苄星青霉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梅毒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3-08-15 03:08王润龙张海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5期
关键词:苄星滴度甘草酸

王润龙 张海璐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467000

梅毒作为临床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因为梅毒螺旋体(TP)经过性传播、母婴传播等方式引起感染,其中经性传播的发生率较高。当TP感染人体后,临床症状的表现均有不同,会对皮肤、生殖器官以及脏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该疾病病程较长,病情严重,会对人体的生理功能造成损伤[1]。因此选择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较为关键。在正常情况下,梅毒患者经过治疗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显示转阴后,说明疾病痊愈。但是也有某些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血清RPR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则不会再下降,该状态被称为血清抵抗[2]。对于此类患者而言,基于当下我国的现状,治疗措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苄星青霉素作为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梅毒的药物,因为药物的自身特点,患者在使用该药物后,血液的药物浓度较低,吸收速度慢,因此需要长时间使用,使得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3]。故当联合用药方案不断普及下,有研究建议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可获取理想的临床疗效。复方甘草酸苷片作为以甘草酸苷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具有抗炎、抗过敏以及免疫调节等多重作用[4]。故本文为探究苄星青霉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梅毒的效果,现选择我院2020年10月—2022年2月收治的梅毒患者145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梅毒患者145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3例。对照组男49例,女24例;年龄32~35岁,平均年龄(33.33±2.54)岁;已婚41例,未婚32例;梅毒分期:一期37例,二期36例;血清RPR滴度:(1∶1)22例、(1∶2)13例、(1∶4)14例、(1∶8)12例、(1∶16)12例。观察组男46例,女26例;年龄31~34岁,平均年龄(32.17±2.36)岁,已婚37例,未婚35例;梅毒分期:一期40例,二期32例;血清RPR滴度:(1∶1)19例、(1∶2)15例、(1∶4)11例、(1∶8)12例、(1∶16)15例。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础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存在接触史和相应的临床症状表现,血清RPR滴度阳性;病程≤9个月。排除标准:梅毒抵抗者;糖尿病病史;自身免疫功能较低;合并恶性肿瘤以及系统性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使用苄星青霉素(注射用苄星青霉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4727,规格120万单位)治疗,肌肉注射,240万U/次,1次/周,持续治疗3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秋山片剂株式会社生产,批准文号H20080182,规格25mg)治疗,2片/次,3次/d,持续治疗3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包括:硬下疳、玫瑰疹、掌跖梅毒疹、扁平湿疣;使用(RPR)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标准:患者皮肤、黏膜等其他累及部位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且随访过程中无上升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改善,RPR滴度降低2倍以上为好转;滴度无变化或上升为无效;分别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以及12个月统计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RPR转阴率情况;对比两组发热、恶心、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硬下疳、玫瑰疹、掌跖梅毒疹、扁平湿疣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2.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72%,高于对照组的5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22,P=0.000<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3 两组治疗后各阶段复发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复发率为2.78%,低于对照组的1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5,P=0.017<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各阶段复发情况对比[n(%)]

2.4 两组治疗后RPR转阴率对比 观察组的RPR转阴率为95.83%(69/72),高于对照组的72.60%(5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57,P=0.000<0.05)。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72%,低于对照组的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3,P=0.006<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梅毒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根据疾病的进展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期患者主要存在生殖器溃烂、皮肤和黏膜侵犯等症状,随着疾病的发生时间延长,TP在机体中迅速扩散,从而进入血液中,损伤皮肤,引起发热症状,严重者还会影响淋巴结,从而进入二期阶段。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发展为三期梅毒,对脏器、心血管系统以及中枢神经造成损伤,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5-6]。在梅毒患者群体中,因为细胞免疫存在失衡和抑制情况,以CD8+水平上升、CD4+及Th1细胞水平下降为主要表现[7],导致TP的清除率大大降低,使得部分TP脱离免疫保护,停留在机体内从而引起血清抵抗。另外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的梅毒患者RPR滴度较高,在经过相关治疗后RPR出现降低或不变的情况,易使得疾病反复发作。HIV会严重影响CD4+淋巴细胞,降低其细胞活性,导致其不会经Th1转化为Th2,促进抑制性细胞因子过度产生,引起机体细胞免疫抑制,影响TP清除效果,使得TP长时间潜伏在机体中[8]。苄星青霉素作为在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梅毒药物,因为自身药物特点,可在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梅毒患者中应用。但是在相关研究中显示,单纯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患者的转阴率以及转阴时间并不理想,因此随着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实施,发现联合用药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至今在梅毒的治疗中尚未发现对青霉素可产生耐药的TP,故苄星青霉素适用于早期和晚期的梅毒治疗,水剂青霉素可在神经梅毒和心血管梅毒中发挥治疗效果。因为TP的生命周期在30~33h,只有处于繁殖期的TP方才对青霉素敏感,故长效青霉素对于TP可产生治疗效果,并且随着梅毒分期的变化,TP的生命周期也会随之延长[9]。四环素和红霉素在梅毒中的效果与青霉素对比较差,但是在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群体中可发挥一定效果。基于头孢以及阿奇霉素等常用药物的问题,青霉素类药物依旧是治疗梅毒的第一选择,苄星青霉素作为一种长效青霉素,能够经肌肉注射的方式被人体吸收,释放速度较为缓慢,血清中的浓度可以长期维持有效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剂量应用苄星青霉素会对机体中的TP起到快速灭杀的作用,其释放大量的异性蛋白,促使患者的体温明显上升,暂时性加重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苄星青霉素的起效速度较慢,会在数天内缓慢释放药效,对于繁殖周期较长的TP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复方甘草酸苷片作为一种由甘草酸苷、甘氨酸、蛋氨酸所组成的复方制剂,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激活酶磷脂酶A2,在花生四烯酸所释放的炎性介质的脂氧合酶中发挥作用,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进一步促进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症因子的产生,具有理想的抗血小板、抗补体活化效果,防止肝细胞受损。另外复方甘草酸苷片是经甘草根水提取物中主要的皂角苷成分,以往多作为保肝、抗过敏以及抗炎药物使用,可以起到间接保护干细胞造血功能以及保肝的效果。基于HIV主要通过对CD4+细胞的影响,来降低细胞活性,并对Th1与Th2的转化过程造成影响,增加抑制性细胞因子的生产,最终导致机体细胞免疫抑制,从而降低了TP的清除效果,延长了TP在机体中的存在时间。另外苄星青霉素虽然能够产生抑制TP的作用,但大量使用可能会加重病情,而复方甘草酸苷能够调节Th1/Th2的失衡状态,促进其平衡。故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在保留苄星青霉素清除TP效果的同时,发挥复方甘草酸苷片的激活T细胞和NK细胞,改善Th1/Th2失衡状态,具备抗炎、抗过敏以及调节免疫等多重作用。由此说明联合用药能够进一步加快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弥补了苄星青霉素起效较慢的缺陷。通过调节Th1/Th2水平,来避免Th1无法转化Th2的过程,从而有效抑制疾病的复发。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硬下疳、玫瑰疹、掌跖梅毒疹、扁平湿疣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苄星青霉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的临床疗效肯定。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及RPR转阴率高于对照组,证明该治疗方案的效果可靠,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苄星青霉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可以有效缩短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同时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后的各个时间段内,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复发率,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治疗方案安全可靠,可为临床治疗梅毒血清抵抗患者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苄星滴度甘草酸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
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抗核抗体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
两种注射苄星青霉素方法对疼痛影响的研究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湿疹56例临床分析
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异甘草酸镁对酒精性肝炎患者TNF和IL-6的影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HBeAg和ALT滴度与恩替卡韦疗效的关系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中甘草酸铵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