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以立 图|受访者提供
童年时,马德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父亲雕刻皮影。慢慢地,他爱上了自己动手在纸板上雕刻来过过瘾。甚至,他还把他雕刻的纸板小人偷偷带到学校,学着大人们表演皮影的方法,和小伙伴在教室玻璃窗上有模有样地表演着— —那时年幼的他肯定没有想到,30多年后的他重拾起祖传做皮影的技艺。无他,只是用出售新皮影赚来的钱支撑起收藏老皮影的梦想。
01 马静(左)在表演皮影
皮影制作工艺很复杂,需要选皮、制皮、过稿(描图样)、剪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完成等大小18道工序。光是画稿都需要按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个性,设计出不同的形象,而且皮影人物的设计往往脸部体现个性、服饰强调共性,所以,“一个身体七个头”,一个皮影班的皮影人物,常常头像有一两千个,而皮影身体只有几百个。根据剧情需要,只要将不同的头像插到不同身份的躯干上即可。皮影的材料采用羊皮或牛皮。去毛、刮挺、去脂,然后钉在木板上拉紧晒干。着色是皮影制作十分体现功力的一步,根据不同的人物和服装搭配不同的色彩,一个人物就是一幅工笔重彩的国画,后面拍着彩、剪刻等等无一不考量技艺的精湛性。
30余年来,马德民坚持不懈地研究并创新皮影艺术。2000年又拜中国皮影大师“中国皮影第一刀”汪天德为师,继续学习、研究皮影艺术。目前,经他亲手制作的皮影已有4 万余件,其中“皮毛一体”工艺在全国只有他一人能做。而好莱坞电影《功夫梦》中的皮影,也大多出自马德民之手。
1万多件皮影精品,涵盖了宋、元、明、清、民国各历史年代的皮影精品……随着收藏规模的增加,马德民开始寻找更大的舞台。2016年3月,应中国非遗联盟执行秘书长的邀请,他来到位于上海金山的世界非遗文化城考察。考虑半月之余,他决定将这门传了六代人的手艺落户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能让更多人看到皮影,能让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发扬光大”。为此,他从北京召回了女儿——马氏皮影戏第六代传人马静。
用4辆卡车载了足足万余件皮影藏品,马氏皮影戏的两代传人从河北承德来到了上海金山。
场地有了,世界非遗文化城提供9000多平方米的多层展馆成立中国民间皮影艺术馆;其他的,比如装修之类的细活、累活,就需要这两代传承人亲力亲为了。
一开始,他们想请装修公司来装修中国民间皮影艺术馆,但是高昂的费用让还没在上海站稳脚跟的他们打了退堂鼓。父女俩细细算了一下成本,决定自己上阵。将场地的角落都测量一遍、跑建材市场、钉天花板、墙面喷漆、买家具家电……“可以说每个钉子都是我们自己钉进去的。”马静说。她还记得,最忙的时候,她把还在襁褓里的儿子放到艺术馆一楼。那时一楼尚没装修好,没有桌子、椅子等家具,无奈中,她只能把孩子放在地上,自己和老公跑到二楼忙装修。她突然听到一楼传来婴儿的啼哭声。来不及多想,扔下工具,她跑到一楼,眼看着儿子幼嫩的皮肤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蚊子包。儿子太小了不会说话,只能以大哭的方式来表达身体上的不适。身为母亲的她心都要碎了。但是想到不能耽误装修进度而影响中国民间皮影艺术馆的开业,她只能怀着愧疚吻了吻儿子的脸蛋,含着眼泪,又跑上了二楼……
2016年夏天,中国民间皮影艺术馆如期开业,百年马氏皮影戏站上了新的“舞台”。
其实来到上海之前,马静已经靠着娴熟的皮影戏制作和演绎技艺,在北京开了一家皮影戏工作室,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和20年前的马德民一样,怀揣对皮影戏的大义,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安稳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带着小家庭来到上海。
细数起来,她和父亲马德民的成长轨迹颇为相似。小时候的她想成为服装设计师,开明的马德民也很尊重女儿的选择,建议她去体验如何给别人卖衣服。在北京大红门批发市场,十几岁的马静开始了第一份工作。一次机缘巧合下,她去展销会上销售产品,“卖些什么呢?不如就卖皮影吧”。然而,第一次的展销成绩并不乐观。但不久后,父亲又鼓励她继续参加另一场展销庙会,出乎意料的是,庙会上的皮影竟颇受消费者欢迎。
从此,马静扛起了马氏皮影的重担。后又拜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个人风格。2016年,受到磁性剪纸艺术的启发,在剪纸大师王龙的启发和指点下,她创作出了磁性皮影。所谓磁性皮影,是指用有磁性的材料去制作皮影,然后吸附在铁板上,不依赖皮影戏台就可以以动态的形式演绎故事,这种新的方式不仅将剪纸艺术皮影化,同时也将皮影艺术卡通化,具有独特的新颖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性。
2018年,马静创作的皮影作品《杨宗保和穆桂英》《小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这让她备受鼓舞。
02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馆馆藏皮影之一
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步入高龄,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而如今,由于其制作工序繁杂奇妙,表演技能要求高,经济收入微薄,导致主动选择以表演皮影为职业的年轻人很少。“就像之前因为没有徒弟可以传承手艺,临终前把祖传皮影托孤给我父亲的老艺人一样,非常令人心痛。”马静 感慨地说。
在整理剧目资料的过程中,马德民发现,传统的皮影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在如今的生活中已经很难实现推广。于是他把重点放在了创新皮影的教学方式上,把对皮影雕刻、设计、研发技巧与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徒弟。他的努力也有了成果。从一开始只有十几个徒弟,到现在有上千个徒弟,马氏皮影将皮影的希望种满了全国各地。
非遗技艺植根于百姓的生活,才会更有生命力。近年来,马氏皮影更通过政府配送、公益演出和商演等方式,使皮影这门艺术遍及各区多个剧院、街道、社区、居委会、文体中心等。“我们平均每年会有两百余场表演,尤其是节假日,皮影剧场几乎场场爆满。”马静说。授课前,她将不同的皮影主题设计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课件,简洁的画面、易懂的文字,图文并茂,即便是中小学生都能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