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文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世界有1/3左右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问题。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国约有24.6%的青少年患有某种形式的抑郁症。2020年全国4岁—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741万名儿童受心理问题困扰。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中学生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我也与大家分享几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
安琪是一名安静乖巧的女孩,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名列前茅。她原先轻轻松松就可以取得前几名的好成绩,但是到了高中之后,费了很大劲儿成绩还是滑落到中等水平。
一直被别人羡慕的她如今也尝到了羡慕他人的滋味,这种从未体验过的挫败感和失落感让她慢慢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学习困难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难承受的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她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父亲每次打电话都一遍遍叮嘱她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大学。母亲也经常说:“一定要考上大学,以后找份好工作,不要像我这样受苦受累。”一想到这些时常萦绕在耳边的叮咛,她就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上大学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如果这个梦想无法实现,她真的不知道以后该怎么 办。
于是,她加倍努力,课余时间也舍不得去玩一会儿,连自己最爱的舞蹈课也停止了,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成绩不仅没有上升,还在持续下降,她也变得越来越焦虑了。上课的时候开始无法集中精力听讲,遇到稍难一点的习题就没有思路,考试的时候面对试卷大脑一片空白。吃饭无味、睡不着觉,越是这样她越是焦躁不安。父亲听说她成绩下降后,在电话里狠狠地骂了她一顿:“我辛苦受累拼命地工作,就是为了供你好好读书,你就考这样的成绩给我?”母亲也说她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不努力不刻苦。父母的话语加重她内心的痛苦,她倍感绝望。虽然在内心告诉父母,她已经尽力了,但是她没有说出口,她知道父母不会相信。
一直很关心她的班主任老师发现安琪的情况后,多次找她谈心。在老师的耐心开导下,安琪向老师诉说了自己的烦恼。老师听了她的倾诉,帮她分析导致精神状态不好的因素,并引导她尝试解开心结,还分享了许多在她这个年龄的学生如何克服困难缓解压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的事例。“不要急于求成。只要自己尽力了,努力奋斗过,就是考不上好大学,人生的路还有千万条,努力的人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
老师还把她母亲叫来,跟她讲了女儿的问题,“打骂不能解决问题,只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多关心、多疏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安琪的母亲按照老师说的,不再指责安琪,还给她请了十几天的假,带她出去旅游。生活上,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批评指责,比以前更关心安琪了。在老师和父母的关爱与耐心疏导下,安琪的精神状态逐渐改善。
课余时间里,她会放下书本与同学聊天,午饭后会到操场散散步听听音乐,她喜爱的舞蹈课也重新开始上课了。在这样寓学于乐的氛围里,虽然生活节奏变得更紧凑了,却让她感到了久违的轻松与惬意。慢慢地,安琪的成绩也上去了,高中毕业后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安琪的情况不是个例,青少年心理发育尚未健全,承受能力差,长时间处于“高压”下会导致行为及能力出现偏差。与安琪相似的是一名就读小学二年级的男孩,由于患上了儿童心理疾病,严重时身体甚至会出现发烧、腹泻、头疼等症状,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读小学二年级的明浩性格十分活泼,可这学期刚开学不久就发生了奇怪的现象。每天早晨上学前,他总要找各种借口赖在家里,抗拒心理十分强烈。时间久了,还出现了厌食的症状,有时还伴有发烧、腹痛等症状。他不仅晚上熬夜不睡觉,早上还赖床不想起,甚至于父母没办法把他叫醒,或是醒来就是一副没有精神的样子。奇怪的是,一到周末,这些症状都不见了,明浩玩得开心,吃饭睡觉也都变正常了。实在没有解决办法了,父母选择带他去医院就医,经医生诊断明浩患上了恐学症。
另外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林熙,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男生,他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却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林熙的弟弟生有残缺,为了照顾弟弟,自小林熙就与弟弟一同上学,是他人交口称赞的好哥哥。上初中后,林熙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可到了初一下学期,班级里开始有人私下讨论林熙及其弟弟的事情。甚至有同学当面嘲弄林熙弟弟的身体情况,本就性格不是很开朗的林熙就更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了。时间久了,林熙变得越来越孤僻、少言寡语,基本不与同学交流,成绩也下滑得厉害。他的情况很快被老师发现。在老师的快速介入下,学校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对他本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后来经过心理健康导师的引导,林熙渐渐从孤僻、自卑的情绪里走了出来,成绩也慢慢恢复了。
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克服心理问题,缓解负面情绪。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父母在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的一些矛盾、成人的诸多心理冲突等,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也反映出来了。社会变革中的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认清他们的行为特点并加以重视和正确疏导,就能防患于未然。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 津”。
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位家长,多年的经验让我发现,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克服心理问题,缓解负面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还是以明浩的故事为例,家长首先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不要简单地采用恐吓的方法迫使其去上学。比如,明浩可能是在学校里遇到了无法靠自己消化与排遣的情绪问题,只有把情绪问题处理好了,学会用更好的方式表达情绪,心理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越早干预,越早寻求专业的帮助,才能将孩子的心理问题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此也建议家长,不要违背教育规律,盲目攀比、拔苗助长;不要让孩子背负太多的压力,尽量让孩子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健康成长。
在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家长、学校和社会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三者要密切配合,做好衔接。正如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家庭在消除心理困扰中的作用:“一个家庭里实际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孩子的智力应该同样重要!希望通过我们的思考和探索,能真正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也离不开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作为教师应从多方面分析,创造性地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