唱腔、风格韵味等应用到民族声乐演唱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技巧,能够达到增强民族声乐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效果,给观众带来愉悦审美和文化给养。比如在很多民族声乐作品中,都引用了传统戏曲的咬字和吐字技巧,并在演唱中取得了理想的表演效果。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该作品采用的是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曲调,结合朴素真挚的歌词,配合明朗的节奏,深切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依恋与歌颂。在演唱这首歌时,演唱者圆润柔和地吐字,保持语气层层递进,加强对发音力度和速度的控制,保证声音明亮质朴,将歌曲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完整地演绎出来,使观众在节奏、旋律和曲调中找寻到热爱祖国的认同感。为了提高演唱效果,针对本歌曲中的一些没有声母的字,演唱者还可以结合音乐语境,根据字义提炼发音技巧,能够增强演唱的艺术性。

(二)戏曲唱腔

前文提到,传统戏曲艺术在其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非常多的地方文化元素,衍生出三百多个地方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风格的唱腔,譬如轻音若丝的昆腔,大开大合的秦腔,抑扬有度的豫腔等,唱腔的独特风格在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状态、情感意识、心理活动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加强这些唱腔技法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能够提高民族声乐表演的艺术高度,对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也具有促进作用。

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演唱者需要唱出浓郁的民族韵味。而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演唱者可以考虑使用润腔技法,对作品中的音、形和义进行二次加工,依托戏曲唱腔技巧增添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润腔是对声腔的加工与修饰,有断腔、拖腔、花腔、甩腔、连腔、哭腔、笑腔等艺术形式。无论哪一种声腔,都具有鲜明的表现风格,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比如哭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能够起到增进观众情感体验的作用。哭腔是指人在哭泣时发出的声音,该声音是从丹田发力到高位置,气息吸得很深,是民族声乐演唱所需要的技法。使用哭腔演唱歌曲就是以“哭着唱”的声音技巧演唱歌曲,有利于营造悲伤的情感基调,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譬如《兰花花》《孟姜女》《江河水》等音乐作品都有哭腔唱段,依托哀婉的哭声打造出悲伤的情感基调,丰富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变得有血有肉,达到了调动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比如笑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契合歌唱的基本原则,能够起到将歌曲艺术推向高潮的作用。使用笑腔演唱歌曲就是利用“笑着唱”的声音技巧演唱歌曲,依托笑的力量推动气息扩张。打开歌唱腔体,同样是民族声乐演唱所不可或缺的技法,譬如《我是个采煤的黑小伙》《打个胜仗笑哈哈》等音乐作品都有笑腔唱段,演唱者将笑腔技法巧妙地应用到演唱过程中,将诙谐幽默的性格、阳光乐观的态度和开心快乐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提升了歌唱艺术的魅力。

再如甩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能够起到装饰声音,增强演唱效果的作用。甩腔又称抛腔,分为长甩尾、短甩尾等形式,在民族声乐中有广泛的运用,有利于增添歌曲的风情韵味。如云南民歌《放马山歌》,该歌曲的歌词非常精炼,以七言两句为一段,演唱者在演唱“哟哦”二字时,采用自由甩腔的方式唱出了牧人的思想情感,描绘出优美的山野情境。再如陕北民歌《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该歌曲旋律优美,演唱者在演唱“里”字时,从高八度的“li”音向下甩腔,唱出陕北热情、豪迈和洒脱的地域性格,依托歌声将陕北的壮阔美景全部展现出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可见,将传统戏曲唱腔技巧运用到民族声乐,更利于提高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性,能够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三)风格韵味

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风格富有特色,韵味十足,特别是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演唱形式与技巧,能够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抑或扬的感情、顿挫交错的语气、吞吐变化的韵味、浓淡相融的意境、收放自如的氛围,无不能使观众感受到妙到毫巅的艺术技法,感受到戏曲表演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样的一个汉字,依托不同风格韵味的演唱技法,其所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也会不同。比如昆曲清丽柔婉、细腻抒情;秦腔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吉剧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再比如南方的戏曲以小调为居多,营造的是温婉柔和的情调,北方的戏曲以铿锵有力的曲调居多,营造的是高亢激昂的情调。可见,不同地方剧种的风格差异明显,所表达的韵味各有千秋。无论是哪一种风格的戏曲,都重视韵味的表达,对演唱技巧的要求也非常高,也就是说,演唱者首先要了解戏曲的文化特色,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咬字发音、吐字唱腔等技巧的运用,把握住戏曲的风格韵味特点,才能在演唱中创造出更多的艺术美感,取得理想的演唱效果。

戏曲风格韵味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数见不鲜,演唱者通过在声腔中处理歌曲的细节,从抽声演唱和“气声相和”中提炼演唱技巧,更易在演唱中呈现歌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调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中,深刻感受歌曲的歌词、旋律、曲调之美。比如在民族声乐《亲吻祖国》中,歌手在低声区融入通俗唱法的气声手段,以柔美亲切的声音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如在民族声乐《醉了千古爱》中,歌手依托不同的声腔技巧,将古风的韵味和时代气息呈现出来,使得意境宛转悠扬,让人产生无尽遐思。将戏曲的风格韵味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进行运用,可以丰富语汇技法和表达方式,只要所运用的演唱技巧符合歌曲的思想内涵,契合歌曲蕴含的情感意蕴,便能使歌曲展现出独具韵味的风格特色,给观众带来极佳的审美体验。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有着相同的文化起源,二者在审美思想及技巧运用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传统戏曲丰富的演唱技巧能够为民族声乐艺术创新提供借鉴,加强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能够推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通过汲取传统戏曲的咬字吐字、戏曲唱腔、风格韵味等技巧与特色,可以提高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高度,增强民族声乐演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和更多的审美感受。

猜你喜欢
吐字韵味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孩子吐字不清如何处理才好”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