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作为水性材料,其中“水”和“彩”是水彩画的两大基本要素。水性材料绘画是绘画中较大的一个门类,其中水彩、水粉、丙烯、水墨是主要材料,之外还有水性坦培拉、水印版画、水溶性铅笔等很多种类,[1] 这些都是以水为媒介进行调和的绘画材料。而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的绘画材料,不同于以油性为媒介的绘画材料的是,其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特点和审美价值体现。
黄铁山的水彩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紧密结合,旨在通过中西融合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体系。受东方传统历史文化特性的影响,我国传统绘画对水是尤其偏爱的,而水彩画所具有的独特的流动性、透明性和使用便捷等特点,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思想。特别是中国水墨画语境里的写意精神,其中浓淡的变化、所呈现出的通透与否都使材料相互间的融合更为完整。例如:林风眠与黄铁山都有对于水彩、墨、粉的综合探索、尝试、结合与运用,在历史、文化和传统中的不断探寻,把视觉艺术中的人文主义内涵实践整合、推陈出新,寻求内在的发展脉络。在中国,艺术家们兼求理法、会通中西,对西方绘画进行深入了解研究后,深谙水性材料在不同的载体上会有着各自不同的精彩表现。
西方绘画对于水性材料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水彩画上,而水彩画可谓西方最古老的绘画方式,早期欧洲山洞中的壁画便是以天然的矿石与水为原料创作的,而后对水彩的热爱与研究一直持续到15世纪油画兴起才暗淡下来。
当代语境下的水彩画在表现技法上不断进行探索,水彩画绘画语言与意象语言相结合,将技法、造型、创作理念与实践相互参照融合,不断创新,探索绘画语言、表现技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在水彩画应用上,把传统单一的造型基础转变为创新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水性材料的优势,拓宽传统水彩画的表现语言和边界。
一、黄铁山简介
黄铁山(1939年—)出生于湖南省洞口县的一个宁静美丽的小乡村中,自他15岁与水彩画相识结缘开始,便对家乡、对自然保持着深深的依恋。在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期间,他每天至少练习两张水彩画,辛勤的练习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3年,黄铁山专程到上海参加了“英国水彩画年展”,对水彩名家透纳、瓦利等人的真迹进行了精心的临摹;1976年,与殷保康、张举毅、朱辉等人在长沙举办首届水彩画联展,这是中国水彩画的第一个联展;1998年,作品《寺庙正午》参加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2002年,《黄铁山水彩画》大型画册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画册首发式暨个人作品展在长沙举行。
黄铁山先生醉心于水彩水色交融的独特美感和变化莫测的表现力,60多年来,他与水彩相伴,孜孜以求,痴心不改,水彩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热爱家乡、热爱自然,始终坚持小幅水彩的写生练习。纵览其作品,从湘西到高原,从非洲四国到巴黎,国内国外皆留下了他的足迹,所画的水彩风景水色交融,滋润、清透,笔触轻盈、色彩鲜亮,意境抒情而浪漫,宁静而醇美。
二、黄铁山作品探析
水性材料一般是指用水彩、丙烯、水粉等,以水作为媒介进行调和的绘画材料。其中水彩有透明水彩和不透明水彩两种,以黄铁山的水彩画表现技法为例,其中透明水彩所呈现的是材料的高度透明,表现光影的变化和构成时具有灵活、明快、通透、偶然的水性特质,常用的表现技法可归纳为干画法、湿画法和干湿并举法三种。干画法是指在干底上直接着色,能够清晰明确地塑造细节;湿画法则是在湿润的纸上或底色上作画的方法,能够形成水色交融、清润朦胧的效果;干湿并举法则是将干、湿画法结合一起,可以先湿后干、先干后湿或干湿交替法等。通常使用干湿并举法更能展现出水彩的水性特质,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在水彩画创作中较为常见。不透明水彩主要呈现出的是厚重感,像类似于“干笔”蹭擦的效果,一般作为辅助手法用于水彩创作中,达到“干湿结合”的效果。现如今艺术家们也常将丙烯材料应用于不透明水彩中,丙烯材料则综合了前者的特质,既可水溶薄涂来达到水彩的效果,也可堆叠产生厚涂效果,有干燥速度快、干燥后不溶于水、肌理感丰富等特点,因而丙烯也常与水彩混合使用。
在现代绘画中,作画的材料和作画的技法是两大互通的基本概念。并且在早期的东西方绘画中,已经能用水、蛋清及动植物胶作为媒介,在绘画创作中起到稀释和调和剂的作用。而如今形形色色、包罗万象的媒介材料,在不同的材料载体上都有着各自的精彩表现,促成了现当代绘画创作中表现技法的多元创新。绘画艺术语言越来越丰富,关注材料特质是绘画创作者实践与研究的基础,材料的组合建构回归到绘画创作本身,还是在于创作者的意识形态、形式语言,这些才是作品面貌的集中体现。
(一)溯源本质 应之于手
黄铁山先生在水彩画的表现技法上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见解,他非常清楚水彩的轻描淡写,只有独辟蹊径,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境界。因此,黄铁山在重视水彩画表现技法的同时,并未深陷其中,他在《关于中国水彩画的思考杂记》中提道,“技法的核心应该是‘得心应手”,[2] 在表现对象的过程中讲究的是随意为之,水到渠成。他曾说水彩画技艺的要领在于“得心应手”,要“应之于手”就必须熟练自己的繪画功力和手艺,表现技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比探析黄铁山早期及当下两个时期的水彩画表现技法,他是用干湿并举法中的先湿后干法,先在湿纸上以湿画法入手,迅速铺开画面的大体色块关系,然后再以干画法收笔,或以干画法局部慢慢深入塑造细节。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时间的把控,在纸面上水分逐渐变干时,需要适时地不断重叠上色塑造,或是用水色趁湿冲开色层和洗去某些色层,这个时间的掌握则是全靠长期的实践积累经验。黄铁山在《水彩艺术 图集 6》中说道,“要‘应之于手,就必须练自己的绘画功力和手艺;业精于勤、熟能生巧,这是千古不变的手艺之道”。[3] 他认为这是一种极为科学的态度,作为一个水彩画家,应该要老老实实地学手艺、长功力。一是要掌握素描和色彩的基本手艺,这是一切绘画手艺的基础;二是要掌握用水和用色的手艺,这是水彩画的技艺之本;三是要掌握水彩画用笔的手艺,这也是水彩画形式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黄铁山特别提倡青年画家应痛下决心,多画写生习作,不仅练习了色彩,也保留了生活中的感受,也可以让色彩感觉得到锻炼与提升。只有“应之于手”,熟练掌握绘画功力和手艺,才是提高水彩技艺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追崇自然 得之于心
黄铁山先生擅画水彩风景。出生于湖南乡村的他,对家乡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笔下的水彩画作品多以描绘湖南乡土风情而闻名遐迩,长期的观察、写生、练习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使他对自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感知和理解。
黄铁山先生在欧洲访问期间,认真观察学习了一些欧洲水彩画大师的作品,欧洲水彩画丰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深深地感染了他。空间、色彩关系恰如其分,清透、水润、明快的水彩语言,这些形式、语言、观念的美都深深触动着他。但他并不只满足于临摹式照搬照抄,他在水彩杂记中说道,“继承和借鉴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基础和捷径,但‘绝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不然我们就只能成为外国人、古人和老一辈水彩画家的奴隶”。[4] 于是他提出:“创新才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坚定创新意识是水彩画家首要解决的问题”。黄铁山对待水彩画的立场非常坚定:必须坚持中国水彩画的正确方向,创立“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水彩画”体系。并且他的创作都来自于真情实感的生活,尽量真诚地、写实地将情感传达给观众,绝不搞“无病呻吟”,不去“玩弄水色”,不孤立追求形式,而是以“真”的内核去寻求与欣赏者的共鸣。他认为这个观点也许很不“前卫”,但他也只能这样做。因此,黄铁山的水彩画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审美特征,他尝试将东方审美意象与西方的水彩画相结合,并以家乡人文的厚重贯穿其中,以水墨画之神韵,画绚烂流动之西洋色彩,既表现了画面的光影与写实,又展现出了水彩的清透与写意。他笔下的风景不仅具有家乡自然风光的形式之美,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之美,即使题材有变,但脉络却始终清晰。
(三)函盖充周 别具匠心
在当代绘画中,技法的运用是作品技术层面的支撑,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适度的技法运用能够增强作品外在的阅读感,但凡将技术看得重于艺术,就会使作品泛滥、空洞、生涩,沦为技术性的技法堆积。[5]在黄铁山看来,水彩足够包容,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表现性,无论写实或抽象,其目的都不是单纯地还原自然,而是在与自然风景对话的过程中,表现自然本身的形式与美感,并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内涵。若是水彩画只追求水色效果,而不注重内在“修养”,这无异于水彩画的“自残”,这样水彩也永远只能甘于画坛末流的地位。只有靠“修养”,才能丰富水彩画的思想内涵,真正提高水彩画的艺术品位。而黄铁山一直在尝试突破一般的水彩画模式,致力于创作出有丰富表现力且具有鲜明的水彩特色,同时还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意境的水彩画。黄铁山在任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评委时指出,这是一届意义独特的展览,过去占据主体的对景写生式的作品少了,表现性作品多了,直接表达主观世界的意象性和抽象性的作品逐渐增多。其他画种的艺术语言、材料技法和观念渗入到水彩画的创作中,使整个展览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创作意识和现代意识,这标志着我国水彩画创作步入一个繁荣的新阶段。[6]
黄铁山先生从小生长在山村田间,生长环境使他总是怀着对自然和人民的挚爱,全身心地去感悟自然,质朴无华地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以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对比黄铁山两个时期的作品,他通过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逐步摸索出根据自然规律来使用水彩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个性风格的流淌法。如他的《麻阳组画—清明时节》,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合理地运用了干湿结合法。远、中景先用湿画法,利用水与色的流动和渗透趁湿画成,由内至外、从上至下自然地流淌,成功地营造了树林被薄雾笼罩的虚化效果,虚实有致,使画面大气沉着,从而把水彩清澈透明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为观者构筑出一个如诗一般意境恬静淡然的水色世界。接着中景及近景则是干湿结合,在先前湿画的大色块基础上把控水分,适时用干画法小心收拾细节,笔触清晰、体块明确,质感和空间更强,画面由湿到干,从朦胧逐渐清晰,使画面效果逼真又自然。再加之以别具一格的款识题记,与篆刻印章相配合,让画面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黄铁山先生在60余年的水彩画创作中,水彩技法日益精进,传统的水彩表现技法被他运用得独具特色。黄铁山在水彩画创作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要有熟练的绘画表现技法,即应之于手;二是要注重自然带给内心的感受,即得之于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表现技法为形式来传递心之所感。其次,水彩因水的特性,在创作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偶发性,对此更需要多加练习,在绘画的过程中去实践与总结。他在创作中将视觉所看加以心灵所感组织并转化在画面上,以水彩为媒,水色交融,让心与自然在画纸上悄然相会,使画面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视觉体验。总之,在水彩画的创作中应该多想、多练、多感受,将自然的美渗透在水彩画创作中,加强水彩画表现技法的组织与转换,吸收中国传统审美情趣,提高内涵修养、人文精神与艺术品位,展现出有着中国独特审美意趣的艺术风貌。
水彩画表现技法需要不断地探索、融合与创新,让水彩画逐步以中华文化的精神去实现其脱胎换骨的再造,在中西融合的過程中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体系,使中国当代水彩画具有中国化、民族化的艺术特色。只有这样,中国水彩才能自立于世界水彩画坛之林。
作者简介:孙溢妤(1998—),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2级研究生在读,美术专业,研究方向为水彩。
注释:
〔1〕万壮,吴页舟.水性材料绘画的相互借鉴与综合运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9-21;48.
〔2〕黄铁山.黄铁山水彩[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田郁文主编,张克让副主编,中国《水彩艺术》编辑部编辑.水彩艺术图集6[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
〔4〕乐云.黄铁山水彩技法对我水彩风景画创作的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5〕陈海宁.水彩画创作中技法的适度运用[J].美术,2020(6):142-143.
〔6〕刘习文.当代中国意象水彩画创作语言的拓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