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经峰 王萍 杜海燕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下,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在小学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有效路径。黄河流域德州段蕴含丰富的文化蕴涵,可以为其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契机。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如教学情境互动性较弱、课堂授课载体较单一以及实践教学比重较低,造成地域文化融入不畅。为此,教育工作者应探寻二者的相融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和全面保障机制,促进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入,不断提升小学生家乡自豪感与文化素养,推动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绵延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黄河在德州境内的流域周围也蕴含着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文地理教育资源,基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因素,教育工作者要探究挖掘黄河流域蕴含的深厚文化资源的路径,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融合,发挥地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协同育人功能,帮助小学生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以黄河文化的“根、魂、脉”,为乡村学生提供独特的文化教育形式。
一、地域文化的价值与育人功能概述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一生的行为和价值观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烙印,可见地域文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将地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素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不仅能创新语文教学新方式,探究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感受地域文化,增强对“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一)有利于创新语文教学新方式
将黄河文化这一地域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创新语文教学新方式,能利用地域文化的人文资源将语文学习从字、词、篇、章提升到对社会内涵与现实生活的深入感悟。
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古诗后,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自己家乡的风景地貌,分享各自对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和学习,构建互动式课堂,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切实感受古诗意境,将原本只能依靠自身想象的场景借助技术手段加以直觀呈现,让学生结合地域文化,增强课堂体验感,让课堂教学得以拓展外延。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融入地域文化因素,引导学生从感受地域文化的角度领会语文知识。小学生年龄较小,对知识的认知还在处于不成熟阶段。但学生若在充满地域文化氛围的课堂中学习,可以更好地受到优秀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能由衷地热爱地域文化以及家乡历史,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探究和学习新知识,使其在熟知的地域文化中进行思考和知识迁移,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发挥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教师通过不断总结经验、 改进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因素,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为学生展示黄河流域的优美风景和文化遗产,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家乡的人文地理环境。小学生还不能自觉地领略家乡的文化蕴涵以及自然景观的魅力,反之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家乡地域文化因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更好地认识自己生活的家乡,了解美丽家乡的发展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也更加热爱家乡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从小奠定对家乡特色文化的深厚情感,乐于亲近和接受。这样既可以有效提高语文知识的学习,又可以使学生从小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也为其以后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基于语文学科角度感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文化资源等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三、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地域文化面临的困境
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融入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潜移默化地融入地域文化。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专注力和自制力较弱,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情境互动性较弱,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学载体单一,导致学生缺乏丰富的认知;实践教学比重较低,学生实际参与不足。
(一)教学情境互动性较弱,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奠定课堂教学的教学基调,有利于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中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能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活力旺盛,所以只有创设互动性较强的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家乡环境是最为熟悉的场景之一,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最为丰富的资源库。
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微课的形式将黄河流域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根据展示内容进行描述,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增强课堂趣味性,实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制力相对较差,若没有真正融入教学情境中,会很容易走神,不能与教师积极有效地沟通,互动性较差,课堂教学质效差强人意。为了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课堂引导作用,还需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保障。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熟悉的家乡环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提高课堂互动,让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语文知识。
(二)课堂授课载体较单一,学生实际认知缺乏
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要求课堂引入环节吸引学生,还要依托丰富的授课载体引人入胜。所谓课堂授课载体,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讲授知识时所依托的教学手段。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能够做到深耕教材,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但将各种授课载体进行有机融合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小学教师只是单纯将课本上的知识复制粘贴到教学课件中,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开展教学,未能深度将融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实际物品或情境展示给学生,致使学生只能根据课本或图片进行想象;部分教师未能综合运用板报、广播、情景剧、知识竞赛等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授课手段和载体进行教学,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实际认知不足或缺乏熟悉亲切的情感共鸣。
(三)实践教学的比重较低,学生实际参与不足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有效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教学是第二课堂,是在理论课堂之外拓展的课堂,实践教学能够与课堂理论教学形成有机互补,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和脑,提高其主动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其在实践中巩固和拓展课堂知识。教师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根据德州市临邑县小学生性格特点和发展规律,依托黄河文化资源,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黄河文化资源的有效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感知和传承黄河文化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存在不足的现象,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局限于课堂理论知识,缺少亲身感知文化的实践经历。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优化路径
如何走出小学语文融合地域文化教学困境,探究地域文化融入的有效路径,需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进行相应调整。德州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深厚内涵,融入地域文化的特色因素,创新教学情境,增强教学互动性,立足课本授课内容,丰富授课载体,借助多媒体、板报、知识竞赛、乡村研学等授课手段,增强学生的认知。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学还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鼓励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感知和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地域文化魅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 课堂学习氛围非常重要, 轻松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能帮助学生在较为熟悉的情境下开始学习,因为课堂情境氛围是自己家乡的人文环境。德州因黄河而造就了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教师应该依托黄河文化资源厚植小学生的文化根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讲好“黄河故事”情境创设路径,扎实推进地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夯实地域文化融入的基础。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万物有灵”教学为例,在单元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对家乡人文与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彰显黄河文化魅力,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展现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如展示东方白鹳影像视频,介绍黑嘴鸥和白鹤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语文知识,真正明白“万物有灵”的内涵;引导学生描述生物外观并进行好词佳句的积累;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一篇关于描述自己家乡黄河流域动物的小作文,将地域文化知识与语文教学要素结合,展现黄河文化的魅力。
(二)利用多种载体,提升学生课堂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除了利用课本进行识字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将黄河文化融入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直观的感受, 使学生的情感因受到文化的感染而产生共鸣。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基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之美”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科技技術手段,如VR全景技术中的“3D实景”,创设三维立体空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生态和黄河文化;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可以以“口语交际”问题为引,继续延伸,向学生提问如何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以及如何改善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破坏的影片,或在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到黄河边,感受真实的黄河,抑或展示与黄河相关的古诗,在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引导学生通过板报、广播、作文评比、情景剧等形式认识黄河文化的价值。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宣讲,让学生真切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
(三)重视实践教学,亲身感受地域文化
实践教学应立足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其亲身感受地域文化,获得一定启发。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实践、讨论时间, 鼓励和培养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应不局限于教科书范围, 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融入地域文化,组织学生参观黄河遗址宝贵的自然资源;带领学生深入实践基地,参观古村落,感受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亲身体验家乡节日时节的习俗特点,感受黄河流域的民俗风情,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实践考察家乡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家乡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并为生态保护尽一份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和责任感。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感受黄河流域文化,加深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情感共鸣,将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贯穿于教学始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紧紧围绕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爱好与兴趣,设置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掘黄河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深刻感悟黄河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将黄河地域文化融入实际教学中,将学生熟知的家乡环境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以黄河文化滋养人、以黄河精神培育人,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注:本文系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黄河文化促进乡村教育特色发展的探索研究”(课题编号:2022HHZX208)阶段性研究成果。