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喆
雨声不小。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显得孤寂而单调,“嘀嗒,嘀嗒”,声声急且紧凑,仿佛,就是这些雨声把我惊醒了似的。
想起“梧桐叶上三更雨,枝枝叶叶是别离”的诗句,心中平添一抹惆怅:难道就是这场雨,要阻挡我与万江之约?
是的,天明后,我们与万江作协有一场大汾村采风之约。大汾村属于万江镇,是东莞四大名乡之一、历史悠久的书画之乡,自然值得我们前去采风观仰一番。
说来惭愧,来东莞分厂工作十四年,从来没有进入过万江镇,更别说融入它下属的各个村落。一次一次与它擦肩而过,一次一次又念念不忘。之所以念念不忘,皆因为文友们在群里聊过万江,说万江虽然是个镇,但它文化底蕴醇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较多,其中,水资源特别丰富。作为东莞城区与水乡片区的交汇处,万江有“桥头堡”之称,万江镇因东江碧水河网纵横而得名——当然,从名字也能看得出来,万江,万条江……因此,万江镇是一座被水环绕之城,靠近珠江河口,东江及其支流环绕街道,被誉为鱼米之乡。
在我的想象中,万江不亚于江南水乡。当然,对它的思慕与记忆,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水的想象中,更因为侯平章老师所写的《白鹭》。他在这篇散文里,用诗意的语言写万江生态:“就是那一张张开的白鹭的翅膀就是我的青春和梦想在尽情地张望。一只白鹭的翅膀可以立刻让巨型建筑失去高度。让遥不可及的远方和诗意在眼前升温,在眼前舞蹈绚丽起来。一只白鹭就是一瓶试剂,测试生态的酸碱度,测试水体的干净度,测试泥土的芬芳度,测试岸边水草的舒适度。最终是测试生命生存的存在度。”——这样美好的描述,一直存在我的记忆里,并于日常行走中会突然呈现在眼前,并为之一次次脑补那种场景。
万江这个名字,一直耸立于我的思维之中。当我双足落在汾溪河边的时候,我的心愿终于落在实处。
汾溪河是途经大汾村的一条河流。作为龙舟之乡,大汾新村及其他村子每年五月,都会在汾溪河上演百舸争流万箭齐发的壮观景象,各支龙舟队在锣鼓喧天中,争相划桨……把一场纪念端午的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传遍各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
也许是风平浪静阳光灿烂的缘故,今日的汾溪河,非常平静辽阔,流水缓慢。河岸边,许多小螃蟹爬来爬去,它们正在晒早起的太阳,一些青青的芦草蒿草在潮湿的地方摇曳。远处的河面上,有鸭子游来游去,如果我没猜错,应该是麻鸭,这些年,东莞的大小河流经过系列的整治改建疏通埋管,清理淤泥,都改变了模样。大汾村的大小河流自然也不例外,除了麻鸭,那一只只上下翻飞的不正是白鹭么?时而高,时而低,一会儿远,一会儿近,白点一会儿多,一会儿少。只可惜离得太远,要不然拍一些照片也好。转而一想,有遗憾也是一种美。那一只只诗意的精灵,缝补着河与天空的距离,衍生出众多美好和追逐。
十里汾溪,十里风情。
沿河而行,每间隔不远,就有一座灰白色的廊亭耸立在河岸边。里面有人下象棋,有人溜娃,有人闲聊……生活的安逸富足,在一个廊亭里得到很好的诠释。这些年,各地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环境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走到哪里,都建有休憩处,娱乐处。
街道上,处处都会碰上树木植被,三角梅、紫荆花、黄蝉树、凤凰木、木棉树等,作为岭南特有的常见的风景树,细叶榕大叶榕自然也是不例外,它的虬枝伸得很远,冠如华盖,在炎炎烈日下,为路人送来一片浓荫与阴凉。与近旁的粼粼河流相比,这些树无疑是一种静态之美,一静一动,一绿一白,装点着大汾村的自然生态景色。
进入了大汾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汾荷塘。它嵌镶在新旧楼房的中间,朱红色的栅栏把池塘围了一圈。周围除了房子外,还有一些树木植物。一棵凤凰树冠散得很开,像一个大伞,蓊蓊郁郁地伸得老远。强烈的阳光从枝叶间落了下来,光影斑驳一地,随风在脚下不停地摇晃。
荷叶在池塘里绿意盎然,如大大小小的绿色盘子,铺满了整个池塘。那些粉红的白的荷花,开得煞是好看,亭亭玉立在水中,像娇羞的女子,翘首盼望着心上人的到来;又像是在等待一位知心的摄影师,把自己的倩影定格在时光的某一瞬间。
仔细看,这里的莲叶似乎跟其他地方的莲叶不一样,普遍比较小,圆如食物果盘,且边沿都向里卷曲着,好似要盛装着什么似的。盛装阳光?盛装风雨?盛装秦砖汉瓦?或许,它们盛装的是唐诗宋词的婉约诗意。
一些蛙鸣声,搅动着我的思绪,遂想起“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诗句来。看着眼前的一些麻雀飞来飞去,“故乡”二字便浮上心头来了。
荷塘,总是与故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人的故乡,没有荷塘,只能说明他的故乡毫无美感可言。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一篇《爱莲说》,能从宋朝名响到现代,并不是说这篇文章有多好,而是在精神层面上,莲代表着高洁素雅,代表着一类人的精神世界,也代表着许多文人骚客的隐喻暗指。如同一篇《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的荷塘之美,荷花之美,更写出了作者朱自清对当时的时局动荡颇为不满的现状——这与当下的我们完全不同。我们行走在这里,即是观赏美又是享受生活的乐趣,更是把一场文学植入美学的乐趣爱好之中,让二者兼容相通,圆满心意。
时代不同,看荷写荷人的心情不同。但是荷的精神信仰却是相通的。
在这嘈杂喧闹的夏日,闻着一阵阵清香,听一曲蛙鸣蝉嘶,观一二蜻蜓立在荷叶上……多少时光静止在这里,千年的光阴自在地流淌着。
依着半人高的栅栏,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聚焦,拍照,左拍右拍上折下拍,恨不得抓住荷塘最美的视角。
收拢阳伞,我也拿出手机,找寻着最好看的荷花拍了起来。不料此时,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了下来,遂又急忙撑开伞。此时的雨下得甚是急躁,荷叶,荷花被打得东倒西歪,如同醉酒一般。一些雨珠被荷叶擎住,像亮晶晶的眼泪。池塘水面上,玉珠乱溅,而阳光,依然在头顶上像一个大火球,照得人眼睛都没法睁开。
这时,脑子里突然想起人生听雨三部曲:初听浪漫轻狂,再听艰辛惆怅,又听不知暮年归何处,不由得感怀这匆匆的岁月。
“快录视频”有人喊了一声:“雨中听荷也不错。”诗人们诗兴大发,七嘴八舌地嚷道,打乱了我的一番思绪。
说来好笑,一段视频还没有录完,豆大的雨点又停了。这场雨,真是来得干脆,去得痛快,不拖泥不带水,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般。
此时的荷叶,绿得发亮;沐浴后的荷花,洗去尘埃,带着泪珠,愈发润泽娇媚起来,它们在阳光下透明、发光,熠熠生辉。
转身去往古村落时,脑海里冒出了一首诗:《莲叶何田田》
夏季的荷塘,仿佛水墨画
清风徐徐,恍若浮生
荷花盛放。远远的,有人划桨
有人唱莲叶何田田
香气弥漫的湖水,碧绿覆盖的
湖水,藏起玉莲的心
水流默默
白云寂寂
空心的藕还在梦中
触摸青砖,历史的气息迎面扑来。根据资料显示,大汾古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原名汾溪。所以,这里的河流一直还沿用老名:汾溪河。
何氏大祠堂作为大汾村的特殊性建筑,我们自然要前去观赏一番。
在建筑样式上,何氏大宗祠的建筑模样同岭南的大部分宗祠一样,为三进三开的样式。正大门为朱红色的砖墙。屋顶呈船形状,上面有龙样的浮雕,色彩已经变得有些模糊了。屋顶是青黄色的琉璃瓦,滴水檐为青绿色。
迎面看过去,何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为烫金色,嵌镶在同样红色的一片木匾上,它的下方有一副对联,同样是烫金的字体。大门有高高的青色门枕石,一左一右两侧有高台,有木架梁,圆柱。木架梁的拐角处,两侧对称有黑色的镂空木雕,很是古典。进门隔着一道暗红色的屏风门,然后就是天井,两侧有侧廊房。宗祠的屋顶或者檐板上,石雕、木雕、砖雕、人物塑像、花鸟虫兽、山水楼台、古物图案等均精雕细琢,青砖黛瓦,廊檐翘角很是俊美。宗祠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还有一个老人看守着。
这座宗祠在二〇一〇年被重新修葺改为展览馆,里面展示了很多村史,也展示了大量名人与书画。
站在祠堂的内部,我们为墙上密密麻麻张贴的人物惊掉了下巴,真可谓人才济济。特别是画家尤为突出。根据资料,从明清开始,这个村子出现了许多何姓的代表人物,早期有何星榆、何泰崙、何友文、何成根等,后期又有梁雨才、李皓东、何春、何敬贤等。一九七八年初,东莞市文化馆举办了一期书法展览,大汾青少年的作品占七成多。改革开放后,大汾社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开发书画艺术,挖掘书画文化资源,荣获“广东省书画之乡”称号。
大汾村,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就像一部厚厚的词典,浸染着新旧的时光,供世人翻阅、了解、学习、访古、问今。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名胜古迹自然也颇多,比如我们随后在街心所欣赏的青云桥、种德桥、连步桥,这三座桥都是明朝所建的拱桥,至今保持着完整的旧时模样。只是历经时光的无情更迭,我们脚下行走的青石板已经残缺破旧,朱红色的砂石,也被时光钙化,有着斑驳的痕记。
三座桥立在那里,那里就是一面史镜,闪耀自身的荣光。
站在青云桥上,可以看出桥面栏杆为花岗石,桥身为红砂石构建。这里,曾经是张家玉站立过的地方。历史的镜头穿过云雾,持续地拉近到我们眼前。张家玉,作为南明的将领,作为万江镇的英雄,他曾望着青云桥下的粼粼河水,运筹谋略,誓师抗清,带领着万江水乡一带的百姓成立义军,大战于万江和道滘两镇……后来,张家玉身中数箭遂投塘而死,壮烈殉国。
一部青云桥,让大汾村的历史变得更加厚重起来。它摆渡着万千苍生,也摆渡着一方土地的信仰。
我一直在想,张家玉所投的水塘,是否就是大汾村的荷塘这一块呢?如果是,这片荷的高贵贞洁的品格恰恰正是他的写照与化身。
种德桥是何氏家族的何应阳所建。他希望后辈们都讲究一个“德”字,所以便取名“种德桥”。此桥位于大汾河的中枢,主体由红砂岩而砌,为墩式平拱。
青云桥有栅栏,另外两座没有。这三座拱桥,除了连步桥还有汾河的水流进出,青云桥与种德桥皆为旱桥,它们被周围林立的新楼房街道所簇拥,被当成重点文物保护起来。
看着这三座古老的桥,你的眼前会重现大汾村古老的模样。
那时的大汾村,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乡,三步一桥五步一码头,街桥相连,各类商人小贩遍布其中。木质的房屋依河而建,人们临水而居,晚上枕着月光与涛声入眠。
这样的光景,在我的想象中,如同我所了解的威尼斯,或者是浙江绍兴。昔日的古村处处水波荡漾,商贾来往,一条条乌篷船满载着各种货物,在水面上穿梭。那声声桨橹,就是一曲曲天籁。打鱼人满载着鱼儿,木浆击水,从桥下经过;而桥上,那些农人,挑着担子,赶着牛羊正缓缓地走着。戴着尖尖竹帽的妇女,提着菜篮子正匆匆地往家里赶。他们的一幅幅倒影落在桥下,落进潺潺的流水里,“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便由此衍生。
如果有画家来此,我相信,他们第一个写生绘画的地方,一定会与小桥与流水关联。任何时候,小桥流水都是最好的天然水墨画,让人永远心动。
大汾古村,充满着生活安逸的诗情画意。这里的渔夫划船唱歌,祭水而出,向水讨要生活。“潮涨溪头,鸥鸟寻盟,浦里渔歌互答。眺玩于斯,愈畅雅怀。”水天一色中,鸟翔鱼跃的热闹镜头又一次进入我们的眼前;没准,一艘艘渔船上,还站满了鱼鹰呢。鱼鹰不时又盘旋在人们的头顶上空,与鸥鸟,鹭鸟相互翻飞斗舞。河岸边,挑水、洗衣、淘米的妇女们与船上的汉子打情骂俏,欢笑声落在水里,荡起微波。那些木质的楼房,在他们身后,一栋连着一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那时的大汾村,无疑就是另一个江南,它是古朴的,是静谧的,仿若世外桃源,人们在这里自给自足,自我发展。
日暮时,一缕缕炊烟飘散在大汾村的上空,此起彼伏的“吃饭啦,吃饭啦”响彻在古老的村落上空。河流被氤氲的白雾弥漫,人们在其间点起煤油灯,一条河流被点点星火挤满了。夜间的时光是悠长的,不知哪一艘船上,有年轻的男子趁着月光,吹起了笛子。笛声幽怨,声音划破夜幕,在河面飘荡了很远很远。满怀一腔心事的姑娘,依在木楼上,听得泪光婆娑彻夜失眠。
站在青云桥上,我一直在想,它为什么取名叫青云桥?难道是希望大汾村的人个个平步青云?当然,投个好吉利好名头自然也不错。
这座桥的不远处,有一栋两屋木楼,即:大汾村5 号,是栋老房子。青砖黛瓦且不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二楼的木门檐上,各自装有一对白色的蝙蝠浮雕,虽然时光让它们成为残雕,但张开翅膀栩栩如生的样子,仍是那么让人过目不忘。用蝙蝠当门窗头上的装饰很少见,至少我在岭南是第一次见到。蝙蝠的蝠字与幸福、福气同音,加上会飞行,有着“进福”之意,所以有些古建筑或者器物上会用蝙蝠作装饰,代表着吉祥幸福的到来。
二楼的门窗紧闭,陈旧歪斜,漆痕斑驳。看得出来,经过时光的拍打,这座老房子仍在持续老化,许多虫眼分布其中。二楼虽然古老陈旧,但是一楼却分明有人居住,不高的围墙里,地面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甚至装了一面遮阳顶棚,顶棚上还有一台风扇。
现如今,沧海桑田,岁月无情地风干了纵横的小河。昔日的水乡,清水涓涓,渔歌袅袅不见了,只剩下一条宽大的汾溪河,昼夜不息。唯余几座小桥,耸立在街心,耸立在时光深处,让路过的人充满着疑惑。
大汾古村,并不是单指它建村时间上的古老,同时也指它的人文底蕴深厚。南明大臣苏观生,也曾在这里,奋勇杀敌,青史留名;蕲州同知何谦也痼在这里开仓赈济,一方传颂;书画家何为毕生致力于书法、美术事业,声名远播;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爱国爱乡爱家,回乡寻根,为万江保育古建筑助力乡村振兴出谋献策。
这次采风的意外之地,就是去了碧桂园楼盘。同古老的大汾村相比,碧桂园云樾半岛楼盘就像是一个新时代,呈现给我们一个崭新的舒心的现代化的一面。
云樾半岛的环境非常优美,植被绿化非常多,而且面临滨江六公里的江景长廊,风景优美,在这里,众鸟翩跹,四季花香,让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慢时光”。美好的事物太多,多得让你不由得放慢脚步。它独有的空中玻璃栈道,让住户不出门就能休闲娱乐领会到了心跳,刺激。我相信,这个小区,是成人的灵魂栖息之地,亦是孩子们的天堂。
经济大发展时代,我们不能光沉湎于过去,也要展望未来与明天。
碧桂园就是通往未来与明天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穿梭与回味的同时,往更高端的生活质量努力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